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士義 曹晶晶 (中原工學院 451191)
論現代科學技術對設計的影響
凌士義 曹晶晶 (中原工學院 451191)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創新形態的轉變,以新材料、信息、微電子等為代表的新一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拓展了設計學學科的深度和廣度。在人們的普遍意識中,設計是科學與藝術聯姻的結果,言下之意是通過設計,科學和藝術得以綜合,設計是人類創造力發揮的最好途徑。科學技術可以指導設計更加精確、實用,使之一切成為現實的可能。而設計使科學的事物更具美觀,賦予其情感。現代的設計離不開科學的指導,科學的發展也影響著設計。
科學技術;設計;藝術;關系
在古代,普遍存在“技藝相通”的觀點。《莊子·養生主》中講述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通過對技術的鉆研和磨練,達到“合于桑林之舞”“莫不中音”的地步。《莊子·天地》中也指出“能有所藝者技也”說文稱:“技,巧也,從手支聲。”在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促進了科學與技術的結合,才使技術與藝術的區別日益突出。原始人初造工具,先是將粗糙的石頭打擊成順手的石器,以后又將石器磨光。
自古以來,人類的創造過程是一個整體行為。人們的思維也是非線性的,科學創造中包含藝術,藝術創造中有科學的規律。那么,什么是設計呢?設計是人類有目的地改變生存方式的創造性活動,是以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設計的終極目的就是改善人的環境、工具、以及人自身,其淵源是伴隨“制造工具的人”的產生而產生的。由此得出,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審美藝術的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科學技術,叫做設計。
科學把人類帶入新的時代,而藝術則是不斷的豐富這個時代。科學是藝術的基礎,藝術是科學的美好表現。李政道曾多次指出“我想在這里重申一個基本的思想,即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雕塑、音樂等,用創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貴,喚起越強烈,反響越普遍,藝術就越優秀……科學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一類特定的抽象和總結,適用于所有的自然現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學家之外的外部世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也是外在的,它植根于整個人類,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技術基礎與審美表現的結合,是藝術創作得以成功的先決條件。
設計是設計人員依據現有材料和可操作工具,在人的思維作用下,對已有的科技文明進行消化而進行的創造性活動。設計“既是藝術的,又是科學的一部分”,它是科學、技術和藝術有機統一的交叉學科。藝術和設計從歷史的淵源看本是同源,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離散所致。但是藝術又與設計有著很大的區別,設計是藝術化的技術。
現代科學史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透視學是第一個階段的標志;天文鏡和顯微鏡的誕生是第二個階段的標志;照相術的發明標志了第三個階段;而電腦的誕生標志著第四個階段。在這每一個階段,藝術運動與科學上的革命如果不是相繼產生就是并行發生。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與巴洛克藝術的橢圓結構;牛頓的物理光學實驗與荷蘭內景畫的光線處理;量子論與修拉的點彩技法;相對論與塞尚的空間觀念;電腦時代的視覺媒體更不必提了,可以說是一個圖像的時代。
人類從事科學研究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實現為人所用的目的。200年前蒸汽機的發明,帶動了社會的機械化進程;100年前電的發明,帶動了人類社會電氣化進程。1919年德國包豪斯學院的成立標志著現代主義設計的系統化、規范化。格羅佩斯將包豪斯的教育理念明確表達為“技術與藝術的新統一”。現代設計的發展更清楚的顯示設計與技術的密切關系。1851年,在英國“水晶宮”博覽會上第一次借助現代技術的最新成果,使用玻璃、鐵架結構和標準單元預制構件,對材質的表達,是科學和技術發展在設計中的應用,而工業技術與現代藝術中相結合,直接促使了一場現代設計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設計與科學之間確實也有很大的不同。科學技術是對各種事實和現象進行觀察、分析、歸納、演繹、分析、推理、計算和實驗,從而發現規律,并予以客觀的實踐。設計則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審美需求和愿望對物質世界進行美化的過程。從本質上講,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知識總和;設計是人類進行審美創造的最高形式。從目的上來講,科學技術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設計的任務是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審美需求。從操作上來講,科學技術應當客觀冷靜地對待事物,設計則是一種帶有主觀色彩的創造性活動。當代社會中,人們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面對新的技術浪潮,人類的審美理想如何發揚光大,文化傳統如何承繼,如何在國民的精神境界和話語系統中導入人文精神,以高尚的審美趣味提升全民化的藝術,是需要深思的。因此,我們認為,科學與設計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又在很大程度上互相促進。
科學技術與人類各種文化現象的關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對設計的滲透和影響更加明顯。設計的形式、種類、風格只有借助于科學技術才能被感性地表現,技術是審美表現得必要條件,技術不僅是手段,更是服務于設計的功能。
新的設計方案出現,通常都是由于新型材料及相關技術的誕生而促成的。包豪斯的設計師們主動應用當時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格羅佩斯1926年出版的德紹宣傳材料上,就強調材料技術對設計的重要性。他設計的德紹包豪斯校舍運用鋼筋混泥土結構框架、玻璃幕墻、閉合的雙層過街天橋、最新防水材料等。又如馬歇爾·布魯爾在1925年設計了一把鋼管椅,這把椅子是世界上第一把應用新技術彎曲鋼管制造的瓦西里椅,這種鋼管椅子造型輕巧優美,結構單純簡潔,具有優良的性能,他也是第一個采用電鍍鎳來裝飾金屬的設計家。
科技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設計也相應地向更寬廣領域滲透,由美化生活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轉變。“技術形成了包圍設計者的環境。隨著技法、材料、工具等變化,技術對設計的創造產生了直接影響”。科技的發展及其成果引起人們思想領域的重大改變,進而演化為影響社會各領域的人文主義思潮,從而對藝術設計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從各設計流派的產生、發展和衰落我們不難認識到這一點。
科學技術是一種資源,而這種資源要物化成生活所依賴的設計。設計不僅是科學技術的物化,它本身也是技術的一部分。科學技術為設計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平臺,技術因素在設計中越來越明顯,新的科技創新帶來新的設計創新,可以這樣講,科學技術的發展是藝術設計發展的根本保障。我們必須意識到設計與科學技術密不可分,適當的利用高科技可為現代設計的發展增磚添瓦。
[1]李政道.《藝術和科學》.載《文藝研究》,1998.
[2]李超德.《設計美學》.安徽美術出版社,2004.
[3]余強.《設計藝術學概論》.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4]吳予敏.《美學與現代性》.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
[5]大智浩,佐口七郎.《設計概論》.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