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廣
1歲兒童保健效果觀察
李漢廣
目的探討1歲兒童的保健效果, 提高兒童保健參與率。方法200例參加兒童保健的1歲兒童, 根據是否規律參加兒童保健將其分為觀察組(規律兒童保健, 108例)和對照組(非規律兒童保健, 92例), 比較兩組兒童營養狀況、體格發育狀況, 并采用丹佛發育量表(DDST)評價智能發育情況。結果兩組兒童身高、體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 骨堿性磷酸酶水平、缺鐵性貧血及佝僂病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兒童各項智能發育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積極參加兒童保健可促進兒童生長發育, 應加強家長的兒童保健意識, 以改善兒童保健狀況。
兒童保健;1歲兒童;效果觀察
兒童保健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其關系到兒童的健康生長和發育, 對兒童一生的健康具有重要影響。1歲兒童的語言、行為發育狀況均極不成熟, 因而無法用言語表達自身發育狀況, 加之多數家長缺乏小兒正常生長發育知識,易忽略小兒在生長過程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1], 從而影響到小兒的正常發育和健康, 因此, 參加專業的兒童保健尤為重要。本文以在本院參加兒童保健的200例1歲兒童的效果進行觀察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參加保健的200例兒童作為研究對象, 排除黃疸、驚厥及與其相關的遺傳性疾病患兒[2];其中, 男116例, 女84例, 年齡0~1歲, 平均年齡(6.9±0.2)個月;根據是否規律參加兒童保健將其分為觀察組(規律兒童保健, 108例, 體檢及保健次數≥4次)和對照組(非規律兒童保健, 92例, 體檢及保健次數<4次), 兩組兒童在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兒童保健方法 兩組兒童家長均予以相同的兒童保健方法, 主要內容包括:開展兒童保健培訓班, 組織兒童保健和疾病預防等相關知識的講座, 通過體格檢查、電話溝通等方式對兒童家長進行指導;根據兒童生長發育需要結合化驗結果, 囑咐家屬予以兒童適當的維生素A、D, 4個月內兒童囑其家長盡量純母乳喂養, 超過4個月的兒童予以鐵劑補充, 5個月以上的兒童應適當添加輔食, 根據氣候條件讓兒童多曬太陽, 合理進行室外活動;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及生理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保健方案, 對兒童家長進行一對一的指導, 針對不同兒童的不同個性特點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 宣傳普及防治兒童常見病的相關知識, 并為家長提供一些有益于智力發展的書畫、玩具等。
1.2.2 資料收集方法 為所有參與兒童保健的兒童建立檔案, 根據兒童保健檔案及兒童保健工作內容, 收集其參加兒童保健的狀況、生長發育狀況以及智能發育狀況, 其中主要包括兒童的體檢及保健次數、身高、體重、血紅蛋白含量、骨堿性磷酸酶含量、缺鐵性貧血及佝僂病發生情況、語言能力、行為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等。
1.3 觀察指標 營養及體格發育狀況:身高、體重、血紅蛋白含量、骨堿性磷酸酶含量、缺鐵性貧血及佝僂病發生情況;根據丹佛發育篩查量表(DDST)評價智能發育情況[3],對兒童的適應性、精細動作、語言能力、大運動四個能區在其年齡組的壓線部分左側逐項測試, 測試分為40個小項每項2.5分, 包括開始認生、玩拍手或揮手再見、仰臥抬頭90°、視線跟過中央等, 測試前囑咐家長在測試時不能協助幼兒完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兒童營養及體格發育狀況的對比 兩組兒童身高、體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兒童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 骨堿性磷酸酶水平、缺鐵性貧血及佝僂病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兒童智能發育的對比 觀察組兒童各項智能發育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兒童營養及體格發育狀況的對比[±s, n(%)]
表1 兩組兒童營養及體格發育狀況的對比[±s, 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身高(cm) 體重(kg) 血紅蛋白(g/L) 骨堿性磷酸酶(U/L) 佝僂病 缺血性貧血觀察組 108 76.2±1.9 9.1±1.2 118.3±9.6a 192.2±10.8a 4(3.7)a 5(4.6)a對照組 92 75.8±2.1 9.2±1.0 95.2±8.2 219.3±12.3 14(15.2) 12(13.0)
表2 兩組兒童智能發育的對比(±s, 分)
表2 兩組兒童智能發育的對比(±s, 分)
注:兩組比較, P<0.05
組別 例數 適應性 精細動作 語言能力 大運動觀察組 108 23.9±1.2 23.8±1.2 23.2±1.1 24.1±1.1對照組 92 19.8±1.8 20.2±1.6 20.9±1.4 22.9±1.2
一般情況下, 兒童在嬰幼兒時期的生長發育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較小, 1~12個月是嬰幼兒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 此階段也極易受營養、疾病等因素的影響, 其中最關鍵的因素便是兒童所攝取的營養, 其對兒童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影響。因而嬰幼兒在出生1個月時就需要由專科醫生對兒童的喂養方法以及輔食添加給予相關性指導, 做好早期教育工作, 并密切監測兒童的身高、體重指標及相關疾病的發生情況[4,5]。1歲小兒參加兒童保健, 建立檔案, 有助于及時發現和糾正小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定期參加兒童保健, 可以使醫生和家長及時客觀的了解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況。在傳統育兒方面, 有一些父母認為孩子除了打預防針以外, 無需做額外的檢查, 還在根據傳統方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撫養。新生兒容易缺乏維生素D而進而發生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缺鐵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因而沒有兒童保健檢查, 部分兒童很可能會發生缺鐵性貧血和佝僂病。若兒童可規律的參加保健, 其生長發育情況會更好。兒童時期是大腦可塑性最強、發育最為迅速的階段, 此時根據心理發展特點給予適當的認知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感官刺激、語言能力等鍛煉, 對促進兒童腦潛力及心理發育具有重要意義[6]。兒童生長發育是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因而個人行為特征、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的作用都決定了兒童的生長發育水平。積極參加兒童保健, 可及時發現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因素及自身的問題并給予及時處理, 以促進兒童健康成長。DDST是對嬰兒智能發育檢查的一種簡單方法, 可以對兒童的適應性、精細動作、語言、大運動進行測試并判定, 有利于早期發現小兒發育潛在的問題[7]。
