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賽君 (長江大學 藝術學院 434023)
孫文明和他的《彈樂》
陳賽君 (長江大學 藝術學院 434023)
作為純粹的民藝人,孫文明的二胡創作深深地根植于民間音樂。通過對孫文明的生活體驗和藝術經歷的研究,闡述了其生平對的二胡創作的影響。從旋律、主題、演奏手法、演奏技巧等方面論述了孫文明二胡作品《彈樂》的獨特性。論證了孫文明二胡創作對現代二胡藝術的創新、教育和傳承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二胡;彈樂;孫文明
孫文明作為活躍在 20 世紀下半葉的民間二胡演奏家,他的二胡藝術深深地根植民間音樂。孫文明的二胡作品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手法新穎、演奏技法富有獨創性,充滿了個性的藝術魅力?!稄棙贰肥菍O文明音樂創作的處女作,為了能獲得三弦音色的效果,他大膽且獨創性的除去二胡千金,“這是孫文明對二胡音色的探索過程中的創新之舉,同時也是我國自明代以來唯一用軫子作千斤來演奏并創作二胡曲的第一人”。孫文明對二胡的探索實踐所取得的藝術成果,對近現代二胡藝術的發展具有彌足珍貴的藝術價值。
本文從孫文明的生平經歷出發,闡述了其生活體驗和藝術經歷對其音樂創作的影響,論述了孫文明二胡作品《彈樂》的獨特性,強調了其音樂創作對現代二胡藝術的重要影響,以期對當下二胡在演奏、教學和音樂創作等方面有所啟迪和借鑒。
孫文明,1928年出生于浙江上虞余塘下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四歲時因患天花而雙目失明,十三歲流浪于浙北與蘇南一帶,以算命糊口。為了招攬生意,他開始學習二胡。解放后,孫文明決心以專門演奏二胡謀生,自此之后,孫文明開始了他民間音樂家的生涯。1952年,孫文明輾轉到了奉賢縣南橋鎮,入贅于一位雙目失明的潘姓算命先生家,遂易名潘旨望。從此,他的生活才稍得安定,為其日后的創作提供了較安定的條件。這個時期的孫文明在茶館以演奏二胡謀生,演奏的曲目除民歌和戲曲曲牌外,還用胡琴表演拉戲、自拉自唱無錫灘簧以及江南絲竹等,同時也更專心于二胡演奏技藝的研究,1959年6月,孫文明應聘到上海民族樂團講課。半年之后,又應上海音樂學院之聘,授課一年半。這個時期,他作為專業的音樂教師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二胡藝術人才,如周皓、林心銘、吳之珉、劉樹秉、胡祖庭、鄭豪南及吳贛伯等。1961年9月,孫文明返回了奉賢縣。也許因為曾在上海民族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講過課,孫文明此時已經不愿意再去茶館演奏,收入驟然減少。1962年春,他年僅四歲的兒子患麻疹而夭折,使他已經沮喪的精神受到很大的創傷,加之原有的肺病日益嚴重,于同年12月13日不幸病逝,終年僅34歲。
孫文明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二胡作品,所有作品都是他生活體驗和藝術經歷的真實寫照;同時他所運用的二胡演奏技法也極富創造性。1951年春,孫文明揉合彈詞開篇和江南絲竹《三六》的音調,創作了格調新穎的處女作《彈樂》。1952年,孫文明創作了反映他一生困苦生活的二胡曲《流波曲》,此曲被視為作者的代表作。1953年孫文明創作了《志愿軍勝利歸來》(又名《志愿軍歸國》),將軍號聲、列隊、操練、唱軍歌等特殊效果用二胡模仿的惟妙惟肖。1957年,孫文明創作的《夜靜簫聲》是利用運弓時控制弓毛摩擦弦線的力度而形成的“托絲”技法以及八度弦式、不用千斤等等手法,在二胡上來模擬洞簫的音色,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在《人靜安心》《送聽》兩首作品中,孫文明采用了雙弦雙馬尾的演奏技巧;而“這一創新手法是他受到四胡的演奏原理和口琴的復音奏法的啟發”。除此之外,孫文明還創作了另外6首作品:《四方曲》(1952年)《送春》(1957年).《杜十娘》《二琴光亮》(1957年錄制).《春秋會》(1959年).《晝夜紅》(1960年)。
孫文明一生共創作了12首風格多樣的音樂作品,他的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民族音樂的優良傳統,音樂語言純樸、親切,音樂形象鮮明準確,是值得認真學習和研究的寶貴財富。
《彈樂》又名《彈六》,創作于1951年春,這是孫文明創作的第一首二胡曲。這首樂曲既充滿了蘇州評彈音調優美和富有彈性的特征,又不失絲竹韻律柔美優雅的特點。這是由于孫文明常年流浪賣藝于蘇南地區的經歷,使他在創作時,評彈的曲調信手拈來。如《彈樂》開頭的弦律,就與評彈《瀟湘夜雨》以及《珍珠塔》中的《看燈》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孫文明在樂曲中大量使用了江南絲竹的加花減字手法,使江南絲竹與評彈音樂的因素在樂曲中相互滲透,相互輝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原則貫穿全曲。由于他深諳評彈音樂與江南絲竹音樂,因此樂曲中就體現出江南絲竹與評彈音樂融和一體的音樂內容。
孫文明善于演奏卡戲,在演奏評彈、錫劇等戲曲音樂時妙趣橫生、幾可亂真。為了使二胡能發出三弦撥奏的聲響效果,孫文明大膽的去掉了二胡千斤,使琴弦變為最長,振幅達到最大,同時加寬了一個八度的音域,音色更接近彈撥樂器的音色。在演奏上,由于沒有了千斤的固定,使內外弦之間的弦距變寬特別是上把位的指距也相應變寬;從演奏技巧來說,音域的變寬以及大跳音程的使用,必然出現低把位與高把位之間的大跳把,從而提高了二胡演奏的換把難度。
為了強調節奏重音,孫文明頻繁運用了跨小節切分連弓,這一技法與民間的演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與此同時,為了拓展二胡的表現力,孫文明還發明了彈弓奏法;即利用右手手腕的彈性將弓子急速地向琴弦彈去,而后立即轉為虛弓。弓頭就如同彈撥樂的彈、挑之音,虛弓部分則像彈、挑之后的余音。這種弓法在《彈樂》的出色運用,更惟妙惟肖的表現出評彈伴奏樂器的顆粒性效果。
對于傳統音樂風格的傳承、創新和探索,在我們的傳統音樂教育中應該得到深入的貫徹。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精華是我們發展二胡藝術的有用之寶,而民間二胡藝術正是在這種傳統音樂文化中傳承和發展起來的,我們應正確認識它的價值所在并認真總結當下二胡藝術發展中的一些不足,取民間二胡藝術之長,補當下二胡教學之短,是為了使二胡藝術在未來能得到更好地發展。雖然現在二胡的文化土壤及生存狀態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研究孫文明的二胡藝術則啟發我們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文化如何改變,民族的根本不能丟失,優秀的民間音樂文化不能輕易抹去。
[1]梁聆聆.如何掌握二胡不用千斤的演奏方法[J].中國音樂,2001(1).
[2]中國二胡名曲薈萃(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499).
陳賽君(1979—),女,碩士,講師,漢族,廣西賀州人,長期從事二胡演奏及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