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渝來等
摘 要:以紫花蘇芡為母本、紫花刺芡為父本雜交,通過單株連續自交系統選育姑蘇芡1號芡實新品種。該品種早熟,特性類似紫花蘇芡,籽粒紅褐色,667 m2鮮米產量90 kg左右,比紫花刺芡增產68.3%,適合春季露地栽培。
關鍵詞:蘇芡;姑蘇芡1號;選育
芡實,又名雞頭,是睡蓮科芡屬一年生大型草本水生蔬菜[1,2],主要以種仁(芡米)為食,有養血安神、益腎固精、去濕健脾、止瀉止帶等食療功效[3],是衛生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保健型蔬菜種類。近年來,國內市場迅速擴大,日本、韓國等市場也顯著增長。
芡實有兩種類型[4],一種為光芡,又名蘇芡、南芡,原產蘇州,是國內外唯一植株無刺、人工培育而成的栽培種;另一類為刺芡,又名北芡,屬野生、半野生種,多產于洪澤湖地區,因植株密生刺,芡農待果實全部成熟后都為一次性采收,其籽粒小,色綠,殼薄,性粳,產量低,品質差,但目前的種植面積仍占芡實總面積的一半以上。蘇州市蔬菜研究所通過雜交選育出姑蘇芡1號以替代北芡,可在不改變原有栽培模式條件下,通過人工栽培,提高產品品質、增加采收次數、提高產量,從而增加芡農收益。
1 選育過程
2003年8月蘇州市蔬菜研究所利用優選紫花蘇芡為母本、本地紫花刺芡為父本進行雜交。2004年根據選育目標連續對雜交后代進行自交選育,2007年選出2個符合育種目標的優良單株,2008年將選出的2個優良單株種于本所水生蔬菜試驗基地,并與親本對照紫花刺芡(CK)比較,篩選出1個最優株系,暫命名蘇芡-14。蘇芡-14植株基本無刺,果實中等,籽粒與刺芡相仿,種殼較薄,厚0.15~
0.2 cm。該品系2009-2010年在吳江市同里鎮三江春水生蔬菜園藝場參加品比試驗,2009年平均667 m2產鮮米80.4 kg,比對照增產34.0%;2010年平均每667 m2產鮮米78.4 kg,比對照增產25.2%。2011年申請參加省品種試驗,布點蘇北洪澤、蘇中寶應和蘇南吳江同里,其中洪澤試點姑蘇芡1號小區平均產量14.56 kg,折合667 m2產量80.8 kg;寶應試點小區平均產量17.91 kg,折合667 m2產量99.39 kg;吳江同里試點小區平均產量17.56 kg,折合667 m2產量97.44 kg,3個試點平均667 m2產鮮米92.54 kg,比對照增產68.3%。2012年經專家現場考察、會議評審,通過江蘇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鑒定,命名為姑蘇芡1號,鑒定編號為蘇鑒芡實201201。
2 選育結果
2.1 植物學性狀比較
由表1可知,姑蘇芡1號僅單株采果數低于對照刺芡;其他性狀,如果實直徑,姑蘇芡1號為
9.2 cm,高于對照刺芡的7.4 cm,增幅為24.3%;單果籽粒數,姑蘇芡1號為193.0粒,遠高于對照刺芡的102.3粒,增幅為88.7%;籽粒直徑,姑蘇芡1號為1.26 m,高于對照刺芡的0.90 cm;米仁直徑,姑蘇芡1號為0.80 cm,較對照刺芡高17.6%;單果質量,姑蘇芡1號為0.18 kg,對照刺芡為0.17 kg,增幅5.9%;單果籽粒質量姑蘇芡1號為0.136 kg,對照刺芡為0.045 kg,較對照提高202.2%。
2.2 產量比較
由表2可知,姑蘇芡1號結果數少于對照刺芡,但果實大小、籽粒大小、單果籽粒數、籽粒米仁大小、出米率等均遠高于對照刺芡,667 m2鮮米產量達92.54 kg,比對照刺芡的54.98 kg高68.3%。
2.3 抗病性
在江蘇地區,芡實6月下旬定植大田,大部分營養期、結果期都處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病害尤其是葉瘤病發生嚴重。通過3次田間小區試驗觀察、數據統計(每年8月15日至9月25日),姑蘇芡1號發病相對較輕、較晚。在小區總株數120株中,姑蘇芡1號發病率2.5%,對照紫花刺芡發病率4.2%,且姑蘇芡1號發病時間較對照晚7 d左右。
3 品種特征特性
花淡紫,成株葉片綠色,最大葉直徑1.8 m;花萼片呈短三角形,果實圓球形、褐色,直徑8~9 cm;老熟籽粒呈紅褐色,直徑1.1 cm;米仁直徑0.8 cm,種殼厚度0.15 cm左右;植株抗葉瘤病能力較強,較耐寒,早熟,可分批采收;平均每667 m2鮮米產量90 kg左右,適合春季露地栽培。
