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慕良
摘 要 本文從一個最基層區(縣)級臺新聞工作者的角度,對新聞報道中的會議新聞進行解讀,從提前介入,會前集“材”;沉下去,會里淘“金”;跳出去,會外“枝” 等方面闡述了如何突破舊模式,改進會議新聞的采寫方法,增加會議新聞的可看性。
關鍵詞 會議新聞;新聞敏感性;可看性;宣傳效果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38-0001-01
做好電視會議新聞的報道,提高其可看性,一直是各新聞單位和每位新聞工作者一直以來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但是,目前許多電視臺特別是區(縣)級電視臺,會議新聞的報道還停留在較為單調呆板階段,其報道千會一律,畫面單調、枯燥、形式呆板模式化,令觀眾厭倦,造成了會議新聞無人愿看、無人愿聽的尷尬境地。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寫好會議新聞,真正提高會議新聞可看性呢?作為一名新聞從業人員,筆者認為,要通過提前介入,會里淘“金”,節外生“枝”,等方法去創新會議新聞的報道方,使會議真正的“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
第一,提前介入,會前集“材”。拍攝會議新聞和搞其他報道一樣,單純為了完成任務并不難。開會時到場,拍幾組畫面,把會議材料要全,便可告退,回單位根據會議材料寫成稿子,配上畫面即可大功告成(有的會議發通稿更省事)。用這樣的態度對待會議報道確實很簡單,用不著做什么準備工作。然而應付了事是不會出好新聞的。要使會議報道真正成為會議新聞,電視記者就必須樹立會議也能出好新聞的思想,對每一次會議報道都要認真對待。首要一條就是會前集“材”,特別是對于那些會程時間短的會議新聞這一條更為重要,需要做好攝錄設備和資料素材的準備工作。
筆者所在的是一個以農為主,剛剛撤縣設區的新區,報道農業的新聞也不少,不乏一些農科知識講座。對于這些看似平常的知識講座,記者爭取提前介入,了解到當地群眾是依靠經濟作入作為主要家庭收入。他們雖然十分渴望學習農作物的管護工作,但是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難以接受培訓班憑空傳授的農科知識,所以平常知識講座所起的作用不明顯。雖然群眾對于舉辦這樣的講座不熱衷,但對農技人員卻是十分的歡迎。因為他們可以利用講座前后的間隙,請專家到果園中現場指導,對癥下藥提高自身的種植水平。所以對于這樣一則會議新聞,記者在把鏡頭聚焦培訓班結束田間果園,通過農技人員與果農的現場對話,果農的感想,改掉培訓班干干巴巴的感覺,以形象、直觀的形式宣傳了黨委、政府的對“三農”的幫扶政策。
第二,沉下去,會里淘“金”。 一個會議,往往有各種報告,各樣會議材料,顯得冗長,繁雜。如果浮在上面,做表面文章,就會拍會,就會寫會,會議報道必然成為枯燥無味的流水帳,成為反復展示臺上臺下會議場景及參加者的圖片展覽。其實,會議并非沒有新聞,“會海”并非沒有“金”子。比如黨代會,人代會等一些重大會議,本身就是重要新聞,關鍵是記者如何使會議變成新聞,使重要會議變成重大新聞傳播給觀眾;各種行業會議和專業性會議,表面上看差不多,其實也都有各自的特點和新意,關鍵是記者能否下功夫把潛在的有新聞價值的東西挖掘出來;至于產品鑒定等其他種類會議,只要記者沉到會議里邊去,也是可以淘出“金”子的。改變電視會議新聞程序化、流水流帳式的老模式,使其生動活潑,吸引觀眾,首先應該從改變采訪作風,轉變會議新聞采訪中的飄浮作風。真正“沉”到會議中去,“坐”得住,聽得進,活動得開。要保持高度的新聞敏感和良好的“競技”狀態,積極在會議現場發現、發掘新聞。搞會議報道的記者,要多聽、多問、多觀察、多思考,有時很可能從與會人員的一句話、一件事、一種情緒當中得到啟發,捕捉到意想不到的很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從會“海”中淘出“金”子來。
筆者曾參與所在區(當時的行政設置為“縣”)一場關于植樹綠化工作現場會的報道。雖然是每年的例行新聞活動,但記者始終保持高度的新聞敏感性,沒有放棄挖掘其新聞價值。經過事前的了解,記者得知今年植樹活動與往年不同的二點。一是所種植的林木不同。今年種植的是一種速生的、具有較高經濟效益的林木——U6速生桉樹,而非平常的林木。二是今年植樹地點處于較為偏僻的山村,種植的目的不僅是綠化,而且更主要的是幫助當地農民脫貧致富。這跟當前發展農業,解決“三農”問題十分吻合。抓住這一亮點,記者從當地林業部門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出發,積極探索農業致富路,帶領農民奔小康為題,撰寫了《縣林業局:探索山區致富路 推廣速生豐產林》一短信息。及時地宣傳了速生豐產林,對如何做活“農”字文章,走致富路作了詳細介紹。新聞播出之后,當地農民群眾十分關注,已有一小部分農民開始種植,而且種植范圍還在逐步擴大。這一新聞把單純的植樹綠化現場會行政命令要求種植綠化,轉變為引導群眾在綠化在路上致富,既實現了綠化的目標,又為解決“三農”問題出一份微薄的力量,一箭雙雕,起到單純會議新聞難以發揮的作用。
第三,跳出去,會外生“枝” 。會議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在新聞傳播中的價值是兩回事。在現實生活中重在會議的實用價值;在新聞傳播中重在會議的新聞價值。而作為電視傳播中的會議新聞有它的天生缺陷;即會議上的活動基本上是議、是說,而不是做。是事情的計劃、設想過程,而不是用行動變設想、計劃為現實的過程。也就是說,會議是務虛的過程,而不是務實的過程,其活動形式基本上坐而論道,這樣必然導致電視畫面呆板、枯燥,很難生動感人,這就給電視新聞采訪帶來了難以克服的弊端。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會議又蘊藏著豐富的信息源。除了召開會議,很難把眾多的領導和先進代表人物集中到一起。從這一點上看,會議又為記者采訪,為記者搜集新聞線索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如筆者曾經采訪過的一則關于人大工作的新聞。當年恰好是現行憲法頒布實施30周年,潮安的人大工作也取得豐碩成果。記者在宣傳人大工作的新聞報道采取了典型化的處理方法,跳出了會議的局限,對該次的會議只報一條短消息。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會外,根據會議的典型放在會外,根據會議提供的典型線索,組織力量在短時期內采編出10多條人物新聞,在《潮安新聞》節目里的“人大代表風采”專欄中作了系列報道,讓廣大群眾在工作、生活中真實的了解人大代表,使他們與人大代表之間現實真正的零距離,更好地促進人大代表發揮溝通群眾與政府橋梁紐帶作用、參政議政的職能。新聞播出之后,在廣大群眾中引起了很大反響,收到了一般會議新聞難以起到的宣傳效果。
另外,寫新聞,要不拘一格。不能被固定模式牽著鼻子走。要在寫法上不落俗套,在結構上推陳出新,摒棄陳腐老套的會議新聞用語,取而代之以樸實而又不失個性的語言來表述新聞。不能滿足于單純的使受眾獲得信息,而且要使受眾得到美的享受,不斷增強會議報道的趣味性、可視性和藝術性,從而使會議報道成為電視新聞上一道誘人的大餐。
參考文獻
[1]黃匡宇.理論電視新聞學[M].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
[2]陶瑞興.怎樣采寫新聞工作[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