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君
摘 要 電視新聞專題片是指綜合運用各種表現手段和技巧,對某些新聞事件進行系統的、完整的和深度的報道,它對解讀社會熱點問題,展開輿論監督,引導社會導向有著重要的作用。電視新聞專題片中人物的呈現更是具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本論文首先分析了電視新聞專題片中人物呈現的發展歷程,進一步分析了人物呈現的特性,最后重點探討了人物呈現的價值。
關鍵詞 電視新聞專題片;人物呈現;價值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38-0035-02
“人物”一直是電視新聞專題片的靈魂,一部電視新聞專題片的好壞往往要取決于人物的個性是否鮮明,是否具有代表性。人物包括了新聞當事人、新聞目擊人、新聞責任人等,還包括出境記者、主持人和新聞評論員,不同的人物和角色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但相同的是他們構成了新聞專題片的線索,對事件的展現、情節的發展、觀點的表達等都具有一定的價值,全面而深入的分析電視新聞專題片中人物呈現的價值,對提高電視新聞制作的質量和改善人物呈現技巧有促進作用。
1 電視新聞專題片中人物呈現的發展
1)起步階段。1980年我國中央電視臺創辦的《觀察與思考》欄目,是我國首次進行的電視新聞專題制作的嘗試,第一次使用主持人進行講解的形式,沒有專門的演播廳,制作環境非常艱巨,主持人龐嘯憑借多年的記者經驗,基于新聞事實對其進行評論,受到了大眾的歡迎和喜愛。隨著制作經驗的累積和發展,后期陸續嘗試了座談、問答、討論等形式,用觀點進行交流,極大的拉近了新聞與人民之間的距離。在電視新聞的發展初期,工作形式和工作經驗都是非常缺乏的,新聞人只能依靠學習和理解進行艱難的探索和嘗試,展現了我國老一代新聞人的社會責任感和開創擔當的精神。
2)發展階段。1993年,早間新聞專題欄目《東方時空》開播,其下屬子欄目《東方之子》中就是以“人物”為主角,通過制作方式和呈現技巧將一個個普通人的真實生活搬上了電視熒幕,由于人物更靠近百姓生活,更加真實,從而這一大膽的嘗試也受到了更多人的歡迎。1994年《焦點訪談》正式開播,采用了常見的模式,由主持人開始介紹,再播放新聞專題片,最后在演播室評論,主題片中有出鏡記者的現場采訪,能夠引導觀眾體會事件的發展過程,后期《焦點訪談》在人物的呈現方面也進行著不斷的完善,一直發展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收視率。
3)成熟階段。從1996年開始,中央電視臺新聞專題片的拍攝開始借鑒外國的制作經驗和方式,這對于我國專題片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1998年,《新聞調查》中首次嘗試讓人物面對面的采訪方式;2003年《面對面》正式與觀眾見面,并且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從這一時期起,我國的電視新聞專題欄目開始走向成熟,新聞專題片的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越來越多精彩的節目呈上熒幕,例如《新聞會客廳》(已停播);《每周質量報告》、《新聞1+1》等,主持人也越來越成熟,在分析和評論的技巧和方法上都更加的熟練和多樣化,新聞人物的風格逐漸明朗起來。
2 電視新聞專題片中人物呈現的特性
1)真實性。真實性是電視新聞專題片的第一要素,是指用新聞事實表現和反映客觀世界,不能任意拼湊或隨意修改,體現在新聞人物上就是去除表演的痕跡,在相關采訪中,必須只能是與新聞事件相關的人物,都則就失去了其意義;人物應該全面的,不能只聽信其中一方,容易掩蓋新聞事實,誤導觀眾。在新聞拍攝的過程中多采用跟拍或者長鏡頭,都是為了保持其紀實性,并且不能對人物進行補拍或者重拍的方式,為了避免破壞新聞的真實性。越重要的新聞事件就會產生越大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輿論,要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進行報道,使受眾對于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能夠形成全面的了解和認識,才能產生正確的社會輿論和客觀的評價
報道。
