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鄭州輕工業學院 450000)
居住區環境景觀可持續設計研究
張 杰 (鄭州輕工業學院 450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居民基本上都在高速運轉的工業時代中生活,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希望有一個在工作之余可以休閑、娛樂、健康的生活環境,因此做好居住區的景觀設計是必要的。本文針對現今居住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居住區環境景觀可持續設計及其應遵循的設計原則。
居住區;可持續;生態化;景觀設計
建國初期,在農村,人們多住窯洞、土坯房和茅草屋;在城市,人們多住大雜院、亭子間,住宅面積大都較小,設施簡陋。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國有單位實物分房,發展到住房制度改革的住房貨幣化分配,住宅建設成為了新的消費熱點和經濟增長點。200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轄縣)商品住宅銷售面積達41185萬平方米,銷售總額達19070.6億元,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已由1949年的4.3平方米增加到23.0平方米。快速發展、持續升溫的房地產市場和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促使我國居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然而,由于我國原有基礎設施較差,地產開發商盲目追求利潤,大量非專業或專業素質較低的設計人員的參與,導致居住區環境的塑造走入一定的誤區,環境景觀設計出現諸多弊端。
1.缺乏生態性設計
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理應以滿足居民日常的需求為第一目標,而開發商盲目的貪多求全,不顧居住區的環境特質、居住者的使用需求等基本要素,造成住區環境景觀功能不完善,常出現建設及維護成本較高但使用率較低的設計現象。例如在綠化方面,片面追求綠化率和形態,致使后期維護成本較高等。而在植物配置方面中,只注意到植被的審美價值而忽略生態價值和寓意,有的植物可以滅殺對人體有害的病菌、有的對噪音污染有幫助等等,植物不合理的配置,對其生態作用的發揮具有阻礙作用。一些開發商無視自然的承載力以及自然環境的生態敏感性,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2.忽視環境與建筑風格的協調統一
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除考慮住宅自身風格與居住區周邊環境的狀況外,還應考慮多數住戶的工作性質,同時應避免不同景觀形態相抵觸的狀況出現。隨著西方文化的入侵,人們崇洋媚外盲目的追求西方皇家園林的豪華氣派和設計元素,如歐式噴泉、洛可可庭院等等,忽視環境與風格的協調統一。在規劃方面,缺乏性整體設計意識,沒有注重植物綠化、硬質景觀、軟質景觀與居住區建筑風格的有效融合。
3.缺乏社會交往空間
我國是一個具有歷史文化的禮儀國家,鄰里交往在傳統居住環境景觀設計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然而,隨著開發商的介入和大量單元樓的出現,居住空間環境缺乏人性化的尺度設計,形成了毫無親和力的空間環境,致使鄰里間關系疏離,住區內的社會交往減少,不利于住區溫馨環境的營造以及治安的維護。在居住區景觀設計中,要以人的環境心理為出發點,通過強調交往空間序列、提供符合不同人群的活動空間、結合空間整合景觀要素等手法,間接地影響人們的行為,激發居住區的社會功能,營造健康、安全、舒適、具有人性化和親切感的空間環境,使優美的環境和精神家園得到統一。
4.忽視地域文化特色
在快速的居住區規劃與建設中,開發商過度強調居住區環境
景觀主體的設計與營建,有的甚至為追求商業利益,完全忽視對地域特色文化的尊重與傳承。尤其是在現代居住區環境設計中,沒有尊重場地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地域特色,盲目的模仿套搬西方國家的模式和理念,忽略環境景觀的整體性設計,導致千城一面的景觀現狀,形成各種充滿通俗、隱喻、諷刺或異域文化的主題,使得居住區環境分離于城市整體風貌。而在環境景觀設施設計方面,更是相互借用抄襲,雕塑小品、休閑設施和衛生設施的設計品質較差,沒有形成與地域文化相關聯的景觀特色,也沒能凸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
俞孔堅教授認為,“可持續的景觀是生態上健康、經濟上節約、有益于人類的文化體驗和人類自身發展的景觀(包括教育啟智、審美、場所感、公平性、人在自然系統中的自我意識)”。可持續景觀是可循混再生的景觀、是尊重自然的景觀、是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觀、是節約的景觀。它能夠通過自然的能動性與自我組織能力,不斷地再生;尊重原有地域的生態格局;遵循當地氣候特征以及民俗、歷史等,體現當地文化內涵;減少能源和資源的消耗,盡可能的使用再生能源的景觀。
可持續景觀設計尊重自然,較少的干擾與破壞原有生態系統;尊重和傳承當地文化特色,使物質與精神相結合;從整體出發,注重環境和空間的完整性與統一性;盡可能的降低能源的消耗;材料選用循環利用的模式,考慮與環境的協調性;盡量避免有毒物質的使用,使污染程度降到最低。而常規設計強加于自然之上,很少考慮原有自然條件;設計精神文化內涵考慮較少,缺乏城市特色;較多使用高質材料,對不可再生能源依賴性較大;有害物質的使用控制不嚴格,環境污染較嚴重。
