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賽君 (長江大學 藝術學院 434023)
從《賽馬》看黃海懷的二胡演奏藝術特點
陳賽君 (長江大學 藝術學院 434023)
從黃海懷1959年創作《賽馬》至今已有半個世紀,經過數十年來的傳承與發展,《賽馬》成為國內外家喻戶曉的二胡名曲。文章主要就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演奏技巧、藝術風格三個方面論述黃海懷的演奏藝術。
二胡;賽馬;黃海懷;演奏藝術
著名二胡演奏藝術家黃海懷先生的二胡藝術生涯就像是一顆大樹,樹的根筋始終牢牢的抓住民族民間音樂這方肥沃的土地。陽光雨露、風吹雨打的洗禮下,這棵大樹枝繁葉茂、花朵芳香、結出累累碩果。生命不能代表一切,雖是短短年華卻奏出人生最美樂章。《賽馬》是黃海懷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創作于1959年,雖經半個世紀的風雨洗禮,依然生機勃勃、經久不衰。本文通過對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演奏技巧、藝術風格三方面的研究,全面探索黃海懷先生的演奏藝術特點,以期對當下二胡演奏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1955年黃海懷進入了原中南音專學習,面對著當時“重視舊文藝、尊重舊藝人”的良好氛圍和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音樂資源,他如饑似渴的學習和研究。從京、楚、漢、越、西北秦腔、東北二人轉等各類戲曲、民歌、器樂曲,到二胡、高胡、京胡、帶鐵指套的板胡、湖南的鼓戲大筒以及河南曲劇的墜胡等演奏樂器,黃海懷沉醉于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同時,他對于可借鑒的國外音樂也加入到學習的行列,尤其是劉天華先生對小提琴技法的研究和觀點,這對他創作《賽馬》的技法奠定了基礎。王受仁先生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他謙恭好學,但從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趨,跟著后面走。學習時雖離不開模仿、全面把握,但經他學到手的東西,必有新的成果。”1正因如此,他才能夠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深入而準確得掌握北方蒙古族的音樂藝術特征,并將它創作為音樂作品——《賽馬》。
黃海懷借鑒了西方西洋器樂曲創作中“呈示、展開、再現”的三部性結構原則,以及主題音調的重復、擴展、對比等音樂展開的原則,使其具有類似西方三部曲式的結構,作以曲式分析為例:
A(有變化再現的三段體) B(樂段) A1 (樂段)
a(16+16+8)+b(16+16+16)a`(12+8) + c(散板) + a(4+16+16+7)
“我們在很多樂曲中雖然仍可以看出歐洲近代音樂的影響,但它們又各自表現出了探索中國的民族風格的努力。”2黃海懷并沒有去“套取”西方的作曲模式框架,他立足于所描述的場景的過程,在借用了西方三部性結構基礎上,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多段連綴的結構原則。樂思展開既繼承吸收了西方的主題展開手法,又廣泛運用我國的音調衍變的手法以及同宮系下的功能的特點,把民歌主題的完整性引用在了樂曲的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和諧的匯集;第三部分再現的是第一部分,也非主題本身;以及再現前的華彩部分,都成為了主題的自然發展,前后之間沒有任何“拼貼”的跡象。這種類似倒裝的手法,不但沒有動搖主題的中心地位,反而鞏固了形象,形成了以主題為中心的“拱形”整體結構框架,更強化了賽馬“賽”的形象,進而從本質上升華了原主題。
在《賽馬》中,節奏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從開始的“X?XX X?XX”節奏發展為“XXXX XXXX XXXX”十六分音符為主體的節奏,從頭到尾是進行了精心的布置安排,呈現一派緊張的競賽場面。
《賽馬》并不是運用了很多加花技術和復雜的指法、弓法,但是在樂譜上出現的技巧方式都是黃海懷先生點金之處。例如撥弦,這是黃海懷先生借鑒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模仿彈撥樂器用手指撥弦來發聲,為二胡演奏技巧的創新添上濃重的一筆,在后來其他音樂創作中得到大量借鑒和使用。在《賽馬》之前,二胡演奏技巧中還沒有出現過用分解和弦撥奏的技巧。小提琴是琴、弓分離,演奏撥弦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二胡不同于小提琴,其琴弓被夾于兩弦之間,且兩弦并列。黃海懷首先就解決了在撥弦之前要妥善放置琴弓在右腿上的問題,接著他還非常有創意的將安放在右腿的琴弓貼在外弦上,在內弦撥奏分解和弦。這一演奏手法在當時確屬新穎。
如果有人說二胡演奏有南北派別之分的話,那么北派的陽剛之氣、熱情奔放再加上一點南派的清新明媚就生成了第三種派別——黃海懷派。他的演奏特點就是:音色甜美、運弓流暢、揮灑自如、韻味悠長。
《賽馬》是黃海懷先生演奏藝術風格的體現。黃海懷的二胡演奏和二胡曲的創作,不管是從理性的形象思維還是感性的邏輯,都包含一種只有從內心深處才能迸發出的激動。他所特有的激動襯托著他技藝上的精巧和經典。二者完美的結合起來孕育出一種極富有吸引力的特性。這種特性不僅沒有文人墨客的書卷氣,將自己的姿態擺出來;又吸收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所一直追求的情、趣、意、韻。所謂“有韻就雅、無韻就俗”3,黃海懷是深知這一點的,在演奏上注重韻味的集中展現,強調韻味來構造自己的演奏藝術風格。
黃海懷先生的《賽馬》在曲式上學習和借鑒了西方三部曲式的特點,使得樂曲有緊有松、張弛有度。在技術技巧方面加強了創新性,一些新的演奏技巧影響深遠。在藝術風格的運用中,他始終把自己放在所要創作的樂境范圍內,把他在以前聽到的、積累下來的關于草原風格的作品緊緊聯系起來,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創新,獨創出了自成一派的藝術特點,以自己深厚的民族音樂底蘊帶動學生,傳承二胡演奏藝術。
1.王受仁. 黃海懷先生的二胡藝術[J]. 黃鐘: 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8 (1):17-20.
2.蔡志妮, 匡學飛. 解構?重組?變奏?衍生——二胡曲《 賽馬》分析[J]. 黃鐘: 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08(2): 23-31.
3.李堅雄. 黃海懷先生二胡演奏風格特色探究[J]. 黃鐘: 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1998(1):13-16.
陳賽君,女,碩士,講師,1979年生,漢族,廣西賀州人,長期從事二胡演奏及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