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玨
吉林省四平廣播電視臺,吉林四平 136000
新聞道德缺失及對策分析
王 玨
吉林省四平廣播電視臺,吉林四平 136000
新聞媒體作為各方信息的權威性載體,包括記者、編輯、主持人等在內的新聞主體,其新聞道德水平的高低與否,可能會影響新聞信息內容的權威性、真實性和完整性。為進一步探討新聞道德的問題,文章將在分析新聞道德缺失危害性及問題成因的基礎上,深入研討應對新聞道德缺失的具體對策。
新聞;道德;缺失;對策
新聞媒體以權威性、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的信息,為社會大眾提供了解各界情況的渠道,并起到引導社會信息價值觀和道德輿論的作用。因此,新聞媒體所提供新聞信息是否真實、準確、完整、權威,將直接影響社會大眾對新聞報道內容的分析和判斷,甚至會影響社會大眾的選擇和行動。在信息化時代和政治民主化的進程中,媒體作為與國家的行政、立法、司法并列的“第四種權力”,對社會成員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力,己成為不爭的事實,因此新聞道德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因素。
1.1 有損國家形象和公眾利益
社會公眾對于新聞權威性的認同,源自于國家在法律和政策層面對新聞媒體身份承認,因此新聞道德一旦缺失,必然有損國家形象和公眾利益。譬如某道關于“高露潔全效牙膏被疑致癌”的新聞,新聞報道之后,這種品牌牙膏的銷售量每況愈下,甚至有個別消費者要求超市退貨,事后被證實為不實報道。再如“西瓜注紅藥水”、“香蕉致癌”等未經證實新聞信息不徑而飛后,海南很多瓜農和蕉農在豐收年遇到了市場蕭條的尷尬局面,西瓜、香蕉嚴重滯銷,蒙受了巨大損失。這些新聞的不實報道,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新聞道德缺失,并嚴重損害了國家形象和公眾的利益。
1.2 造成媒體公信力下降
新聞媒體和相關從業人員,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面對各種主客觀的壓力,所謂的“收視率”、“看點”、“賣點”等,成為新聞媒體及相關從業人員應對競爭的“武器”。這種違背道德原則的新聞,將天平從社會利益的一段,極端地轉移至市場利益,盡管能換取短時間的關注度,但一旦被揭穿,必然會喪失社會公眾的信任,媒體公信力將蕩然無存。
1.3 影響社會的穩定和諧
新聞媒體以專業、公開、公平的角度,將社會各種話題,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呈現于社會公眾面前,為社會公眾還原新聞的事實真相。對于存在社會矛盾的新聞事件,通過媒體的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能夠起到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的作用。反之,假如媒體未能以專業、公平、公開的角度,履行自身輿論監督和引導的職能,而是杜撰虛假新聞、惡意炒作新聞,這種違背道德原則的新聞媒體個別行為,將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1.4 損害記者職業形象
記者作為新聞媒體的前線工作人員,被社會各界譽稱為“無冕之王”,承擔著把關新聞素材質量,引導新聞報道方向等重要職責。然而,新聞媒體在商業化的市場環境中,記者自然免不了面對社會的各種名利與物質誘惑,加上目前國內對記者職業法律監督的缺失,以及新聞媒體對記者職業道德教育的不足,某些綜合素質水平較低的記者,可能會違背職業道德,報道所謂的有償新聞,甚至是虛假新聞,嚴重抹灰新聞記者職業道德形象。
2.1 制度滯后
道德是社會各個領域中約定成俗的規定,本身具有規范性特征,但僅能依靠自身的約束能力,達到規范言行舉止的目的。新聞媒體屬于特征的行業,其一言一行,均代表著社會的公正、公平、公開,乃至權威,因此單單依靠道德自我約束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借助相關制度的強制性約束。然而,目前國內用于約束新聞職業道德的制度蒼白無力,譬如傳播活動的制度,職業特點不夠鮮明,缺乏可操作性,無法切實起到強制性約束新聞道德行為的作用。
