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萬仞中國人民解放軍65117部隊
試論大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姚萬仞
中國人民解放軍65117部隊
摘要:隨著計算機網絡的不斷深化發展,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大數據帶來了很多積極的影響并改變了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式。但是,由于大數據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相關技術還不夠成熟,以至于大數據在過程中的安全性和隱私性還有所不足,用戶的隱私可能被泄露,信息也無法充分的保證真實性。對此,應當不斷豐富和改善相關技術,使其不斷趨于完善,從而更好的發揮作用。
關鍵詞:大數據;安全;隱私;保護
前言
在大數據背景下,分析和研究數據信息相比之前更加的繁瑣、復雜。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幾年之內所產生的數據量,甚至超過了過去數百年的數據產生總量。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企業或個人的數據不斷增加,對于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數據面臨的安全與隱私保護也受到人們更為廣泛的重視。因此,在大數據時代,如何對大數據的安全和隱私進行保護,已經成為業界人士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大數據的來源和特征
通常來說,人們將利用現有的數據處理工具和處理方法無法處理的,而且結構較為復雜、規模龐大的數據集合稱作大數據。大數據具有價值性、高速性、多樣性、規模性等特點,大數據是通過一些設備或是操作而產生的,例如移動設備、射頻ID、網站點擊、傳感器等,都能夠產生大數據[1]。
(二)大數據的應用
在當前社會中,在醫藥、科學、商業等諸多領域當中,都廣泛的應用了大數據。在不同的領域當中,大數據的用途不同,但目的基本一致,都是為了對當前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從而獲得有價值的信息。通過對多角度長期數據的對比、積累和分析,總結用戶的個性化特征。同時對仔細的分析數據,還能夠及時辨別其真偽。在當前網絡當中,虛假信息和數據的傳播十分廣泛,而利用大數據的高速性、多樣性等特點,能夠進行信息真偽的辨別,有利于信息的篩選。
(一)大數據的隱私性問題
在對大數據進行應用的時候,如果沒有進行妥善的處理,將會極大的威脅到用戶的隱私。大數據的隱私保護主要包含三種,分別為標識符保護、連接關系保護和位置保護。在大數據的應用當中,用戶面臨的隱私問題不僅僅是使用者的個人隱私,還包括大數據對其行為狀態的預測和分析。當前有一些企業認為,對于相關的數據信息,只要進行匿名處理,不公布帶有用戶標識符,就能夠保護用戶的個人隱私安全。但是實際上,匿名處理對于用戶隱私的保護效果卻十分有限。當前,用戶在進行信息數據的管理、使用、儲存、采集等操作的時候,相關的監管、規范和標準較為欠缺,過于依賴和相信企業的自律性。
(二)大數據的可靠性問題
在傳統概念中,人們往往相信眼見的數據就是真實的。但實際上,數據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很多時候都是真假難辨。如果不能仔細的對數據進行辨別,將很可能被虛假的數據所欺騙,從而做出錯誤的選擇或決策。大數據的不真實性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偽造的數據,二是失真的數據[2]。在現實網絡當中,有的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往往會利用偽造的數據來制造一定的假象對相關人員的分析造成影響。大數據具有多樣性和規模性等特點,因此使得數據的真偽難以辨別。人們時常會被虛假數據所影響,得出錯誤的結論。同時,在收集和存儲數據的時候,很容易出現誤差,這也將會導致大數據的失真,從而影響數據分析的結果。
(一)數據溯源技術
早在大數據出現之前,數據溯源技術就已近得到了十分廣泛的應用。該技術能夠幫助用戶對數據的來源進行確定,從而對數據的分析結果進行檢驗,同時對數據進行更新[3]。在數據溯源技術當中,最為基本的方法就是標記法。在長時間的不斷應用和發展中,逐漸演變為Where和When兩種不同的模式,分別側重數據的出處和計算方法。在文件的恢復和溯源過程中,該項技術能夠發揮出極大的作用,同時,還可在云存儲場景中得到應用。目前,數據溯源技術已經被列為保護國家安全的三大重要技術之一,在大數據時代下的數據信息安全領域當中,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和寬闊的發展空間。
(二)角色挖掘技術
在最初的以相關角色為基礎進行訪問控制的相關技術當中,采取的是自頂向下的管理模式,即按照企業的角色,進行角色分工。其后則采取了自底向上的管理模式,即以當前角色為基礎,優化和提取角色,也就是實現角色的挖掘。根據用戶的實際電機情況,該項技術能夠對角色進行自動生成,從而及時的提供個性化服務,第一實踐發現用戶異常,發現潛在的危險。
(三)身份認證技術
身份認證技術能夠對用戶及其使用設備的行為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獲取其具體的行為特征。然后,可以利用獲取的這些特征,對用戶和使用設備的行為進行驗證,對用戶身份進行認證。身份認證技術能夠較為有效的減少和避免黑客的攻擊,降低用戶的負擔,同時,還能夠對不同系統的認證機制進行統一。
結論:
大數據是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而產生的,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極大的動力。但是,大數據在給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大的風險。尤其是在安全性和隱私性等方面,給人們的切身利益帶來了很大的危害。為此,相關專家的技術人員應當利用當前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大數據的安全性和隱私性進行保護,使其能夠更加可靠、穩定的為人們提供幫助和服務。
參考文獻:
[1]馮登國,張敏,李昊.大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J].計算機學報,2014,01:246-258.
[2]應欽.大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技術探究[J].硅谷,2014,10:72+52.
[3]張志平.大數據的安全與隱私保護[J].信息安全與技術,2015,01:11-13.
作者簡介:姚萬仞(1982-),男,漢族,吉林梨樹人,2004年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工程學院指揮自動化專業,現供職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65117部隊,職稱是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