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琪 (南京大學 藝術研究院 210093)
論現代戲劇的創作
——話劇《激辯38天》的演義與虛構
周 琪 (南京大學 藝術研究院 210093)
錢塘江大橋在歷史上先后被日寇炸過一次、國民黨軍隊炸過兩次、游擊隊炸過兩次。《激辯38天》的編劇康爾教授所說:“一座與舊金山大橋同年竣工的世界著名建筑屢屢被炸,給后人留下了意味深長、常說常新的話題,值得我們用藝術語言對其進行反思。”命運多舛的錢塘江大橋給藝術劇本的再創作提供了可能性。繼戲劇劇本《激辯38天》獲得第十一屆“江蘇省戲劇文學獎”一等獎后,于2013年在江蘇省演藝集團話劇院進行了首演,反響熱烈。本文就該劇本利用“演義”和“虛構”兩種文學形式的創作過程進行剖析,并指出其價值所在。
現代戲劇;演義;虛構;人文價值
“在藝術的天性敏捷活躍的時候,再紛亂的素材也能理得清楚。1”藝術的天性便是從各種各樣或近或遠的素材中挖掘創作的竅門。茅以升作為錢塘江大橋的工程師,他見證了大橋的誕生的毀滅,其歷史地位不容撼動;另一位人物朱家驊當時遭遇了任期間一系列最為棘手的選擇,1937年上海陷落,杭州守軍國民黨欲“掘堤御敵”、國民政府軍政部派專人攜炸藥欲炸毀錢塘江大橋、戴笠別動隊受命焚毀杭州。然而,蘇南和杭嘉湖平原沒有成為澤國、錢塘江大橋沒有如期被炸、杭州城在歷史上也沒有遭受焚毀,均得益于朱家驊的三阻,但此舉卻鮮有人知;除卻茅以升和朱家驊,劇本中身負炸橋命令的金教官亦如編劇筆下的臺詞:“戰爭的棋盤上無足輕重的小卒子。”2
演義,《辭海》:“謂敷陳義理而加以引申。”可知“演義”存在根據正史、野史經過藝術加工創造敷演的成分,“‘演義’顧名思義,影片的故事情節多多少少依托于當年上海灘的真人真事。”3《激辯38天》的三個人物是比附歷史的真實再現,在一系列辯論中,茅以升按慣例被勾勒成“英雄”形象。但金教官卻顛覆了向來頑固不化的軍人形象,金大勇并非純粹的反派,執行炸橋命令的同時也要讓老百姓安全過橋,更有一句“身不由已啊!”4將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復雜詮釋得淋漓盡致,金大勇的人格便健全了。如果說金大勇是虛構的,不足證明演義的精妙,那么朱家驊卻是完全的演義。編劇更多地體現了其作為政府官員的圓滑機智,朱家驊的情感和理性世界在劇本中是豐滿的,他的建議使錢塘江大橋的犧牲實現了利益最大化。個體如茅以升得益于歷史成為傳奇;如朱家驊僅化身為幾行史料;又如金教官最終沉淪史海,歷史雖無情卻給予了他們骨,而演義則豐富了他們的血肉,其妙處或在于此。
托爾斯泰說過:“沒有虛構,就不能進行寫作。整個文學都是虛構出來的。”5虛構是真實生活的高度提煉,但非杜撰。虛構還體現在兩個“借”中,一“借”是編劇向歷史本身借取了立體的空間,借來的這38天的空間能夠為本就有史可據的演義提供可能性,使觀眾撇去陌生感,自覺融入。“3.劇作家…… 要對該場的劇情提供一個‘歷史性的’概要。‘歷史化’是布萊希特的另一觀念,跟間離效果密切相關——因為它鼓勵觀眾去這樣認識,事件的發生,仿佛是在過去,從而使現在顯得陌生。”6
二“借”是借助38天的時間軸,在有限的范圍內加入無限的想象。空白或未知的歷史細節為激辯提供了可能,繼而轉化為合理的情節,而情節則需要時間來消解。一個成功的敘事性文學劇本并不是對歷史進行白描,“現實是可以虛構的,只有虛構才能超越現實,從而給人留下無限想象空間和啟迪,包括對人性對一個人的命運,乃至整個國家和名族以及時代和未來的啟迪。”7于是編劇虛構了激辯的內容,亦體現在對話邏輯中,如朱家驊給了茅以升三個機會來陳述錢塘江大橋不可炸的理由,繼而又給了金教官同樣的機會提供錢塘江大橋非炸不可的依據,最后只有朱家驊順理成章地推動故事的發展。虛構依托于時間,演義依托于空間,虛構時常成為演義的前提。
美國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提到一個重要觀點:“如果一個民族分心于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而言之,如果人民蛻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么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滅亡的命運就在劫難逃。8”劇本《激辯38天》并沒有隨著娛樂文化的浪潮消解文學戲劇自身的道德感和使命感,“戲劇是人類自我探究的重要的精神活動,戲劇的集體性的精神交往使人們獲得內在生命的體驗,使迫切的情感需要得到撫慰和發泄,戲劇給人希望和活力,這是戲劇的本質追求。”9《激辯38天》巧妙地利用演義和虛構進行合理的構思,用錢塘江大橋悲壯美的結局向觀眾傳達出歷史的厚積感和客觀高尚的價值觀。
注釋:
1.余秋雨.藝術創造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p37.
2.康爾.茅以升—1937.鹽瀆.特別推薦,2013(3).P26.
3.王海威.借來的時間:香港電影中的上海想象.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P35.
4.康爾.茅以升—1937.鹽瀆.特別推薦,2013(3).P26.
5.轉引自周世忠.沒有虛構就不能進行寫作.語文教學與研究,1987.6.
6.(英)J.L.斯泰恩著,劉國彬等譯.現代戲劇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1.
7.盧一心.小說是虛構不是杜撰.中國作家網/文學報刊社/文藝報.2013(3)15.
8.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p202
9.曹艷.當代中國戲劇導演藝術人學探索的現代性追求.中央戲劇學院學報《戲劇》.2010(4).
[1]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曹艷.當代中國戲劇導演藝術人學探索的現代性追求.中央戲劇學院學報《戲劇》.2010(4).
[3]康爾.茅以升—1937.鹽瀆.特別推薦,2013(3).
[4](英)J.L.斯泰恩著,劉國彬等譯.現代戲劇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1.
[5]王海威.借來的時間:香港電影中的上海想象.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6]余秋雨.藝術創造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7]盧一心.小說是虛構不是杜撰.中國作家網/文學報刊社/文藝報,2013(3).
[8]周世忠.沒有虛構就不能進行寫作.語文教學與研究,1987(6).
作者信息:
周琪,女,1990年12月5日,漢,江蘇鹽城,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理論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藝術教育、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