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青
葫蘆和竹子本是自然界的常見之物,在杭州郊外的一半齋工作室里,它們卻化身為大肚子茶葉罐、S形茶鏟、南瓜香器等器物,個個小巧精致,造型奇特,散發出草木的味道,又帶有一分時尚的氣息。
這些器物的主人汪泓,是一名設計師,也是一位生活家,尤其喜歡喝茶。“一款好茶,是要靠好的茶器來呈現的。”汪泓說。
愛喝茶的人,都會收藏或自制一些茶器,汪泓也不例外。畢竟要找到能符合汪泓審美標準的茶器并不容易,他決定自己動手做。竹為君子,是與茶最相配的雅器,于是汪泓常去山上的竹林,撿拾一些造型奇特的竹根,或是在被伐竹工人遺棄的廢料里,找尋不規則的竹節進行創作。一款叫“書卷竹”的茶則,外形像一本卷起的書,因生長過程中缺水,表皮有很多豎紋,被汪泓偶然拾得。他小心翼翼刮去竹皮,保留竹節表皮的天然紋路,看上去就像書的翻口,但帶有濃濃的竹香。
除了竹子,葫蘆在汪泓的眼里也是能做出別致茶器的寶物。一次,他得到一個龍泉官窯的蓋子,出于惜物,便想給它配個罐身。從一堆葫蘆里,他一眼看中一只上大下小的葫蘆,形如梅瓶。汪泓果斷地去掉上面的葫蘆蒂,再配上陶瓷蓋,竟然有了龍泉官窯的神韻。
欣賞汪泓的手作之物,能體會到敬天、愛人的情懷。哪怕做茶器后留下的剩料,也會被汪泓“再利用”。工作室里擺放的“蓮花茶托”,就是經二次廢料再生的器物。葫蘆身做了茶葉罐,被削掉的上半截葫蘆還殘缺不全,汪泓便刷刷幾刀將一端削成了幾瓣蓮花,把葫蘆蒂削成底座,再打磨光滑,上漆,大功告成。這個“蓮花茶托”,被一位老藏家收入囊中。
汪泓制作的茶器未在網上售賣,但也并不是“養在深閨”,曾多次跟隨他闖南走北。進畫廊、做展覽,最近一站,是在北京的尤倫斯。因為每款作品都是絕版,售價大約在5000~8000元左右。有人感嘆:這可都是價值不菲的葫蘆啊。不過只要親眼所見,就會被自然造物的神奇與汪泓的創意所折服。
對話汪泓
為什么把自己所有的設計定義為“一半”?
我造一半,天造一半,需要制作者有全面的素養,發現它獨特的美,在設計制作過程中能把握一個度,其余的交給使用的人去創作,或者說交給時間去打磨。
在你眼中,什么樣的茶器才是好茶器?
在喝茶過程中,好的茶器能給自己帶來身心的愉悅,無外乎幾個標準:一、外觀精美,是自己喜歡的類型;二、經濟上可以負擔得起,紫砂壺、景德鎮陶瓷雖好,但大部分人用不起;三是符合自己的使用習慣。
現在市場上,也有很多人模仿你的葫蘆茶器,你怎么看?
市場上模仿我做的茶器,只一味求怪,卻沒有內涵,真正好的東西是模仿不來的,這與制作者本身的綜合素質有關,我更多地是希望其他人能夠吸取我的制作理念,融入到自己喜歡做的東西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