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仕日
摘 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移動通訊設備的普及,在科技力量造就“人人皆記者”時代里,專業新聞攝影受到一定的影響,在不同程度上出現消解的現象。本文首先探討了自媒體時代對專業新聞攝影的沖擊,在實效性、編輯把關和審核、傳統媒體的公信力以及新聞攝影信息來源的多元化等方面作了細致的闡述,針對上述情況,提出了專業新聞攝影的重構模式,以期在自媒體時代的背景下,促進專業新聞媒體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消解建構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38-0030-02
0 引言
現在,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更新換代,數字影像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影像技術的傳播也越來越及時,攝影技術實現了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含新聞圖片的新聞資訊可以通過網絡迅速傳播,新聞信息的傳播越來越迅速,人們可以隨時拿起手機來了解新聞信息。自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在“人人皆記者”時代,網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受眾,其本身也具備了發布信息和圖片的能力,他們的出現使得新聞攝影操作起來更便捷、傳播更廣泛、內容更真切,新聞攝影的視角也更多元。這對傳統媒體的專業新聞攝影造成了非常大的沖擊。
1 自媒體時代對專業新聞攝影的沖擊
在這個大背景下,人們不禁會擔心,專業的攝影記者行業是否會出現慘淡的景象,甚至會導致專業攝影記者的失業。2013年5月30日,美國《芝加哥太陽時報》宣布裁掉整個攝影部,28名攝影記者全部被解雇。
攝影記者失業,這是大趨勢使然。傳統的紙媒發行量在下降,廣告在銳減,成本控制勢在必然。報紙中所用的新聞圖片來源不僅僅依靠攝影記者,自媒體時代,隨著拍照和移動通訊設備的普及,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可以成為攝影者,每個個體都可能隨時隨地采集播放新聞圖片。這嚴重擠壓了專業新聞攝影記者的生存空間。
不少人認為攝影記者或攝影部可有可無,攝影記者的功能常被帶著相機的文字記者或是拿著手機的普通市民所取代,惡性循環如此下去,最慘烈的結果就是解散攝影部、解聘攝影記者。
事實表明,這種擔憂不是杞人憂天,挑戰的確嚴峻而且咄咄逼人。“人人皆記者”對專業新聞攝影的沖擊的確不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對專業新聞攝影時效性的沖擊
作為新聞的一部分,新聞攝影需要很強的時效性,第一時間捕捉真實的事件,爭取讓事件還原,給人以原生態之感。在自媒體時代,人們可以借助手機等移動設備對身邊的新聞隨拍隨發,隨時捕捉生活中的事件,天然占有新聞的時效性。同時,收看新聞的觀眾也可以隨時觀看新聞,及時了解身邊發生的事件。
簡單地說,在自媒體時代,新聞事件的傳播不再經過復雜的流程,也不需要通過精心的編輯,新聞圖片大多也無須精選角度。很多新聞的發生都有一定的隨機性,當事件發生以后,誰剛好在現場碰上了并拍下了,然后傳播了,這個才是關鍵。等到專業攝影記者趕到現場時,一些新聞已經成為“過去時”。第一時間發布新聞信息,有時在一些新聞事件中,能牽引輿論方向,從而引導輿論的走向。
1.2 弱化了編輯把關審核的作用
在自媒體時代來臨之前,傳統媒體的攝影記者擔當著很重要的社會責任,作為信息采集傳播的第一“把關人”,控制著信息和新聞圖片的傳播。而到了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除了在自己“一畝三分地”還扮演著“把關人”的角色之外,已經沒辦法控制網絡時代的信息傳播。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微信和微博等平臺傳播實時的信息。受眾成了傳播者,可以發布信息和新聞圖片,無須類似傳統媒體的層層篩選把關,這在某種程度上使得“把關人”的作用被弱化。