4 栽培要點
姑蘇芡1號栽培管理技術類似于刺芡,亦可作為栽培種進行種植。
4.1 田塊選擇
適宜于壤土、黏壤土種植,土層深約25 cm,不宜在污泥深及腐殖質含量過高的池塘、藕田種植。
4.2 適時播種
苗床水要澄清,每1 m2播種約1.5 kg。清明(4月5日左右)播種后經30~40 d,即5月中旬,當幼苗有1~2片小圓形葉時移栽[5]。6月上中旬,苗齡3~4片圓葉,大葉直徑20~25 cm、葉柄長40~50 cm、粗1~1.5 cm時定植露地。定植株行距可較常規蘇芡小些,為2.0 m×2.0 m。芡實的葉片和花果環繞其短縮莖呈螺旋狀向上生長,因此,定植前應按株行距挖深15 cm、上口直徑50 cm以上的鍋形穴,定植時淺埋根系,隨植株葉片增加再分2次培土,將穴培平。
4.3 施肥
芡實為浮葉植物,宜保持田水清潔,不宜過多施用有機肥,土壤肥力較差的田塊,每667 m2可施用腐熟有機肥500 kg,施肥后深翻,提倡穴施基肥,如每穴施腐熟雞糞0.25~0.5 kg或三元復合肥0.1~0.2 kg,施后與土拌勻。植株定植后,一般分3次追施三元復合肥,第1次于緩苗后667 m2追施15 kg左右;15~20 d后第2次追肥,667 m2施20 kg左右;第3次于植株封壟前667 m2施30 kg左右;采收后期視植株生長可再適當追肥。復合肥中磷的比例適當減少,而鉀的比例適當增加。
4.4 田間管理
①補苗 芡苗移栽后要檢查苗心是否被淤泥埋沒,若有缺株,應立即補栽,確保全苗。
②灌水 芡實是大型水生植物,需水量很大,因此生長期絕對不能斷水。一般定植后應保持淺水15~25 cm(穴內水深30~40 cm)。
③除草 栽后7~10 d,開始用網兜撈去浮萍和拔除雜草,并將雜草揉成團埋入泥中作肥料。
④病蟲防治 植株生長盛期易發葉瘤病和葉斑病,應及早預防,定植后15~20 d開始打藥,一般封行后停用,共防治2~3次,每次每1桶水(15 kg)加科博(48%波爾多液+30%代森錳鋅)50 g、10% 腈菌唑乳油40 g和愛苗(15%苯醚甲環唑+15%丙環唑)一瓶蓋,混合噴霧。
5 適時采收
該品種基本無刺,應分期分批采收。始收期,葉片直徑明顯縮小,不足1 m,葉表面平滑,水面出現雙花,果柄變軟,果皮由毛糙變光滑,加工“鮮米”的種子較嫩,能用指甲剝開,從開花至采收約20 d。
參考文獻
[1] 鮑忠洲.蘇州水生蔬菜實用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14.
[2] 尹渝來,鮑忠洲,孫芳芳.芡實新品系蘇芡雜2號品種特性比較試驗[J].長江蔬菜,2011(16):103-106.
[3] 譚勝兵,金婷.芡實的營養保健功能及其開發利用[J].食品工程,2008(3):8-10.
[4] 鮑忠洲.優質芡實——蘇芡[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5] 鮑忠洲,尹渝來,陳虎根,等.淺水蘇芡露地高產栽培技術[J].長江蔬菜,2011(16):101-103.
Abstract: Gusuqian No.1 is a new Euryale ferox cultivar developed by using the consecutive pedigree selection breeding method and taking Zihuasuqian (purple flowering cultivar) as female parent and Zihuaciqian (purple flowering cultivar with thorns) as male parent. It is early maturing, its property is similar to Zihuasuqian. The color of matured seeds is red brown, and the yield of fresh kernels is about 90 kg/667 m2, its yield was 68.3% higher than Zihuaciqian. Gusuqian No.1 is
suitable to cultivate in the open fields in spring.
Key words: Euryale ferox; Gusuqian No.1; Bree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