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梅 (云南省保山學院人文學院 678000)
《永昌府文征》“詩錄”研究綜述
趙燕梅 (云南省保山學院人文學院 678000)
以《永昌府文征》“詩錄”部分保山古代的詩人及其創作為立足點,逐一評介各個詩人及其詩歌創作,對作家作品進行基礎性的研究工作,為深入探討研究打下基礎。
現狀;意義;主要內容
《永昌府文征》由李根源先生于中華民國30年(1941年)倡導并編纂出版,全書共136卷約500萬字,包括詩錄、文錄、記載、列傳四大部分,具體收集了自漢唐至民國,全國范圍與永昌地區有關的及其本地區各方人士1230多人的詩作11563首,文章1102篇,列傳66篇,記載255篇。《永昌府文征》是一部地方文獻總集,是滇西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信息源,極具學術價值。然而,當前針對《永昌府文征》的專門研究相關匱乏。
《永昌府文征》研究起步晚且成果少,從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看,近十年來,研究成果以單篇論文形式為主,主要產生了周文林《永昌府文征云南文壇上最巨大明亮的一顆文曲星》(《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6)、張靜梅《永昌府文征開發利用研究》(2012.6,碩士論文)、王琪《永昌府文征涉緬文獻研究論述》(《保山學院學報》,2013.1),劉永富《李根源永昌府文征特點及價值探索》(《延邊黨校學報》,2013.5)。從以上研究成果看,體現的是研究者對《永昌府文征》整體上的意義的認識,是宏觀研究,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在“文錄”、“記載”兩部分上,而對“詩錄”宏觀上的評價處于空白。
對“詩錄”的研究集中在對某一個詩人的個體研究上,是微觀研究,成果同樣以單篇論文為主,有姜曉霞《張含年譜》(《保山師專學報》,2008.1),姜曉霞《張含文學交游考》(《昆明學院學報》,2009.5)、白建忠《張含詩文初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李毅斌《永昌府文征中古代瀾滄江詩歌的文化解讀》(《保山師專學報》,2009.4)、孫麗麗《張含年譜新篇》(《保山學院學報》,2012.6)。可見,研究對象范圍小,多集中在“張含”這一永昌歷史名人身上,內容上則選取人物的生平考證、文化意義方面,很少對詩人的詩歌創作進行研究。
在中國,詩歌是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一種文學樣式,“詩言志”,“詞緣情”,中國古代的詩歌以抒情言志為主流。永昌府人杰地靈,進入明代后產生了無數的詩人騷客,《永昌府文征》比較完整地收錄了各時期1230位詩人的詩作11563首,有不少詩人的詩作多達數百首。文學是人生的反映,是社會的“鏡子”,研究《永昌府文征》中“詩錄”部分有關“永昌府”詩人群體的詩作,有助于我們認識他們的人生經歷以及文學變革的軌跡,以及由其所折射出的社會生活狀況、歷史文化風貌,繼承和發揚光大“永昌府”本土優秀的傳統文化,讓人們看到邊緣文學與中原主流文學在互推互衍,裹挾而前。如被譽為“云南三寶”之一的翡翠,在楊慎、張含等詩人詩中有多方面的描寫,特別是關于“采玉”的描寫,在中原主流詩歌中是罕見的,為我們認識翡翠文化的歷史很有價值。
現在一般說到保山古代的詩人,多數只知“張氏三父子”(張志淳、張含、張合),其實還有其他許多值得關注。《永昌府文征》“詩錄”部分有60卷,詩人有1200多名,詩作一萬多首,上述這些論文都沒有涉及到詩人群體的研究和對各個詩人詩歌創作的分析評價。因此,目前對《永昌府文征》“詩錄”部分詩人創作的全面分析尚處于空白狀態。研究的缺失,并不意味著研究對象的地位低下,不足掛齒,相反,眾多詩人詩作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內涵召喚著眾多的學者來對之進行全面的研究。
《永昌府文征》“詩錄”研究重在對各個作家的作品從內容上進行梳理、評介作品的思想內容、創作特色以及介紹、品評詩人本身。以明清時期保山詩人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內容舉例如下:
1.詩錄卷二·明一:萬綸(保山)十四首
2.詩錄卷三·明二:張志淳(保山)三十四首
3.詩錄卷四·明三:張含(保山)二百九十三首
4.詩錄卷五·明四:張含(保山)三百十首
5.詩錄卷六·明五:張含(保山)二百七十二首
6.詩錄卷七·明六:馬繼龍(保山)六十九首
7.詩錄卷八·明七:戈允禮(保山)一百二十五首
8.詩錄卷十一·清一:徐崇岳(保山)二百五十首
9.詩錄卷十二·清二:王弘祚(保山)十六首
10.詩錄卷二十一·清十一:袁文康(保山)二首
11.詩錄卷二十一·清十一:袁文佑(保山)五首
12.詩錄卷二十一·清十一:袁文典(保山)八十四首
13.詩錄卷二十二·清十二:袁文揆(保山)二百六十六首
14.詩錄卷二十三·清十三:袁文揆(保山)二百十五首
15.詩錄卷二十四·清十四:袁文揆(保山)二百十六首
16.詩錄卷二十六·清十六:吳怡(保山)八十七首
17.詩錄卷二十六·清十六:吳協(保山)一百零八首
18.詩錄卷二十七·清十七:范仕義(保山)二百七十九首
19.詩錄卷二十八·清十八:范仕義(保山)三百四十九首
20.詩錄卷二十一·清二十一:盛雯(保山)二百三十五首
21.詩錄卷二十一·清二十一:盛毓華(保山)八十三首
22.詩錄卷三十六·清二十六:吳嗣仲(保山)二百首
23.詩錄卷三十八·清二十八:劉樹堂(保山)一百四十七首
24.詩錄卷三十八·清二十八:劉夫人孔氏(保山)一百零八首
25.詩錄卷四十·清三十:黃萬春(保山)七十首
總之,期待著對《永昌府文征》中的詩歌研究進行初期的基礎性工作,評價介紹保山古代的詩人及其詩歌創作,對各個詩人的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歸納,從語言、結構、意象、意境、抒情、審美、風格等方面探求詩人的創作特色,進一步總結詩人的文學成就和貢獻。拓展《永昌府文征》研究的范圍,同時填補對保山古代詩人進行評介的空白。
[1]李根源輯.《永昌府文征》.騰沖美利公印版,1941.
[2]李根源輯.《永昌府文征》(四卷).云南美術出版社,2002.
[3](清)劉毓珂.《永昌府志》.光緒十一年刻本,1885.
[4]云南叢書集部.《張禺山詩文選》.云南圖書館藏,1955.
[5]保山廣電局.《保山碑刻》.云南美術出版社,2008.
[6]徐鴻芹.《隆陽碑銘石刻》.云南美術出版社,2005.
[7]孫秋克.《明代云南文學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8]孟森.《明清史講義》.中華書局,1981.
[9]陳田.《明詩紀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0]嚴迪昌.《清詩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11]陳文新.《明代詩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