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社會治理理論要求公民參與的有序性,在社會治理的視角下,分析公民參與的價值,了解我國公民參與的特點,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更加準確地了解我國公民參與的現狀,為拓寬公民參與的路徑提出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建議。
關鍵詞:社會治理;公民參與;路徑
一、社會治理與公民參與
(一)社會治理的界定
十八大報告提出,我國的社會治理是在 “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總體格局下運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這也就意味著,我國社會治理是一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由政府組織主導,以法治為后盾,借助企業、民間組織、社區公民等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治理的過程。在這里,執政黨的領導是根本,為社會治理提供最根本的方向性的指導;政府作為主導,是社會治理中的核心組織,承擔相關的治理職能和責任,維護社會穩定并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各種社會組織包括公民則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參與到實際的社會事務管理當中,以彌補政府和市場的不足與缺陷。
二、公民參與在社會治理中的價值
(一)培育公民精神,提高整體素質
我國傳統的臣民意識、順從意識使得公民普遍形成一種退讓、妥協和以個人利益為中心的政治文化。而公民基于利益訴求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則有利于破除陳舊的觀念,讓公民親自參與到公共事務的治理當中,增強了我國公民的主人翁意識,有利于提高公民參與的整體素質,培育對國家的認同感和依賴感。
(二)完善科學決策,加快民主進程
公民參與往往是通過參與到政府具體公共政策制定一系列過程而實現的,從政策的策劃、方案的選擇、決策的實施到后期政策的評估反饋,若缺乏公民參與,則無法體現決策的科學性。另一方面,公民的參與度也極大地反映出我國各個地區的民主化程度,公民參與的不斷擴展能夠加快基層民主化所需的公民素質和公民資格。
(三)緩解族際沖突,實現長治久安
公民參與作為重要的利益表達機制,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讓各族公民擁有自主的發言權,能夠參與到各項公共事務的治理當中,有利于培養地區人們的政治參與意識。而民通過不同的組織參與到社會治理當中,可以讓公民的一部分利益訴求得到實現,緩解不同階層間的利益矛盾與沖突,維護參與秩序和社會穩定,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我國當前的公民參與現狀
(一)公民參與的總量不足,地區差異大
盡管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公民意識有所提升,對政治參與的了解有所提高,但從整體來看,我國的公民參與總量仍然比較低下公民的參與水平和深度不足,一些邊遠地區的公民對國家的政治變化不敏感,往往習慣于以一種被動的態度去應對社會公共事務。不同地區之間的公民參與發展很不平衡,邊遠地區的公民參與活動的范圍十分狹窄,而比較發達的城市公民參與機會則較多。
(二)公民參與的渠道單一,效率低下
從總體上看,我姑公民參與的渠道仍然單一,各種參與機制還不夠成熟,在具體的參與過程中仍然習慣于以聽報告,開討論會等傳統形式進行,參與覆蓋面小,參與對象單一。同時,由于參與群體的多樣性,各個參與群體之間的參與要求不盡相同,單一的參與渠道顯然無法協調不同群體階層之間的參與需求,結果往往導致參與的低效率。
(三)公民參與的認知不高,秩序混亂
盡管我國公民對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有了基本的認識,但在實際的參與當中,還沒有完全了解公共事務的運行狀況,也不能很好地利用已有的信息資源。往往習慣于采取被動的方式對待公共事務,認為這是政府的責任,對自身的定位不清晰,對環境的變化也不甚了解,常常游離于社會公共事務之外。由于認知水平不高,公民參與的非政治化現象突出,在參與過程中往往會導致秩序混亂的狀態。
四、基于社會治理視角的公民參與路徑選擇
(一)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
中國共產黨作為人民利益的根本代表,能夠為我國的公民參與提供正確的方向導引,領導人民進行合理有序的參與活動。而各個地方政府作為公共事務的主要管理者,應當發揮參與的主導作用,盡快轉變管理觀念,積極拓展公民參與的各種渠道,為公民參與提供最大的便利。社會組織作為公民參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緩和族際利益矛盾,協調各方利益,以實現公民參與在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中的良性互動。
(二)堅持依法治理,進一步加強公民參與的法制化建設
法治是不僅是公民參與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實現各個地區社會穩定和諧及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一方面,需要逐步完善我國公民參與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治理有法律權威,加強公民參與活動的法治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應當強化對各個地區公民參與的監督管理體制,加強基層民主的建設,進一步推行政務公開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三)堅持綜合治理,協調公民參與的各種社會利益關系
由于各個參與群體階層的不同,所要表達的利益訴求也十分多樣,對此,應當以綜合治理的方式,通過加強教育的方式,提升我國公眾的整體文化素養和參與能力,規范人民的參與活動,提高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而對于宗一些非制度化的參與行為,各個地方政府則必須高度重視,并采取堅決的態度予以打擊,從而消除公民參與的各種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浦劬.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
[2]周琴芳.民族地區與漢族地區公民政治參與比較研究[J].民族論壇,2012(4).
作者簡介:彭嘉麗(1991–),現為西藏民族學院管理學院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區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