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長篇評書的時候,說書人最講究“賣關子”,每次總在重要關節停下來,來個“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給聽眾制造懸念,借以吸引聽眾接著往下聽。“賣關子”也就比喻說話、做事在緊要的時候,故弄玄虛,使對方著急。
為什么關子能賣呢?這大概和“關子”最初的意思有所關聯。古時的關子確實是可以買賣的。宋代時,關子通常指會計、貿易、稅收、開墾土地的憑證,或者空白執照。如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載:“宣和間,親王公主及他近屬戚里,入宮輒得金帶關子。得者旋填姓名賣之,價五百千。雖卒伍屠酤,自一命以上皆可得。”據此可知,這種關子作為提取金帶的憑證,到北宋末年已成為可以買賣轉讓的票據了。到了南宋,政府印刷的一種紙幣就叫“關子”。根據《宋史》記載: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婺州出于籌措軍費的目的而印造了一種“關子”。商人用現錢在婺州換取關子,然后到設在臨安的榷貨務兌換銅錢或者鹽引(取鹽憑證)、茶引(取茶憑證)等,可見這種關子有交易憑證的職能。
今天我們所說的關子已經離它的本義相去甚遠了,但仍然保留了“有賣點”這個相似之處。今日所說的關子通常是戲曲行話,專指表演技巧的竅門或情節相間銜接的“扣子”(懸念),是小說和戲曲中最有懸念的部分。如果關子“賣”得恰到好處,就能加強戲劇沖突的效果,激發讀者和觀眾的興趣,引發激動人心的故事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