2.2 商業影響
在產業鏈當中,媒體以信息產業的身份,運行于市場經濟軌道的前沿,需要通過激烈的市場競爭,才能夠獲得生存與發展的一席之地。由于新聞媒體所掌握信息的特殊性,決定了新聞媒體在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地位,當然也不乏由于競爭力不足,而被破產和兼并的新聞媒體。為避免遭到市場的淘汰,很多新聞媒體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在市場上謀取生存和發展的資本,而將商業利益置于首位的新聞媒體,自然不會過于重視倫理道德,在商業利益和倫理道德選擇兩難時,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給新聞道德帶來破壞性的沖擊。
2.3 法制漏洞
關于新聞媒體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新聞傳播與國家安全》、《新聞傳播與社會秩序》、《新聞傳播與公民權利》、《新聞媒介經營與管理規范》、《對涉外新聞傳播活動的管理》等。在這些法律法規中,明文規定新聞媒體不得傳播淫穢、色情、暴力、迷信、恐怖、邪教等信息。也就是說,法律法規對于新聞道德約束,僅停留于宏觀調控的表面,至于微觀的倫理問題,譬如虛假信息,沒有詳細的法律條文規范,這也是新聞道德缺失不得不重視的一個原因。
3.1 媒體管理的規范化
根據新聞媒體的職能特征,以及相關工作的開展方式,包括宣傳主管部門、中國記者協會、地方記者協會等,都肩負監督新聞媒體道德重要職責,考慮到當前新聞媒體道德約束制度和法律法規的不完善,這些主體部門除了要提出相應的制度和法規完善建議,還需要在管理和運行機制方面下功夫,認真研討當前新聞媒體市場存在哪些職業道德缺失問題、問題成因和危害性等,以及尋求針對性提高職業道德水平的方法,爭取將新聞行業的道德自律機制,與新聞管理的制度、法律法規和業內約束等有機結合情況,為新聞媒體市場,營造兼具激勵、正面、懲罰、扶正、除惡等良好道德環境,使得監督職能履行到位。
3.2 促使新聞道德法制化
法律法規可以說是新聞職業道德把關的最后一道防線,同時也是人們尋求合法求助,并獲得公正、公平、公開幫助的有力保障。對于新聞媒體而言,本身的身份正是為了弘揚正義和宣傳道德,假設新聞道德缺失,就必須借助比新聞監督、引導更有力的武器—法律法規,對這些權威的信息掌握者進行強制性規范。為完善新聞道德相關的法律法規,首先要明確新聞道德責任的界定方法,包括新聞媒體個體的動機和整個新聞媒體的行為等,都設定了統一的標準,要求監督新聞道德責任的落實,并要求新聞媒體進行自我道德評價和履行相應職責。其次是賦予新聞媒體監督單位足夠的監督權力,以法律法規為依據,在不影響新聞媒體正常履行職責的情況下,有權對新聞媒體的行為提出疑問、反駁,在爭取得到司法機關等允許的情況下,有權要求新聞媒體做出公開解釋。最后是構建以責任為核心的道德調控體系,同步設立獎罰機制,以明確新聞媒體的責任和責任追究方法,這樣新聞媒體必然會自覺做出合理道德選擇,將自身的道德責任落實到位。
3.3 職業道德標準建設
除了外界的強制性要求與監督,還需要加強新聞媒體自身職業道德標準的建設,這是新聞道德缺失問題解決的治本之策。筆者認為新聞媒體的工作者,包括新聞信息的采編、傳播、交流、報道等,都需要以法律法規為依據,圍繞職業道德制定相應的職業道德標準,以填補法律法規存在的空缺。針對目前新聞市場愈演愈烈的新聞道德缺失問題,一方面要引以為戒,分析新聞道德缺失問題的原因和危害性,進而對自身單位部門提出有關的道德標準,用于單位部門的自我約束,另一方面是在遇到道德輿論危機時,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標準,嚴厲處罰當事人,并總結原因,避免類似道德問題再次出現。
[1]朱銀端.網絡倫理文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黃寰.網絡倫理危機及對策[M].科學出版社,2003.
[3]何懷宏.倫理學是什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G2
A
1674-6708(2015)138-00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