2)深度性。電視新聞專題片對深度性具有很高的要求,在正式拍攝前,要認真的了解相關新聞人物的背景和資料,深入的采訪和信息的挖掘一定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之上的,只有這樣才能與被采訪者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方便掌握新聞人物內心的活動和真實的想法,從中發現問題、挖掘問題,才能接近真相。但是,電視新聞專題片也并不是冷冰冰的講述,它是具有溫度的,即新聞的藝術性,藝術性是指運用解說詞、畫面、音樂等表現手段,對真實的新聞進行加工,將相關新聞人物的鏡頭有組織、有計劃的合理剪輯在一起,通過精美的畫面和流暢的語言帶給觀眾藝術的享受。
3)時效性。電視新聞都是具有時效的,要求是剛剛發生的事件或者正在發生中的才能被稱作新聞,電視新聞專題片也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向觀眾傳遞事件發生的經過和真相,時效性在人物方面的呈現就是,工作人員要爭分奪秒,在第一時間與新聞當事人取得聯系,獲取最新的、最有價值的新聞素材,如果失去時效性,不但新聞專題片的播放效果會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新聞人物可能會消失找不到。
3 電視新聞專題片中人物呈現的價值
1)引導價值。電視新聞專題片一般都需要通過評論員或者主持人對新聞事件進行評論和分析,都會對觀眾的思維和價值產生一定的引導作用。首先,新聞評論員或者主持人所進行的分析一定是圍繞新聞事件進行的,深入而透徹的講解和分析代表的是講解人自身對待新聞事件的一種看法和觀點,而這種說法和觀點會對觀眾起到一定的作用,引導他們正確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其次,新聞評論員或者主持人在進行分析時,如果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評價,比較容易引起群眾的共鳴,新聞的宣傳效果會比較好,例如,《焦點訪談》中主持人就特別注重與受眾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獲取了大量的觀眾關注。
2)還原價值。新聞事件的相關責任人是電視新聞專題片的主體,他們是新聞專題片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事件都是圍繞他們進行和展開的,隨著對他們的采訪和挖掘才能找到事件的真相,在其中他們起著重要的發展價值,是專題片的線索。第一,根據新聞當事人的回答和回憶,我們能夠還原和了解當時事情真實的發展過程,選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會對采訪結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在對新聞人物進行呈現時,制作人員通常將人物在畫面中的布局放到主體的位置,在構圖時尤為注重 主體和陪體的關系,以人物為主才能方便觀眾的傾聽和觀看。
3)現場價值。出鏡記者是首先出現在事件現場的人物,通常情況下,他們能夠第一事件趕到新聞現場,對事件的基本情況進行講解,并有針對性的與相關人員進行交流,充分的發揮了他們的現場價值。首先,只有經過調查才有發言權,出鏡記者的現場報道和采訪往往更具有真實性,比較容易使觀眾信服,尤其是在一些復發的電視新聞專題片中,出鏡記者的出現能夠消除受眾對現場的疑慮,增加了一種真實的感受;其次,出境記者在特殊情況下的特殊采訪,事實上就是讓新聞本身講述真實的狀況,體現的是專題片紀實的風格。
4 結論
從電視新聞專題片的誕生之日開始,工作人員就一直在努力探索關于人物呈現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充分的展現出新聞人物的價值和魅力,才能推動和提高電視新聞專題片的質量。隨著網絡信息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視新聞行業的競爭也日益激烈起來,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下,社會對電視新聞專題的制作和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對未來的挑戰和基于,電視新聞工作人員要提高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以開放、創新、兼容的精神融入到時代的浪潮中,同時要堅守新聞人真實、正義的職責和義務,將更多優秀的作品呈現在觀眾眼前,這樣必然會推電視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麗.電視新聞專題片中人物呈現技巧[D].曲阜師范大學,2011.
[2]王曉經.電視新聞專題片中人物的呈現[J].記者搖籃,2012,6:21.
[3]張景武.芻議電視新聞專題片與電視紀錄片真實性的差異[J].語文學刊,2012,7: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