一定程度上,這得新聞言論更加自由了,對于一些熱點的事件,人們可以第一時間看到圖文并茂的“真相”,引起輿論關注。但是,很多時候,所謂的“真相”并非真相,而成了謠言。由于缺乏“把關人”的把關,圖文并茂的謠言呈現“病毒式”傳播,從而導致虛假新聞的出現。
1.3 消解傳統媒體的壟斷權力和公信力
傳統的專業新聞攝影代表著精英文化和官方文化,他們壟斷著新聞信息和圖片的發布權力。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傳統媒體體現著官方意志,在一些特殊時期,有些媒體發了一些違背新聞規律的信息,讓網友懷疑其公信力。比如前幾年的“周老虎事件”“俯臥撐事件”“日記門事件”等。
在自媒體時代,受眾拍攝的圖片和發布的信息,更具有“草根性”。因為拍攝者和傳播者就是新聞現場的當事人、目擊者,而作為“當事人”,發布信息給受眾帶來了真實感、體驗感,表現出一定的優勢。更有甚者,很多受眾寧愿相信網絡流傳的信息,也不相信傳統主流媒體,他們認為,傳統主流媒體在意識形態上是代表統治階級或者是上層建筑的利益的,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的需要,往往會歪曲和隱瞞事實真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只要是在網絡上引起了“圍觀”就有可能是“真相”,哪怕是虛假新聞和虛假圖片,他們也會把它當成真實的,并加以轉載和傳播。這在某種程度上消解了傳統媒體的公信力。
1.4 消解專業新聞攝影信源的單一性
現代社會,是一個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受眾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對新聞的真實性進行了解,可以不受其他輿論的左右,自主地對事件作出判斷。但是,傳統的新聞專業攝影的信息來源過于單一,造成了傳統新聞傳播和主流媒體的局限性。
自媒體時代,大眾攝影已是事實,以其方便、快捷、高效、新穎、時尚而極具吸引力。新聞拍攝人員可以是專業的,也可以是業余的;可以是專業記著,也可以是普通大眾或者是攝影愛好者,他們不需要太過高深的拍攝技能,也不需要特別高端的設備,只需要通過手機輕輕一拍,就能將身邊發生的事件展現給觀眾,通過微博和微信平臺等各種形式上傳到網上與大家分享。人們將新聞事件拍攝下來,再經過傳播媒介的整合,使事件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可以還原事件的原貌,實現新聞傳播的真實性。例如,2012年的“微笑局長”事件和2009年“天價煙局長”周久耕事件,還有陜西神木“房姐”龔愛愛事件,都是網友從多角度收集相關圖片,最后使這幾名腐敗官員身敗名裂,鋃鐺入獄。最近發生的“畢福劍不當言論”事件,也是網友在飯桌上用手機拍攝下來的視頻,然后直接傳到網上,引起大眾嘩然,央視對此發表聲明,畢福劍因此離崗。
2 自媒體時代專業新聞攝影的建構
2.1 整合資源 多渠道采用可信的新聞圖片
從自媒體時代開始,自媒體的應用人員可以與信源無限地接近,所以,現在很多新聞事件都是由自媒體報導出來的,自媒體具有強大的捕捉信息的能力,更能夠有效地促進事件的傳播和解決。
在某些重大事件的攝影報導中,現在,普通群眾反而能在事件的報導中依靠時空的優勢,可以提供原生態的新聞事件。他們拍攝出來的新聞無限貼近新聞真實,更具時效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新聞攝影的
缺陷。
現下,一些傳統媒體在采編中逐漸出現這樣一個趨勢:通過編輯主導整合,非專業“草根”攝影隊伍與傳統媒體的專業新聞攝影有機融合,進一步提高報導質量,更全面、多角度地呈現新聞事實。
2.2 加強自媒體時代新聞攝影傳播的規范性
在自媒體時代,微博、微信等新聞攝影圖像具有鮮明的個體特征,它們在很多時候只是“影像記錄”,作為新聞專業角度來說,它們最多只是“半成品”,甚至不能被稱作“作品”。因此,由于缺乏專業新聞素養,這種“半成品”很可能會導致新聞信息失真,導致信服力下降。
如2013年8月,遭遇強臺風襲擊的華南兩廣地區和肆虐東北三省的洪水被舉國關注,然而網絡上流傳的很多洪水災區照片,卻是移花接木、張冠李戴的虛假圖片。其中,一張尸體橫陳、觸目驚心的所謂遼寧省清原洪災圖片,其實是2011年菲律賓洪災時的圖片,最終被證實為虛假新聞。同年,在北京,一條圖文并茂的“扶起摔倒中年大媽,外國小伙疑遭訛詐”的網絡新聞也被證實為虛假新聞,最終輿論逆轉。
