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袁玥
基于微觀視角下日本銀行業盈利能力研究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袁玥
摘 要:日本銀行業從“二戰”至今,經歷了從萌芽、興起、高漲、衰弱再到復蘇的起伏過程,日本銀行業對日本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銀行業的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本文利用2005~2014年日本商業銀行面板數據對銀行業盈利能力進行實證,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對盈利能力影響顯著,結合日本的實證分析對中國銀行業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銀行業 微觀視角 盈利能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金融業產生了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對各國銀行業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美國銀行業在2008年出現首次虧損,盈利能力、經營能力和風險預防能力都創下歷史最低水平;隨后美國經濟逐漸改善,銀行業的收入、利潤、資產質量也隨之變好。歐洲銀行業從2008年以后經歷了次貸危機、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使得歐洲銀行業一直處于下滑狀態,之后幾年的戰略調整和經營轉型讓歐洲銀行業出現積極變化的態勢。中國受到次貸危機的沖擊后,快速調整經濟結構制定應對措施,在本次危機中影響較為有限,中國銀行業實力在逐漸變強。日本銀行業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實力雄厚,對國內外銀行進行大量的并購重組,資產增加、業務量變大、利潤提升,在1990年全球十大銀行排名中有六家日本銀行;但由于日本自身經濟泡沫以及國外的金融危機使得日本銀行業一蹶不振,退出世界舞臺,2015年的銀行家全球十大銀行排名只有一家日本銀行。
日本銀行業發展從“二戰”時期至今,經歷了從萌芽、興起、高漲、衰弱再到復蘇的過程。日本銀行業、日本企業的強盛在20世紀80年代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推動下進入了鼎盛時期,日本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也迅速達到了巔峰;與此同時,在80年代后期推動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出現了異常繁榮。20世紀90年代初期“泡沫經濟”崩潰和銀行巨額不良債權的涌現,將日本經濟拖入了長期蕭條之中,日本銀行業競爭力也由90年代中期從金融霸主急轉直下。此后日本銀行業進入漫長的復蘇階段,為挽救日本經濟的停滯狀態,日本銀行業進行了制度改革與政策創新,2001年首次實行了量化寬松政策,日本經濟得到一定好轉,但是卻以零利率、財政出現嚴重赤字為代價。面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日本再次大力推行量化寬松政策,使日本利率維持在0.1%的超低利率水平之下,雖然有微小的改善,但經濟疲軟、CPI持續下降、通貨緊縮等問題還有待解決。2012年安倍政府提出超量化寬松政策,以日元貶值增加出口量從而振興日本國內經濟。日本作為經濟大國,其銀行業的發展也隨時牽動著日本的經濟變動。我國作為新興發展中國家,銀行業的發展較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對落后,各項制度體系都還不完善。我國的銀行業發展到現在面臨著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人民幣加入SDR等嚴峻考驗,與20世紀90年代日本銀行業繁榮發展階段十分類似,所以本文通過對日本銀行業的發展研究,利用數據對日本的銀行業進行實證分析,結合日本銀行發展歷程剖析日本銀行業繁榮的經驗與衰退的原因,從中得到有意義的經驗與教訓,為中國銀行業提出相應的建議,使得中國銀行業不再重演日本銀行業衰弱的歷史,能夠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健康有序地發展。
學者主要從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研究銀行盈利能力。宏觀視角包括利率、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微觀視角包括銀行資本、資產質量和銀行效率。
宏觀視角重要文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利率因素。Ho和Saunders(1981)兩階段法分析銀行績效決定問題。第一步將銀行利息收益率對表征銀行特征的一組變量回歸,第二步將常數項對反映宏觀經濟因素的變量回歸發現利率的波動情況密切影響凈利息收益率,這種相關性在樣本分組(大銀行和小銀行)之后更為顯著,結論為利率波動區間越大則盈利越大[1]。Maudos 和 Fernandez de Guevara(2004)在其文章中也有體現[2]。巴曙松(2013)也提出利率是影響銀行息差的重要因素。其二,經濟增長因素。Demirguc-Kunt和Huizinga(1999)實證分析結果經濟增長速度越快,企業與銀行的經營狀況就越好,還款能力較強的企業違約可能性降低,使得銀行盈利能力提高[3]。馬勇和陳雨露(2010)認為對銀行業產生顯著影響的因素中有經濟增長(宏觀經濟穩定性)。馬勇(2010)表明長期的經濟增長對銀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二者存在相互的正相關關系。其三,通貨膨脹。Boyd et al.(2001)的結論表明銀行的盈利狀況由于通貨膨脹影響會縮水,銀行盈利中一部分需要抵消通脹產生的影響,也就是銀行的盈利能力與通脹有正相關性。Hanson和Rocha(1986)、Bourke(1989)也有相似結論。
微觀視角重要文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其一,銀行資本。Allen N.Berger(2006)文中,美國社區銀行對中小型企業貸款為例進行實證分析,表明資本化程度較高的銀行能夠具有較高的盈利能力[4]。Demirguc-Kunt 和Huizinga(1999)研究80個工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近7900家銀行,馬勇和陳雨露(2010)從銀行業規模、銀行效率和結構三個維度研究全球范圍內的59個國家銀行,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其二,資產質量。銀行業中反映資產質量的指標有存貸比(loan-to-deposit ratio-LTDR)、不良貸款率(not-performing loan-NPL)等,顧正陽(2008)和王娣(2009)文章中對銀行資產質量的變量選取中都選擇了不良貸款率作為分析的主要因素之一,認為資產質量與銀行盈利能力呈現正相關關系。其三,銀行效率。銀行效率問題,國內運用最成熟普遍的方法為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張鍵華(2003)運用DEA分析法測量銀行效率,結果顯示我國的銀行效率和集中度呈負相關性。鄭錄軍、曹廷求(2005)運用DEA方法對我國商業銀行進行了估計,并利用計量方法對影響銀行效率的若干因素進行經驗分析。
3.1 計量模型
時間選取為最近的十年即2005~2014年,隨機選取時間段可以排除一些特定因素的影響,2005年我國開始進行股權分置改革,2005~2014年期間發生了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突發事件,說明樣本的代表性較強,能夠捕捉到不同金融環境下的銀行業發展。數據來源為Bankscope-BVD和萬德資訊(Wind),本文選取日本十大商業銀行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數據統計前十大商業銀行總資產占日本全國銀行總資產的60%左右,因此用十大商業銀行來代表日本的整個銀行業。變量選?。焊鶕墨I綜述以及結合銀行業盈利能力指標的綜合,本文將選取凈利息收益率(NIM)、資產收益率(ROAA)、存貸比(LTDR)、不良貸款率(NPL)、資本充足率(CAR)五個作為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為商業銀行的收益能力(EP)。把日本經濟中的宏觀經濟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消費物價指數(CPI)和失業率(u)作為模型中的控制變量。
本文運用E-views8.0軟件,利用面板數據模型的多元回歸對日本銀行業盈利能力進行實證分析,利用2005~2014年日本十大商業銀行的凈利息收益率、資產收益率、存貸比、不良貸款率、資本充足率五個作為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為商業銀行收益能力(),控制變量為日本的GDP()、CPI()和失業率()。、為相應的系數。