本組研究中, 兩組兒童身高、體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兩組兒童血紅蛋白水平及骨堿性磷酸酶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戴藝等[8]研究提出, 規律兒童保健者血紅蛋白平明顯高于非規律兒童保健者。盧浩棠等[9]在1歲小兒參與兒童保健的效果探析中研究發現, 規律保健兒童血紅蛋白≥110 g/L、骨堿性磷酸酶≤200 U者均高于非規律保健兒童, 通過表1可看出, 本組研究與上述結論具有一致性。此外, 觀察組缺鐵性貧血及佝僂病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各項智能發育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這與李振林[10]研究結論一致。上述結果可在一定程度上證實, 有規律的參加兒童保健對促進兒童生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 有規律的參加兒童保健及體檢, 其家長可在相關人員的正確指導下對兒童進行科學的觀察和護理, 做科學養育及保健, 此外, 還應加強家長的兒童保健意識, 以改善兒童保健狀況。
[1]于源秀.關于基層兒童保健的現狀、原因及措施研究.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1, 3(23):44-45.
[2]馮玉榮.健康教育在兒童保健門診中的應用效果觀察.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3, 13(9):11-12.
[3]彭榕, 劉葉明, 李芳梅, 等.0~1歲兒童733例DDST結果分析.九江醫學, 2009, 24(2):20-21.
[4]陳佳.兒童保健服務規范化培訓的方法及效果觀察.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 2012, 13(9):540-541.
[5]黃才英.新生兒和嬰兒的兒童保健教育效果觀察.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 5(36):37.
[6]熊甲賽, 胡濤.社區1歲小兒參與兒童保健的應用效果探析.醫學信息(中旬刊), 2011, 24(7):3491-3492.
[7]鄭云.0~18個月兒童丹佛發育篩查1064例結果分析.中國基層醫藥, 2011, 18(11):1502-1504.
[8]戴藝, 劉素珍, 隋亞莎, 等.社區1歲小兒參與兒童保健的效果分析.護士進修雜志, 2009, 24(6):552-555.
[9]盧浩棠, 盧愛儀.1歲小兒參與兒童保健的效果探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4, 12(3):82-83.
[10]李振林.社區1歲內小兒參與兒童保健的效果.中外醫學研究, 2014, 33(12):158-159.
Effect observation of 1-year-old child health
LI Han-guang.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Shanwei City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Yihui’s Funds Hospital, Shanwei 516600,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 of 1-year-old child health, and to improve participation rate of child health.MethodsA total of 200 children at 1 year old in child health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regular child health, 108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irregular child health, 92 cases) by their participation frequency.Comparisons were made on nutritional status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 status between the two groups.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 (DDST) was applied to evaluate their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Results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stature and weigh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hemoglobin level, lower 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level and lower incidences of iron-deficiency anemia and rickets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Each score of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was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hild health can promote childre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Parents’ awareness of child health should be enhanced to improve child health situation.
Child health; 1-year-old child; Effect observation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167
2014-11-06]
516600 汕尾市第二人民醫院(逸揮基金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