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霧霾問題、垃圾圍城、污染嚴重、能源短缺等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十八大會議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既是對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具體要求,也是給金融界敲響的警鐘。本文分析了中國商業銀行實施綠色信貸政策和綠色信貸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和發展意見。
關鍵詞:綠色信貸;商業銀行;制度短板;長效機制
一、 綠色信貸內涵
Green-credit policy即綠色信貸,是一項創新的政策。它是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型產業為宗旨的全新工具。中國環保總局、人民銀行、銀監會為響應科學發展觀的號召,第一次將環保檢測標準、環境治理、環保建設作為企業貸款準入的門檻,隔斷“兩高一低”產業盲目擴張的經濟命脈,迫使其改善管理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綠色信貸是環保部門和銀行業攜手打造的遏制環境污染型、高耗能型企業的重要壁壘,是促進發展節能減排產業的重要舉措。
二、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發展的現狀和問題
商業銀行積極進行綠色調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貸體系構建趨于完成。2007年9月,中國工商銀行率先出臺了《關于推進“綠色信貸”建設的意見》,在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進程中起到了表率作用;2013年5月,工行又再次明確了“綠色信貸”的內涵、本行績效目標和綠色信貸相關政策導向,要求工行內部對于自身信貸結構進行全線“綠色”調整。2013年,中國銀行發布了《支持節能減排信貸指引》:嚴格信貸準入條件和項目準入標準,實施信貸審批環境否決權制度,實行行業差別化授權管理。中行加大對于部分“兩高”行業的審批權限監察力度的同時,回收部分權限。中行強調要做好貸前、貸中及貸后調查工作,利用名單管理方式,將“兩高行業”具體評估情況列入審批名單。
制度短板制約綠色信貸發展。國家對于綠色信貸還沒有成熟的實施政策和實施細則,缺乏相關的激勵政策和明確的處罰標準,操作性不強,導致銀行仍舊以盈利多少為主要衡量標尺。另外,信息溝通共享機制也不健全,環境污染信息尚未全面完整納入銀行征信系統,導致金融機構難以全面及時掌握企業的環境信息,環境信息的不足嚴重制約著綠色信貸的實施。
金融機構自身障礙。我國金融機構,特別是一些大型國有銀行的管理者,將環保問題推脫給相關環保部門、大型企業集團,仍然將盈利作為其經營的唯一標尺,這就從根本上阻礙了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推行。
企業信息不對稱問題。企業信息不對稱正是癥結所在,眾多企業為了謀求高額利潤,獲得項目融資,往往向銀行提供虛假數據,隱瞞真實情況,打政策“擦邊球”這就使得綠色信貸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監督機制不到位。監督機制的缺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一些高污染企業往往是高額利潤行業,成為地方發展得“頂梁柱”,在沒有地方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強硬約束的下,企業很少花費大量財力物力整治根深蒂固的污染問題。第二,媒體卻并沒有很好的發揮作用,讓公共利益陷入了監管維系松弛的境地。第三,人民群眾作為最好的監督者,環境問題的直接受害者,維權意識不強。
三、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發展建議
完善綠色信貸政策制度體系。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為核心的的法律體系,然而,作為當今推行綠色信貸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與時俱進,細化環保責任和要求,制定明確的節能減排核查標準,明確政府、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法律主體地位,并對違法污染企業實施最嚴厲懲治制。
創新綠色信貸的激勵機制。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建立與綠色信貸相配套的財政政策,一方面對于推行綠色信貸的銀行,其發放的貸款利息可以有針對性的減征或免征營業稅。另一方面,可以效仿德國,當銀行推行綠色信貸面臨無法收回貸款風險時,提供一些差額補貼。
建立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的長效機制。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注重與重要的客戶和相關方在施工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危險和風險,包括能源消耗,環境污染,人身安全和其他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特別是對“兩高一剩”行業的授信政策、融資審核流程及具體審批細則等要有系統的規定,細化審批條件,明確準入和退出條件。
建立有效的環保信息傳導機制。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行業環保情況評估能力參差不齊,建立有效的環保信息傳導機制迫在眉睫。這需要以國家環保部門和銀監會為龍頭,建立遍及全國的、嚴密的、統一的企業環境信息數據系統,特別是相關環保部門,涉及的企業和銀行必須明確各自責任,履行好維護和使用數據庫的責任。
嚴格監管標準,明確污染排放責任。排污責任劃分不明確,導致眾多企業鉆監管漏洞,通過偷偷排放的方式增加產量,從而對環境造成直接損害。我國政府管理部門應該效仿英國匯豐銀行,要求商業銀行嚴格遵循赤道原則,用完整的生產標準來指導、監督企業的生產,并清晰地界定污染者付費等有關規定,嚴格監管標準,明確污染排放責任,增加企業的排污成本。
參考文獻:
[1]張雪蘭.《對我國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若干問題的思考》,2007( 11).
[2]中國銀行業協會.《2012年度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2013 (06).
[3]杜江,高建文.外國直接投資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因果關系分析[J].世界經濟文匯,2002,(1):32—36.
[4]武劍.外國直接投資的區域分布及其經濟增長效應[J].經濟研究,2002, (4):27—35.
[5]江小涓.中國的外資經濟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貢獻[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李曉璐(1992–),女,滿族,河北承德人, 本科,現就讀于河北大學經濟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