3.2 實證結果
3.2.1 估計結果
在進行參數估計前先進行單位根檢驗(Unit Root Test),利用E-views8.0進行檢驗結果p值很小接近于零,拒絕原假設面板數據序列都不存在單位根,則開始進行模型的估計。面板模型第一步是混合回歸模型,即無個體影響的不變系數模型。估計結果如下:

混合模型得出的擬合優度為40%,且有些變量系數不顯著,混合模型估計的結果不是最優的,說明不能把十大銀行的數據堆積在一起進行估計。第二步進行個體效應的估計。首先是個體固定效應回歸模型,估計結果見表1,各個銀行的常數項系數都不一樣,t檢驗值通過率變高,擬合優度也上升到了74%。

表1 個體固定效應估計結果
要判斷建立模型是混合回歸模型還是個體效應模型,利用F統計量進行檢驗。結果求得,拒絕原假設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個體效應又分為個體固定效應和個體隨機效應,用豪斯曼檢驗(Hausman Test)進行區分,先利用數據做出個體隨機效應的結果,在此基礎上進行豪斯曼檢驗,檢驗結果為表2,概率為0拒絕原假設,原假設是隨機效應,則結論是拒絕建立個體隨機效應回歸模型,而建立個體固定效應回歸模型。

表2 豪斯曼檢驗
3.2.2 實證檢驗
異方差性即相對于不同的樣本點,也就是相對于不同的解釋變量觀測值,隨機干擾項具有不同的方差,檢驗異方差性也就是檢驗隨機干擾項的方差與解釋變量觀測值之間的相關性。由于十家商業銀行的十年樣本數較少,本文的異方差檢驗采用Glejser檢驗,查表可得,,,檢驗結果都不存在異方差。
序列相關性,D.W.檢驗是杜賓和萬森提出的檢驗序列自相關的方法,D.W.檢驗只能夠檢驗一階自相關,但一階檢驗比較靈敏并可以反映出其序列的相關性,根據D.W.檢驗結果如下,D.W.值為1.674,很據查D.W.分布表其上下限為1.54~2.46,結論為無自相關。

