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商洛學院藝術學院 726000)
漢代雕刻對現代造型藝術的啟示
——初探霍去病墓雕刻寫意精神的現代意義
王 媛 (商洛學院藝術學院 726000)
漢代雕刻遺存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和時代,必然會產生相應的藝術風格和形式,而不同形式之間的優秀元素又自然而然地交融在一起。比如以陜西咸陽茂陵附近的霍去病墓中西漢石雕為代表的雕刻作品中就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寫意精神”,在其影響下所形成獨有的淳樸造型特色,豐富的想象力和積極的創新意識為現代造型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寫意精神;再現對象;共鳴;積極審美
中國文化的哲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的潛移默化,使中國藝術家在進行雕刻創作時更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這種較高的境界表現在雕塑作品中便是“寫意精神”,恰“似與不似之間”,也就間接的印證了中國藝術的創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藝術理念。特別是成功的雕刻之類的純藝術作品,更應該有目的、有取舍的“再現對象”,而非對現有物質的復制和羅列。再現對象的過程中我們通常會求助于象征,也許正是象征手法的運用,所以象征便與寫意巧妙地融合,漢代雕刻就是中國雕刻的中“寫意精神”的最早精品,甚至可以說成就了中國藝術的卓越精神和氣派。
暫且擱置漢代其他龐雜的造型派系,單就西漢霍去病墓的雕刻造型藝術做一個局部的探究,便不難發現這一時期的雕刻對現代設計和造型藝術的積極意義。西漢霍去病墓的石雕運用了循石造型的手法,集圓雕、浮雕、線刻于一體。從代表作品《伏虎》和《胡人抱熊》中我們可以找到足以彌補現代藝術所匱乏的創造力,想象力及大膽創新意識的傳統元素。
首先,作品注重整體塊面結構的把握,給人以渾厚樸實、大氣有力的藝術創造之美。在內容上力求講述完整性與故事情節的連貫性,但又不失局部的獨立美感;造型手法上借鑒了浮雕的半立體造型元素,處理方面更注重點、線、面的有效組合;構圖上結合平面繪畫構圖格式的同時,還注重各細節元素的巧妙構成關系,創造性地將歷史、人物、文化、生活、政治等多個方面,進行有層次、有秩序、有重點的人性化組合。其次,卓越的“夸張造勢”彌補了現代造型藝術所缺乏的想象力。這一時期雕刻藝術的成熟發展幾乎成為漢文化的一種識別標志,因為它借鑒了西漢初期陶傭人物和動物造型單純生動而準確的形象,對于物象的細微變化并不做細致的處理,而是在掌握動態和基本比例的基礎上,對人和動物的體量加以夸張和變形,并賦予其真切情感的意化。
總之,這一時期的作品自然天成渾然淳樸,創作手法精練嫻熟,點到為止,不拖沓瑣碎,體現了漢代雕刻的大膽創新意識。以隱喻的藝術手法表彰戰將卓越戰績的同時,為我們今天的紀念碑雕刻開了先河,就是在今天我們面對這些雕刻作品的主題與內容時,“寫意精神”所流露的那份自然的感動,也能深深觸動受眾的內心世界。
傳統文化無論在平面還是室內裝飾,以及影視傳媒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與成功的案例,但就此方面有效的理論總結相對滯后,甚至處于邊沿化。關于漢代雕刻與現代造型藝術的切合點,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第一,傳統漢代石刻藝術與現代設計的緊密關系不僅體現在視覺方面,還體現在大眾審美心理的潛意識中。而積極審美心理卻受制于人們習慣性的審美經驗,審美經驗其內涵比較廣泛,原則上概括為對一切具有審美價值事物的經驗,它近一步的受制于審美態度和審美對象,前兩者任何一個發生改變,審美經驗隨之變化。第二,藝術形式的系統相關性和現代藝術門類的不斷細化對造型藝術的消極影響與積極作用并存,所以我們在比較中進一步領會挖掘民族文化的精華,有利于現代藝術造型價值的呈現,即可以更好的弘揚中國文化的獨立“寫意精神”。漢文化的哲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對現代人思維方式的潛移默化,使中國藝術家在進行設計創作中更注重精神內涵方面的追求,這種較高的境界表現在設計作品中便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適當闡釋。
另外,我們通過大量的實例資料分析,不難發現這種漢文化的一脈相承在現代藝術方面表現的由為突出。作為現代設計的從業者不能就設計而論設計,而應該將設計融入更為廣泛的民族文化中去考核衡量,不能孤獨地抱殘守缺。而應該最大限度地挖掘傳統石雕的設計精要以及它對現代設計和其他姊妹藝術造型的意義,并在有限的知識與遺存資料中找到最大的閃光點為當代所用。
針對作品屬性的變遷與現代藝術定義的時空關系,我們可以發現,在當時,它們也許只是一件守墓的石獸,起到彰顯威儀和警示的作用;而今天,我們將它們看作一件古老的造型藝術精品,用現代的方式和思維對它們進行歸類和詮釋,這本身就是在生命力延續的截點上做相對靜態的主觀分析。所以,我們有必要以霍去病墓雕刻的“寫意精神”為出發點探究一下漢代雕刻對現代造型藝術的重大啟示。
首先,傳統的漢代石雕對現代造型的研究有歷史性的借鑒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漢代的雕刻本身就是優秀的設計作品,為了解一千多年前的文化藝術及生活狀態提供了直觀的視覺信息。它的可識別性為我們系統研究造型藝術的發展歷程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其次,使現代造型的創新思維進一步拓展。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我們對西方現代設計的判斷必然是有誤差的,作為藝術從業者,我認為大可以從身邊的傳統題材中吸取精髓古為今用。比如,我們看到霍去病墓雕刻作品巧妙地借用了自然環境對造型作品的選擇性和包容性,深化了其自身表述功能的有效性。再次,就自己對現代造型藝術和設計藝術的了解而言,漢代雕刻藝術可以為自己的藝術價值判定及專業方向的定位提供一條可操作的模式,當我們從古為今用的角度出發,它就會產生一種超出其本身價值局限的外延含義,從而使這種藝術的時效價值爆發出新的注釋,近而延伸其更為強大的藝術張力?,F代藝術與傳統遺存的內在聯系,讓我覺得作為現代藝術的從業者應重新判定傳統雕刻的價值,從更為寬廣的角度和高度審視傳統對現代造型藝術的借鑒助推作用,只有新血液,才能使傳統的回歸成為可能。
現代藝術走向成熟與輝煌的時代特點是其不斷走向大眾并逐漸提高的積極審美心理和欣賞水平。當前,設計潮流在文化復興的時代精神下,我們應該抓住傳統的、本土的、民族的文化優勢銳意創新,不拘一格的同時,還要做精做細傳統文化這一部分設計元素的挖掘工作!但愿中國現代造型藝術在適合自己特色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更穩健,讓千年文明的優秀傳統文化復興成為勢不可擋的潮流!站在新世紀的潮頭,更應該從新的高度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而從傳統文化中抽象出來的“寫意精神”,以及類似于“寫意精神”的諸多精華必定能為現代藝術和文明注入新鮮的血液,從而再現中國文化的輝煌。
[1]趙農.設計概論新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張壓西.裝飾與雕塑[M].重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