一位跨國公司的老板在一場馬拉松比賽中突然崴了腳,劇痛讓他停下來。試著活動一下腳踝,又走一走后,他覺得痛感有所下降,于是咬牙跑完半馬。為了讓受傷的腳踝更快地恢復,他晚上去了一家足療店,用熱水泡泡腳,做了個足部按摩,接著參加了跑友的一個狂歡晚宴,喝了不少酒。第二天,那只傷腳腫得像個大饅頭。他這才著起急來,跑到我的工作室求助。我查看后發現,他的腳傷并不厲害,頂多屬1到2度之間的內翻崴腳及外側韌帶損傷,但其腫脹卻非常嚴重。
另一位傷者是業余網球愛好者。由于反復受傷,造成肩關節盂唇和肩袖撕裂勞損,最后不得不做了肩部手術,術后還住了近一周的醫院。為了讓傷口愈合得更好,其肩關節做了相對固定。然而,他幾乎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覺,因為疼痛難忍,用他的話說,“真想找把刀子往肩里插”。為了緩解疼痛,他每晚都要用冰敷肩,敷時感覺好些,可一旦拿開冰,疼痛馬上復歸,搞得他痛苦不堪。
這是我在臨床中碰到的兩個傷后處理時機和方法不當,尤其是冷熱療法恰好用反,以至于引起反面效果的典型案例。
熱療和冷療是最古老也最常用的運動損傷物理治療方法。它通過讓人體傷部接受高于或低于正常體溫的溫度來調節血流量和流速,影響人體痛感和細胞的活動和活性,從而達到控制炎癥,加速恢復的效果,平時我們最常見常說的熱敷、冰敷就是其中的兩種。然而,在實際中,人們在何時使用熱療或冷療以及怎么使用上,誤區頗多。
上述第一個病案處于急癥期。其失誤的原因主要有兩點:1. 急癥期內傷部最需要控制炎癥,減少腫脹,防止受傷引起的內部組織液和血液的滲透,形成粘連和第二次損傷,因而采用冷療特別是冰敷最為適宜。它可以促使毛細血管收縮,減緩局部組織新陳代謝的速度,控制局部炎癥的擴散,進而減輕神經系統的痛感。那位老板跑者接受了反其道而行之的療法,用熱水浸泡傷部,再加上手法頗重的按摩,強烈刺激了傷部,加重了炎癥。2. 傷后,老板跑者還在活動,且喝了不少酒。活動和酒精使其傷部的炎癥加重,紅腫痛癥狀更加明顯,痛感自然變得強烈。
第二個病案處于術后7天的恢復期。由于傷處固定,活動減少,加上術后炎癥,造成整個肩部肌肉痙攣,血液循環差,因而疼痛加劇。此時,患者誤用冰敷方法。冰敷只能暫時麻痹和減少一些痛感,但無法保持長效。而且,由于局部缺血、粘連、沉重,造成一種慣性的局部炎癥,痛感就更難消除。此時的治療宜用熱敷。它可以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細胞活性增強,幫助受傷組織重建。解除了肌肉痙攣,也就去除了痛感。
鑒于此,我們給第一位患者開具了每兩小時冰敷10-20分鐘的間斷性冷療處方,讓他將冰袋置于受傷踝關節的兩邊,再用彈性繃帶綁起來,施加一些壓力,同時抬高傷腳,減少患肢活動。一天之后,患者腳部的腫脹消褪50%以上,能夠下地走路了。
對第二位患者,我們采用熱敷療法。由于有開放性傷口,我們用的是干熱敷,即把熱敷帶放入微波爐里加熱,再放在患者肩部周圍的肌肉上。本來冷僵的肌肉逐漸得到緩解,其痛感和沉重感也隨之減少了。
國人對熱療并不陌生,但對冷療的認知和接受卻有個過程。記得1997年以前,我作為美國紐約大學康復系的教授,常回國講用冰敷控制炎癥擴散,卻受到許多國內同行的質疑,尤其是一些學中醫的同行認為,冰冷不利于活血化瘀。