表3 序列相關性檢驗(D.W.檢驗)
3.3 回歸結果分析
在對日本銀行業盈利能力因素的分析中,影響銀行業收益能力的最主要因素為資產收益率、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率,其次為存貸比和凈利息收益率。
首先是截距項的差異,三菱東京UFJ銀行、三井住友銀行、三井住友信托銀行、三菱UFJ信托銀行、橫濱銀行是在共同截距項0.814的基礎加上相應數值,說明其常數項是在相對平均值之上,這五家商業銀行的自身收益能力相較于平均銀行業收益能力更強一些,具有更好的收益能力;
資產收益率(ROAA)在估計中系數為0.231,說明資產收益率每變動一個百分點,日本各大商業銀行的收益率會變動0.23個百分點,對銀行的收益能力影響較大。資產收益率是業界應用最為廣泛的衡量銀行盈利能力的指標之一,該指標越高,表明銀行資產利用效果越好,說明銀行在增加收入和節約資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則相反。
資本充足率(CAR)是對商業銀行資本的風險管制,保護存款人、債權人的利益以及保證銀行正常運營和發展,資本充足率與收益能力呈現負相關關系,資本充足率要求值越高,則商業銀行的收益便會因此下降。資本充足率對日本銀行業的收益能力影響為-0.034,銀行業必須把資本充足率控制在規定范圍內進而盡力發揮商業銀行自身能力,獲得更大的收益。
不良貸款率(NPL)2005~2014年日本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一直維持在低水平狀態,對日本經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影響力為0.075,日本經濟萎靡不振的根源是債務危機與泡沫經濟,為改善日本經濟狀況,存貸比(LTDR)和凈利息收益率(NIM)在模型中變現不顯著,但對日本銀行業發展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本文詳細地對日本銀行業的盈利能力進行了實證分析,也對其影響銀行業盈利能力的因素進行了分析。日本銀行業的發展從二戰至今無時無刻不對日本的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一國的銀行業盈利狀況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銀行業在一個國家的經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過去幾年里,由于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狀況和盈利水平維持了較高的增長。但是在資產質量、經營管理和風險控制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結合本文對日本銀行業盈利能力的研究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對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提出具有價值的建議和應對措施。
規范信貸評估、降低銀行不良貸款率。日本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增加導致了1990年的債權危機,中國銀行業近年來的不良貸款余額呈現出上升的趨勢,2014年年末不良貸款率已上升至1.29%,不良貸款的增加會引起銀行業利潤率下降、資產質量變差。2015年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呈現“雙升”趨勢,所以銀行業必須要求企業提供充分的信息和資料、貸前對企業進行審查,貸后對企業貸款使用情況和抵押情況實時更新,規范銀行業貸前、貸中、貸后的各項規定,進而降低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率,緩解銀行債權壓力。
提高資產質量、降低銀行風險。面對多變的經濟形勢,巴賽爾協議對核心資本充足率的要求逐漸提高,日本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近十年來都能達到國際標準,中國銀行業對資本充足率更為嚴格,早在2012年就達到了巴賽爾協議III的監管要求。銀行業面臨著多樣化的不確定風險,而中國銀行業剛性兌付不利于培養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不利于構成對融資者的硬性約束,風險卻由銀行承擔,所以要打破債券、信托、理財等所謂的“剛性兌付”,通過實施資管、注資、債務貨幣化以及資產證券化等措施降低金融風險。
注釋:日本前十大商業銀行分別為:三菱東京UFJ銀行、三井住友銀行、瑞穗銀行、三井住友信托銀行、三菱UFJ信托銀行、大和銀行、橫濱銀行、千葉銀行、埼玉大和銀行、福岡銀行。這十家銀行在文中均用首字母大寫來表示:TBOT、SMBC、MBL、SMTBL、MUTBC、RBL、TBOY、CBL、SRBL、BOFL。
參考文獻
[1] Ho T,Saunders A.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interest margins: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1(16).
[2] Maudos and Fernandez de Guevara.Factors explan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est margin in the banking sectors of the European Union[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8(28).
[3] Ash Demirgiic-Kunt and Harry Huizinga. 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Margins and Profitability: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9(13).
[4] Allen L.The determinants of banks interest margins:A note[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8(23).
[5] 陳國進.日本金融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和適應效率[J].金融研究,2001(12).
[6] 陳雨露,甄峰.大型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理論框架與國際比較[J].國際金融研究,2011(02).
[7] 馬勇,陳雨露.究竟是什么決定了一國銀行業的發展[J].財經研究,2010(08).
[8] 邵錦華.戰略管理與國有商業銀行能力關系研究[J].金融論壇,2002(08).
[9] 鄭錄軍,曹廷求.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5(01).
中圖分類號:F8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9(a)-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