可持續景觀設計是在常規設計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并不是推翻,旨在尊重大自然的前提下,以其為基調融入節能、生態、環保、循環等新的設計理念。
居住區環境景觀的構成要素是由建筑、水體、道路、小品等實體的物質要素以及環境的特色、歷史、文脈等虛體的精神內涵兩大類組成。兩者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精神內涵通過物質要素體現,從而使得物質要素更具文化性。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需以住區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住戶的需求為指導,以豐富美觀的景觀形式為表現,體現包括居住區所處的地域環境、功能性質、以及文化傳統精神風貌等內容,建設健康和諧的居住區環境。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兼顧近期和遠期之間的銜接,不為眼前利益而忽略后代環境的發展,避免重復浪費現象的出現,注重可持續發展,具體應遵循以下原則。
1.生態原則
在對居住區景觀進行設計時,應以生態原則為基調,盡量保持原有場地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態環境,提倡將先進的生態技術運用到環境景觀的塑造中去,運用多樣的設計手法,提升住區的形象;通過居住區景觀的營造,實現住區植物、動物、人類的和諧相處,為居民提供休閑、運動、娛樂的理想場所。尤其在植物景觀的營造方面,應尊重自然環境,對原有植物應進行選擇性的保留;應選擇成本較低、適應性強的鄉土植物,在降低綠化費用之際,強化當地景觀特色,保護當地生態平衡,營造優美的景觀環境,避免千篇一律的景觀環境;應提高植物的多樣性、植物配置的科學性,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物種豐富、種群穩定的植物群落結構,使得動植物與微生物之間的共生共榮。
2.因地制宜的原則
居住區景觀設計首先應充分利用原有地域的自身特點,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和人文環境。
首先,尊重當地居住空間既有的地形地貌、氣候、降水量等自然條件,對基地的地理和自然條件進行系統的整理分析,并結合居住區的功能劃分,通過現有的科學技術高效合理地利用資源,盡可能多的運用環保、生態的手法,充分體現基地特征和特色。例如在水景設計中,在考慮到居民親水特性的同時,還應考慮北方缺水以及冬季水結冰等問題。其次,要尊重當地的民風民俗、市井文化和歷史文化,擺脫西方設計符號的堆砌,運用提煉抽象、對比融合等多種設計手法表達地域特色,讓每一處設計要素都服從于地域特色環境,塑造富有創意、個性的景觀環境。
3.以人為本的原則
人是居住環境景觀的主體,是最主要的使用者。以人為本,也就是居民的生理、心理需求為出發點這一原則,應該貫穿到整個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中。首先要具有適宜的尺度,在設計中一定要在尺度上符合居民的身份和自身的文化氣質,不能光講排場,中看不中用,多運用小尺度的鋪裝材料,多考慮老人、兒童以及殘疾人等特殊人群所需的無障礙設計,
為居民營造實用性強、尺度適宜的空間環境。另外在住區可持續規劃設計中,應按功能進行合理分區,注重私密性、半私密性、公共性和半公共性等區域間的聯系與溝通,形成視線走廊,設計必要的休息空間、娛樂空間和健身空間,在相應的空間選擇對應的植物配置,并注意活動空間的通風與光照,并根據不同的活動空間的需求選擇鋪裝類型,為人們營造宜人的生活環境。
4.藝術性的原則
在可持續的建筑與小品景觀設計中,這些設施不僅僅只是觀賞效果,還具有功能上的要求,設計時應考慮空間尺寸、造型色彩、位置擺放等因素。小品精美的造型,起到點綴空間、豐富層次的作用,提高居住區整體環境的藝術性。信息標志用材應耐久、不易破損、易維修,住區標識應采用統一色彩與風格。
5.經濟性的原則
居住區景觀生態設計應該與經濟性原則相結合,做景觀設計的時候,既要考慮一次性投入的費用,還要考慮項目完成后后期的護理維修的費用。另外還要保護原有的資源,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光源、水、風等自然資源,植物、山石等采用本地優先的原則,從而服務與居住區的新的功能。在材料的選擇上以循環使用,可以以降解再生為主,盡可能的提高景觀的使用壽命。
人類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使得人們對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要求逐步提高,其設計的前提必須是對居住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行為模式、活動類型等做以詳細的了解和認真的分析,在滿足功能性要求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態環境觀念,提高居住區的品質以及藝術性,創造宜人的、富有精神感染力的居住區環境。
[1]俞孔堅.城市環境設計.2007(1).
[2]曾藝君.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4).
[3]吳文忠.《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社區重建》.社區重建.44
[4]袁棟.淺談居住區綠化.[J].城鄉建筑.1999.
[5]白得懋.居住區規劃與環境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