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
再次出現在公眾前,李娜跟人打招呼:“大家好,我是前網球運動員李娜。”變了形象,沒變幽默和爽朗。
李娜是最近影視圈的關鍵詞,之所以引人關注,跟轉做演員的體育明星不同,李娜不是去演繹別人,而是別人要用電影詮釋李娜。
有點出乎意料,李娜傳記《獨自上場》改編的電影就要開拍,高水準商業運作總是動不失時。在李娜影響力勢頭未減、網球運動厚積薄發的當下,在姚明漸行漸遠、劉翔退卻榮光、丁俊暉波瀾不驚、鄒市明挑戰金腰帶失利的當下,中國體育精神的傳承需要李娜。而在充斥著情色、暴力、浮夸和媚俗的影視圈,同樣需要一部好電影。
讓人欣慰,李娜這次沒有獨自上場。
電影的導演是風頭正勁的陳可辛,從《甜蜜蜜》到《親愛的》,陳可辛把握各類題材所展現的高水準讓人確信這會是一部好電影,何況由李娜用15年網球生涯寫就的劇本本身就不賴。
《獨自上場》,這名字看上去有一種孤獨又驕傲的既視感,讓人很容易想起傳說里的場景,大漠落日,形單影只,影子在畫面里被拉得老長。就像電影的先行海報一樣,球網上李娜的影子似乎能延伸出一個世界。那遠處渺小的身形在光影的對撞下頓時讓人心馳神往,這就是電影要表達的“李娜影響力”。
較真地說,李娜還影響著這部電影的票房。
傳記式的電影是只有極少人享有的褒獎,在體育界更是鳳毛麟角。在陳可辛導演審視的世界里,究竟會呈現給觀眾一個什么樣的姿態,這恐怕是很多人走進電影院的原因。打破常規開啟中國網球職業化的勇士?奮力拼搏奪取亞洲第一、第二座大滿貫獎杯的先鋒?還是在國際舞臺上展示堅韌、幽默、直爽的開放性中國新形象?就像網友在評論《姚明年》時說過的,通過鏡頭,至少能給出過往英雄才能給予我們的那些因素:智慧、奮斗、對悲劇的抵抗、身體的健美、人類的力量。
2014年9月19日,李娜宣布退役,同年11月11日,李娜WTA積分正式清零,一個時代的終結,這是中國網球有李娜的時代。
對于網球運動,中國不缺人才,也可以粗鄙地理解為不缺人,缺乏的只有對一項運動的認知與關注。網球和乒乓球、羽毛球一樣,我們在投入之后成就彪炳,而李娜帶給中國的就是對這項傳統紳士運動平民化的熱情,更是后李娜時代中國網球運動的希望。
對于普通的電影受眾呢?
當各行各業的人們在閑暇時為了一部好電影走進電影院,相對于被揭開的網球面紗,更希望看到的是李娜其人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故事推進中與自身相匹配的共鳴,然后發現一些活著該有的態度。
這恐怕也是李娜的初衷。《獨自上場》是一部傳記,誠然有李娜質疑體制的經歷,也有被質疑人格的過往,有輝煌也有挫敗,有激蕩人心的賽事,也有溫婉感人的愛情。這一切只是李娜通過網球貫穿的經歷,闡述對人生的理解。
談及成名后的心路歷程,李娜不無心酸和驕傲:“有時候我真想穿越回去,告訴那個在陌生人群中茫然無助的中國女孩兒:‘振作點,一切都會好的。’但有時又覺得不必,那些小磨難和小障礙最后都被證明是命運指派給我的催熟劑,讓我學會勇敢和承擔。”
白巖松在李娜退役時說總有一種告別讓人笑容滿面,這是說李娜開創性的職業成就,我寧愿相信他是在說給所有那些堅持初心、敢于拼搏、無論成就大小都無愧于心的人。
哪怕你不必獨自上場,也一定敢于獨自上場。
也許只有這樣,我們在多年后回望人生,才有資格像李娜一樣,在感謝過所有人之后,還可以對自己說:這么多年從沒有感謝過自己。32歲的李娜感謝15歲的李娜,雖然32歲的李娜沒有15歲的李娜堅強,但很感謝那時候的堅持。
我想,這種精神力量的傳承應當是電影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