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鳳
[中圖分類號] S8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6-0242-01
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我國把豬瘟列為一類傳染病,是嚴重危害養豬業發展的一種烈性傳染病。
根據豬瘟發病情況,分為古典型豬瘟和溫和型豬瘟。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養殖戶高度重視,由強毒株引起的古典型豬瘟越來越少見,而由弱毒株引起的溫和型豬瘟卻困擾許多養殖場戶。溫和型豬瘟臨床癥狀不典型,剖檢變化不明顯,發病率和死亡率也不高,常不引起養殖戶的重視,特別是溫和型豬瘟所引起妊娠母豬繁殖障礙給整個豬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談一談溫和型豬瘟的防制。
1 溫和型豬瘟發病原因
造成溫和型豬瘟的原因十分復雜,但概括起來有以下六方面:
1.1 豬瘟病毒因素。
因長期免疫,豬瘟病毒適應性地發生變異,基因重組變成致病弱毒株;
1.2 豬瘟免疫程序問題。
如對妊娠母豬注射豬瘟弱毒疫苗,能引起胎盤感染,但不造成仔豬死亡。這些經胎盤感染的仔豬不但長期帶有弱毒和排出弱毒株,而且會產生先天免疫缺陷,免疫應荅低。還有免疫劑量不足,產生的低水平抗體無法阻止環境野毒株的侵害而發生溫和型豬瘟。
1.3 豬瘟疫苗劑量不足。
實踐中不能靈活按照2倍量、4倍量等超出推薦劑量進行免疫,不能產生高水平的抗體阻止環境豬瘟強毒株的攻擊。
1.4 疫苗質量不佳。
因購于非正規廠家或其它途徑,造成疫苗含量不足,失空,或已經失效、或是假疫苗等等。
1.5 疫苗使用操作失誤。
沒有進行低溫保存,使用時已經失空或超過有效期,稀釋液不合格,疫苗稀釋后未在規定的2小時時間內用完而造成免疫應答失敗。
1.6 免疫豬群因素。
如飼喂發霉變質飼料,免疫豬群患有豬繁殖和呼吸障礙綜合癥、豬細小病毒病、豬偽狂犬病等,造成免疫失敗而發生溫和型豬瘟。
2 溫和型豬瘟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
2.1 溫和型豬瘟臨床癥狀:妊娠母豬繁殖障礙,常表現為帶毒綜合癥,易發生木乃伊胎、死胎、弱仔、先天性震顫、出生后一周不明原因的整窩死亡等。購入的仔豬和育肥豬常表現為:高熱、氣喘、不食、精神萎靡;豬群中同時出現腹瀉和干便交替,后背毛根有出血點,腹下皮膚發紅,后肢運動不協調;注射豬瘟疫苗時出現過敏、發病或死亡。常誤診為附紅細胞體病、弓形體病、白痢、傳染性胸膜肺炎、氣喘病、鏈球菌病等病。在使用抗生素和退燒藥物治療后,能暫時控制病情,但停藥后易復發,死亡率不高
2.2 溫和型豬瘟剖檢變化:病理變化不明顯和不典型,往往只能發現腎臟呈土黃色,表面隆突不平,出現溝狀結構,并有米粒大小乃至指頭大小的灰白色壞死灶深入皮質內,腎乳頭有點狀或索狀出血,以針尖大小居多,淋巴結腫脹,水腫或出血,常表現為外周出血,膀胱、咽喉偶見出血點。
3 溫和型豬瘟診斷
目前,溫和型豬瘟診斷比較困難,獸醫要憑多年臨床經驗和有限的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做出初步診斷排查,一般要靠實驗室進行病毒分離鑒定確認。
4 溫和型豬瘟防制措施
4.1 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提高豬群抵抗力,減少環境強毒株的感染幾率。同時做好豬群豬繁殖和呼吸障礙綜合癥、細小病毒病、偽狂犬病等免疫障礙疾病的防控工作,防止免疫失敗而發生溫和型豬瘟。
4.2 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通過豬瘟抗體監測,了解母源抗體降低時間,母源抗體在1:8—64之間時確定首免日齡。無條件的豬場,一般建議在25日齡首免,65日齡二免。
4.3 免疫注射劑量要足。參照國際標準和規模養殖場的成功經驗,可適當提高豬瘟免疫注射劑量,每頭豬3—4頭份比較合理。免疫劑量不足,產生的低水平抗體無法阻止環境野毒株的侵害而發生溫和型豬瘟。
4.4 豬瘟免疫程序。根據以往的工作經驗,作者推薦的豬瘟免疫程序如下:
4.4.1首免:組織苗免疫母豬所生仔豬30—35日齡,用豬瘟弱毒苗2頭份,肌肉注射;細胞苗免疫母豬所生仔豬20—25日齡,用豬瘟弱毒苗2頭份,肌肉注射。
4.4.2二免:60—65日齡,用豬瘟弱毒苗4頭份,肌肉注射;后備豬,配種前2周用豬瘟弱毒苗4頭份,肌肉注射;成年種豬,每年3月和9月除妊娠母豬外,其它種豬用豬瘟弱毒苗4頭份,肌肉注射。
特別提醒:妊娠母豬禁止用豬瘟弱毒苗免疫注射,可在空懷期或配種前2周用豬瘟弱毒苗4頭份,肌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