此類例子不勝枚舉。自媒體的優勢體現在傳播信息的速度高效和貼近性,但是,未能有效把關的信息反而降低了其可信度。
因此,在運用自媒體進行新聞傳播的時候,要不斷提高網民的道德素質,通過加強道德倫理建設,確保人們發表的新聞具有真實性,確保人們都可以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去評論新聞。除道德素質外,還應有法律規范的作用引導,道德通過社會輿論的作用約束著新聞傳播的行為,而法律則是通過國家強制力規范新聞市場的秩序,兩者缺一不可。
在自媒體上上傳照片時有些網民不署名,導致了自媒體上的新聞有效性和真實性下降,針對這類問題,可以采用以下的措施:其一,對待自媒體圖片,需要格外謹慎,特別是對于沒有任何消息來源的圖片,就要多渠道核實其消息源,確保新聞事件的可靠性。其二,要提高判斷新聞事件真假的能力,盡量讓網民提供更多的新聞信息,從而辨別真假。第三,利用其他網友的所見所聞和圖片對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和圖片的真實性進行輔證,詢問更多的現場細節。第四,在可能的情況下,建議圖片提供者署其真名,做到作者明確、責任人明晰。
2.3 加強專業新聞攝影者的專業素養
由于資訊的發達,真假信息紛呈,這更需要專業新聞人員,包括專業新聞攝影者。
專業新聞攝影者勝在新聞素養,在新聞采編過程中的嚴格審核和把關。這也需要專業新聞攝影者保持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態度與作風,反復核對每個場景、每個細節,盡量保證不出現誤差。在刊登圖片說明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運用準確的文字加以描述說明。
面對自媒體,專業新聞攝影者可以從光影、拍攝角度、新聞人對新聞事件的理解等方面上下功夫,彌補在新聞時效性上的差距,從而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占據第二落點,進而引導輿論傳播。一張好的新聞照片改變一部法律、一個人的生活,甚至改變一個歷史進程的例子也時有出現,這依舊是專業新聞攝影者的優勢,也是其生命線。
自媒體的出現和表現時刻提醒著專業新聞攝影記者和專業機構,在新傳播環境下,在以事實為依據下,攝影實踐理念和創作行為都要與時俱進,搶占新聞先機和輿論陣地。
3 結論
在新媒體發展的今天,人人都可以充當新聞記者的角色,新媒體時代使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能夠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產生一定的沖擊,但是,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和質量卻成為了媒體行業面臨的新的問題,所以,傳統的新聞記者和傳媒從業人員更應該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養,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中審慎做出自己的職業行為,利用新的傳播媒介,提高新聞的真實性,從細節處反映新聞的內涵,使新聞更具可看性;同時,國家立法機關要完善新聞媒體傳播的相關法律法規,用法律的途徑來規范自媒體傳播新聞圖片的途徑,整頓新聞市場秩序,只有專業新聞攝影記者和公民攝影者共同努力,才能使專業新聞攝影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建國.自媒體時代需學會利益分享[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3.
[2]潘祥輝.對自媒體革命的媒介社會學解讀[J].當代傳播,2011(6).
[3]陳晨.自媒體崛起背景下的傳統媒體新聞生產方式嬗變研究[D].暨南大學,2011.
[4]王維佳,王琦.自媒體在輿論傳播中的作用及監測策略探討[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2).
[5]余建清,強月新.國內公共新聞學研究的分析[J].當代傳播,2010(2).
[6]王莉.“自媒體”傳播形態下公民新聞的失范與“規范”[J].今傳媒,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