其實,做一個簡單的試驗就可釋疑。拿一塊稍大的冰塊往臉上擦,本來有血色的面部會變得蒼白,這是由于冰冷使面部的毛細血管收縮。如果用冰塊繼續擦臉5-8分鐘,會發現蒼白的面孔又逐漸恢復了血色,甚至變得紅通通。這是因為人體受到持續冷刺激之后,會本能地察覺這樣下去軟組織將會凍傷,于是神經系統命令毛細血管擴張,增加傷部的血液供應,提升局部的熱度。這是人體的一種自然反應機制,也為冷療提供了有利的生理依據。
在國外,冷療已得到普遍的應用。比如,常可以看到許多球類和馬拉松運動員,在劇烈運動或比賽后,跳到冰池里或溫度較低的海水里去浸泡,有時泡得全身發紅。他們是利用這種方法,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疲勞的消除,讓身體更快地恢復。
熱療與冷療無所謂孰優孰劣,關鍵是運用恰當。
冷療一般用于急癥期,也就是受傷后 24-48小時之內。其方法有很多,可以冰敷,也可以用冰袋和冰塊做按摩,還可以進入冷水中浸泡。但時間長短要有控制,原則是溫度越低,冷療的時間應越短。譬如,進入冷水里的時間不要超過2分鐘,用冰塊直接按摩不要超過5分鐘,用冰袋冰敷一般在10-15分鐘,隔著毛巾或衣服冰敷可以延長至20分鐘。
在冷療中,要注意傷部的凹凸不平,不要漏掉低洼之處,還要注意有無開創性傷口,以免不潔冰水浸入造成感染。要檢查皮膚有無正常的溫度感和痛感,對老人和小孩,更要慎重。運動后大汗淋漓時,對冰敷的部位和面積要格外小心,防止由大熱突然轉到大冷而引起事故。此外,急癥期的冷療還要與傷部的加壓、抬高、休息等措施配合進行。
熱療常用于傷病的慢性期和恢復期,分為濕熱和干熱兩種。常用的介質有熱毛巾、熱吹風、熱燈、熱水等,甚至洗澡、沖身也可算作其中。熱療前,同樣要了解患者對溫度的敏感程度,排除神經系統異常者。有些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對冷熱和疼痛的感覺有所下降,很容易出現燙傷。在熱療中,尤其是在濕熱治療時,要避開有傷口的地方,以防感染。同時,熱度不宜過高,注意時間、面積和溫度的把控,經常檢查皮膚的反應。大面積的熱療會增加心血管系統的循環壓力,對老弱病殘幼患者采用此法時,要觀察他們的呼吸、臉色和冒汗等情況,以防出現意外。
運動后,為了消除疲勞,加速恢復,我們也常常將上述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形成第三種療法——冷熱交替法。在不少休閑場所的SPA中,設有冷水池和熱水池。我們可以從熱到冷、從冷到熱,交替浸泡身體,使毛細血管從擴張到收縮反復運動,神經系統不斷調節,血液循環得以加速,身體的恢復效果會更好。
不過,采用這種療法,要先搞清患者的體質能否承受,循序漸進,切不可追求一步到位。開始時,泡冷的時間要短,10秒鐘即可,泡熱的時間長些,可1-2分鐘。然后,逐漸增加泡冷的時間,但最多也不要超過2分鐘,冷熱交替的頻率在5次左右。最后,應從冷水池出來,再去洗澡,那樣身體會感到很舒服。
現在人們運動增多,出現傷病的機率也增多,大家應當增強防治的意識。比如,運動時可帶上一個塑料袋,留心場內是否有醫療室或設備。出現損傷后,可到醫療室取些冰塊裝入口袋,封口后放在傷處,這樣可以有效地救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