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然 (重慶郵電大學 400065)
隨著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媒體技術由傳統媒體向著新媒體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新的技術支撐下形成的新的媒體形式,包含手機媒體、互聯網絡等,形態豐富變化,相對于傳媒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被形象地稱之為“第五媒體”,輻射范圍廣,涉及新聞信息、社交服務、娛樂休閑等方面,與之一并涌來的圖像信息侵襲著我們的雙眼,我們在歡呼“新媒體時代”到來的同時,是否有意識到對于正在形成和完善審美觀的理工類大學生而言,有著怎樣的問題與挑戰?
在新媒體不斷更新變化的時代中,大量圖像、視頻來回穿梭于不同的媒介之中,全球資源整合化,信息順暢化,為大學生帶來了知識更新的便捷化。但同時,商家為了爭奪市場,用各種低俗、庸俗、媚俗的圖像和視頻來吸引民眾眼球,對于人格尚未塑造完全的理工類大學生而言,新媒體“不良語言”無疑是對他們的視覺化暴力。如何引導學生自覺樹立抵御不良媒體語言,正確運用新媒體提高審美素養成為理工類大學美育教育迫在眉睫的一項任務。
在一向多只重技術,輕藝術的理工類學生中,由于對審美培養的認識不足、不當,導致對審美素養培養的不重視,審美能力低下,不能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不知道如何欣賞美,也談不上表現美、創造美,審美品位不高導致美的事物沒有得到弘揚,相反低俗、庸俗化的內容還大行其道,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卻不能給人一種意氣風發、詩意盎然的精神風貌。對理工類大學生問卷調查中標明,理工類大學生對審美素養教育知曉得少之又少,超過一半的學生對美素養教育還處于一知半解的程度,認為在大學階段沒必要進行美素養教育。這種對審美素養教育的不重視會導致他們分辨不清美與丑,甚至以丑為美,誤入歧途,給理工類大學生人格的塑造產生極大的阻礙。在新媒體語境下,媒體融合產生的各種信息將有可能導致理工類大學生審美觀朝著不健康態勢發展。
在全國提倡高校進行審美教育的大潮中,各高校對于大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有了一定的重視,但對學生審美素養培養課程的開設出現了許多問題:(1)開設課程不全面,往往為了教學方便,設置一些便于教學的審美教育課程,學生提高審美面較窄。(2)審美培養課程內容陳舊,跟不上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學生根本提不起學習興趣。(3)教學手段不靈活,導致學生即便上課也沒心思學習,更談不上審美素養的提高。(4)硬件設施條件不足,導致審美教育大打折扣。(5)特別是在一些理工類高校,開設的審美素養課程往往只是選修課,學生可選可不選,導致審美培養實施起來困難。
“缺乏美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在新媒體語境下,現代社會的人才絕不是一個單單只會實行技術操作的技術員,而是一名具有審美能力的全能人才。審美素養對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個人修養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凝聚、強化作用。對大學生進行審美培養已成為當下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但從根本上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審美素養必須從學生自身抓起,(1)在各個學科的教育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審美培養,發揮其主動性,運用新媒體的積極推動了,讓學生接觸美、了解美、欣賞美、創造美,從心中樹立對美的感知度。(2)讓學生閱讀審美培養書籍。有利于理工類大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的去學習美,不僅學習相關的知識,還能受到美的語言和美的文字的熏陶。(3)讓學生自覺抵御新媒體環境下 “不良語言”的圍攻。
理工科大學生以常年以數理、通訊、工程技術作為研究對象,以抽象思維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理工類大學生的這種情況,高校應在新媒體語境下,運用新媒體更新培養模式,將專業技術、人文素養、藝術審美相融合,滲透到方方面面的學習中去,并有機結合,提高理工科大學生辨別美丑的能力,讓理工類大學生具備科學的、理性的審美思維。
目前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全球信息、科技、文化的不斷擴展融合,對學生的培養也應與時俱進,改革教學手段,合理利用新媒體提高教學靈活性和趣味性。同時,合理融入國際化視域,將國際化審美與我國本土化審美融合,讓新媒體文化成為理工科學生全面認識世界的窗口,透過這扇“窗口”讓學生呼吸到更加全面的審美之風,讓更加全面健康的審美素養不斷促進理工科學生的心靈塑造和人格培養。
新媒體的發展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極大的開拓了大學生的文化視野,但另一方面也會給審美素養不高的理工類學生帶來危險和侵蝕。這有賴于正確而有效地提高理工科大學生的審美素養,有賴于學校審美素養培養設施和方法的與時俱進,有賴于開拓國際化的培養視野,來適應新時代新媒體語境下對理工科大學生培養所帶來的挑戰。
[1]李向偉.藝術設計教育與人文精神[J].裝飾,2006(1):9-12
[2]班忠玉.人文素養對藝術類大學生發展的意義[J].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6):117-118.
[3]王偉.當代美國藝術教育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76
[4]騰守堯.中國藝術教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