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帆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200240)
樊 宇 (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 400715)
論上海博物館的社會化變革
周海帆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 200240)
樊 宇 (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 400715)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原有的計劃體制弊病逐漸凸顯出來,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就迫切需要變革。本文通過對上海博物館文化產品市場化進程的調查,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社會化發展提供參考。
博物館;社會化變革;文化產品
長期以來,中國博物館界一直未能認清文化產品的價值,錯誤地認為博物館與市場涇渭分明,從而導致中國博物館文化產品在世界范圍競爭力不強,中華文明未能充分體現。相比較而言,國外博物館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就開始引入市場營銷理論和方法,它們同樣保持非營利公益事業的機構性質,但又多渠道地開發獨具特色的博物館文化產品,以企業運行模式進行運營,所得收益又回饋于博物館自身軟硬件建設上,形成良性循環。在上世紀90年代,我國博物館也開始將市場營銷理念與文化產品開發相結合,走在前列的就是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創建于1952年,新館創建于1993年,與1996年10月全面建成開放,早在博物館建成之日,上海博物館便成立了上海博物館藝術品公司。該公司為獨立法人單位,實行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經營模式,歷經十余年發展,其文化商品達2萬多種,其中自主開發設計文化產品種類達400余種。2005年,該公司在上海時尚文化地標“新天地”太倉路開設精品分店,成為周邊高級白領消費之時尚首選。2009年,上海博物館藝術品公司成為大英博物館長期供貨合作伙伴。
1.政策環境是變革成功的首要因素
自從2000年“文化產業”一詞在我國真正獲得合法身份以來,其與“文化事業”界限的紛爭從未停歇,很多學者堅持認為文化事業單位應保持其公益屬性不動搖,不能參與市場競爭。誠如《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所提,“非公有資本不得進入國有文博物館”。然而我國博物館研究者急切將文化產品開發作為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新增長點,比如在2010年召開的“全國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工作座談會”上,中國博物館學會提出要“加強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各級文化文物行政部門應將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納入本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中”。在去年剛剛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我國政府終于提出要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事業社會化發展”。由此可見,長期的計劃體制弊端嚴重干擾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使得全國博物館文化產品市場化進程整體緩慢。
在如此大背景下,作為東部一線城市的上海,早在1995年頒布的《上海市文物市場管理辦法》中就明確對博物館文化產品的銷售作出規定,初步規范了博物館文化產品銷售的渠道并肯定了其合法性。2001年頒布的《上海市文物經營管理辦法》等文化產業政策為上海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和市場化進程打下堅實基礎。2005年,上海市政府頒布《上海市博物館管理辦法》,以立法的形式充分肯定了博物館文化產品在文化事業單位中的地位,并提出:“博物館需要而且必須依靠必要的有償性服務的手段,創新運行機制,面向市場,服務社會,不斷增強自身發展活力,以實現博物館的可持續發展。”
2.人才環境是變革成功的必備因素
博物館工作人員大多為考古、文物及展陳等專門人員,缺少營銷、工業設計、文化產業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這是制約我國博物館文化產品市場化的又一重要原因,導致文化產品種類單一、缺乏特色。再加上傳統計劃體制思想濃重,部分博物館工作人員對其自身工作定位不清,對文化產品社會及市場價值定位不清等原因,在文化產品開發方面和銷售方面很難上檔次、上規模。
我國物質文化資源存在“西多東少”的局面,而人才技術資源存在“東多西少”的局面,大部分設計和創意高級人才普遍向往東部城市,而上海則成為高級知識分子的首選。在此背景下,上海博物館藝術品公司依據自身區位優勢,廣納人才,嚴格篩選、考核、錄用合格人員上崗,通過培訓文博知識、營銷理念、商務英語和專業操作等來提升員工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建立文化產品設計、開發、銷售等環節獨立團隊,為博物館文化產品的設計與開發提供源源不斷的“血液”,而創意是頭腦風暴的產物,上海博物館由此形成了集“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為文化產品市場化進程搭建平臺,為博物館的長久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3.文化環境是變革成功的重要因素
我國是農業大國,長期思想封閉以及落后的教育使得我國國民不能像西方發達國家人民一樣從小就到博物館接受藝術熏陶,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因此難以養成帶紀念品回家的消費習慣,甚至有人寧可將錢花在電影和KTV包廂里也不愿意花在博物館里。2008年中國傳媒大學發布的《中國城市文化消費調研報告》顯示,藝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的消費率幾乎為零,這種結果可能由年齡、學歷以及興趣愛好等幾個方面因素決定。
上海作為我國一線城市,無論經濟、科技還是居民文化素質,在全國居領先水平。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上海市民文化消費也逐年增長,2011年上海城鎮居民的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比重已達14.9%,僅次于食品消費和交通通信支出。與全國文化消費大背景相同,上海市市民對公共圖書館、社區文化中心、文化展覽館(包含博物館)和公共體育場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使用率較低,但對于文化展覽場館(包含博物館)的使用比例仍可達到42.7%[8]。
[1]陳繼東.試論博物館的社會化改革[J].中國博物館,2002(3).
[2]十八屆三中全會與文化產業發展新方向[N].光明日報,2013(11).
[3]姚安.博物館12講[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上海博物館.上博藝術品公司文化產業發展思路[J].中國文物報,2010(3).
[5]袁愛科.新形勢下我國博物館文化產品開發現狀的思考和對策[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本科畢業論文,2011.
[6]張卓嘉,王松林.上海市博物館管理辦法立法研究報告[J].政府法制研究,2005(12).
[7]張曉明.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