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溢彩

春夏交替,很多人會出現食欲不振、腸胃不適等癥狀。所以這時候,我們在飲食方面可以開始作出一些適當調整。天氣越來越熱,中醫講,若想身體舒適過夏天,可在盛夏來臨前的初夏,也就是每年農歷4、5 月,提早養生調理,進入夏天時就不會頭昏腦脹、沒胃口。
夏季養生在于“清”,以清淡、質軟、易于消化以及新鮮蔬果為主,清熱、防暑、斂汗、補液,增進食欲,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因為入夏后人的胃酸分泌減少,加上飲水較多,會在一定程度上沖淡胃酸,導致消化功能減弱,因此夏季飲食清淡一些是很必要的。但是,清淡并不等于完全拒絕葷菜。蔬菜中雖然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及豐富的維生素,但缺乏人體必需的蛋白質。所以,即使在炎炎夏日也要保證葷素搭配,適當攝入一些瘦肉、蛋、奶、魚以及豆制品,關鍵是在烹調時多用清蒸、涼拌等方法,不要做得過于油膩。
從養生保健的角度講,春末夏初可以適當多吃一些紅色類的果蔬,如西紅柿、紅蘋果、紅辣椒、胡蘿卜等,這些果蔬除了可以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維生素,如胡蘿卜素、維生素C 等,也富含微量元素,它們不僅能使人體抵抗組織產生熱能,控制因感冒而升高的體溫,并且其所含的特殊物質“抗感冒因子”,可直接抵抗感冒病毒,加速康復。此外,紅薯、紅棗、紅莧菜等也是不可多得的紅色果蔬,這些食品中富含的胡蘿卜素,能參與合成維生素A,對人體上皮組織和呼吸道黏膜等都有很強的保護作用。
夏天出汗多,傷心陰、耗心陽。所以,夏天是心臟最累的季節,應重點養心。茯苓、麥冬、小棗、蓮子、百合、竹葉、柏子仁等能起到養心安神的作用。在飲食方面,應多吃小米、玉米、豆類、魚類、洋蔥、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蘆筍、南瓜、香蕉、蘋果等,避免吃味道過咸、過刺激的食物。
入夏后人容易心煩氣躁,也就是心火旺。心火旺的人通常會有口干舌燥、心煩、睡不好的情況,中醫認為,凡本身具有苦味的食物,大多具有清熱的作用。像是苦瓜、綠茶、芹菜、橄欖、芥藍菜、蓮藕等,吃起來有點苦味的都是中醫理論中的苦味食物,其中以蔬菜種類較多。而這些食物本來就可以清熱解毒、除煩躁、去水腫,所以有些天氣一變熱就愛發脾氣或容易水腫的人,可選擇多吃一些苦味食物。
初夏時多吃酸味食物,除了可開胃、改善食欲不好的情況,最重要的是酸味食物有收斂作用,所以常口干舌燥、易流汗、怕熱、吃不下飯、易腹瀉的人可多吃。而在中醫屬性中,初夏的部分水果正好就屬于酸味食物,像鳳梨、奇異果、芒果、番茄、檸檬等,在天氣悶濕的環境下每天吃2 種,每種約100 克,建議多種攝取,營養素才能均衡。
很多人都將夏季當作減肥季,每天吃水果來敷衍肚子,其實這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因為夏天天氣熱,人體出汗比較多,體內不僅容易缺水,鹽分丟失得也快,若不及時補充體內鹽分,會降低人體免疫力。夏季要養成多喝水的習慣,但這還不夠,最好保證三餐飲食正常,這樣才能保持鹽分和營養攝取比較均衡。
很多人在入夏后容易出現各種胃腸道問題,一方面是由于入夏后人體胃口自然變差,消化功能減弱;另一方面,天熱后,人們不免喜好冰寒的食物,但過分貪涼很容易使腸胃受不了突然的低溫刺激,影響胃腸道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導致生理功能失調。老人、兒童以及消化功能不良者尤其需要注意,從冰箱里取出來的食物,最好不要急著吃,應在常溫下放一會兒,且一次不要吃得太多。雖不宜多吃冰寒的食物,但初夏可多食涼性蔬菜,吃些涼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煩解暑,清熱瀉火,排毒通便。黃瓜、番茄、茄子、芹菜、生菜、蘆筍、豆瓣菜、涼薯等都屬于涼性蔬菜。一個人每天吃500 克的瓜菜,等于喝了450 毫升高質量的水,且瓜類蔬菜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

食物調理法是最簡便的養生方法,小編提醒,想要舒服地度過盛夏,不必大費周章燉補品,只要懂得充分利用當季蔬果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