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芹
(泗陽仁慈醫院,江蘇宿遷223700)
雷貝拉唑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及預后觀察
宋 芹
(泗陽仁慈醫院,江蘇宿遷223700)
目的 探討分析雷貝拉唑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Hp)陽性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及預后。方法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于該院治療的80例Hp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聯合阿莫西林聯合克拉霉素治療,觀察組給予雷貝拉唑聯合阿莫西林聯合克拉霉素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Hp根除率、復發率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和Hp根除率分別為95.0%、92.5%,對照組分別為80.0%、75.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和Hp根除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年,觀察組復發率為7.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過程中,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5.0%、20.0%,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雷貝拉唑三聯療法是Hp陽性消化性潰瘍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案,治療總有效率及Hp根除率較高,復發率較低,不良反應輕微,值得進一步研究及推廣。
苯咪唑類/治療應用; 螺桿菌,幽門; 螺桿菌感染/藥物療法; 隨機對照試驗; 消化性潰瘍/藥物療法; 消化性潰瘍/微生物學; 藥物療法,聯合
消化性潰瘍主要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及復合性潰瘍,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相關調查顯示,10%的人患過該病[1]。臨床上,該疾病的典型癥狀為周期性、節律性上腹疼痛,常常伴反酸、噯氣等癥狀,具有病程遷延、反復發作的特點[2]。當疾病控制不良時,病情加重,可能出現出血、穿孔、幽門梗阻,甚至癌變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3]。研究表明,胃酸分泌過多及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重要致病因素,而抑制胃酸分泌及抗Hp感染是治療該疾病的重要手段[4-5]。目前,質子泵抑制劑聯合抗生素的三聯療法廣泛在臨床上應用,在抑制胃酸分泌、抗Hp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方案較多、療效差異大,有待進一步探討。本研究旨在探討分析雷貝拉唑三聯療法治療Hp陽性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及預后,以期為該疾病的治療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治療的80例Hp陽性消化性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入選標準:(1)所有患者均有反復發作的上腹部疼痛、不適等消化性潰瘍病史,經胃鏡確檢查確診為消化性潰瘍,并經快速尿素酶試驗確診Hp陽性;(2)入組前4周未進行消化性潰瘍的相關藥物治療;(3)無藥物應用禁忌;(4)排除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消化道大出血,穿孔及幽門梗阻等嚴重并發癥,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妊娠及哺乳患者;(5)患者對具體藥物治療方案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22~63歲,平均(38.2±9.8)歲;病程1~10年,平均(4.1±0.6)年;疾病類型:胃潰瘍12例,十二指腸潰瘍20例,復合性潰瘍8例;潰瘍直徑5~21 mm,平均(11.3± 5.0)mm。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1~62歲,平均(38.9±9.4)歲;病程1~12年,平均(4.6±0.8)年;疾病類型:胃潰瘍13例,十二指腸潰瘍18例,復合性潰瘍9例;潰瘍直徑6~20 mm,平均(11.7±5.6)mm。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年齡、病程、疾病類型及潰瘍平均直徑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給予常規治療,主要包括調整作息、心理干預、戒煙戒酒、清淡飲食等措施。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聯合阿莫西林聯合克拉霉素治療,具體給藥方案:奧美拉唑(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080821)20 mg,每天2次;阿莫西林(湖南爾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11208)1 g,每天2次;克拉霉素(西安利君制藥有限責任公司,批號:20080301)0.5 g,每天2次。觀察組給予雷貝拉唑聯合阿莫西林聯合克拉霉素治療,具體給藥方案:雷貝拉唑(上海信誼萬象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060103)10 mg,每天2次;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劑量用法同對照組。兩組患者治療療程均為2周。
1.2.2 療效評價 2周療程結束停藥4周后進行胃鏡復查,結合臨床癥狀及胃鏡檢查對潰瘍的治療情況進行療效評價。愈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胃鏡下顯示潰瘍消失或有瘢痕形成;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胃鏡下顯示潰瘍面積較治療前減小大于或等于50%;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不顯著,胃鏡下顯示潰瘍面積較治療前減少小于50%。治療總有效率=(愈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復查胃鏡時,再次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查Hp根除情況,并進行組間比較。隨訪1年,比較兩組患者潰瘍復發率。治療過程中,觀察比較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5.0%、80.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P=0.04)。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Hp根除率比較 對照組30例轉陰,Hp根除率為75.0%,觀察組37例轉陰,Hp根除率為92.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Hp根除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0,P=0.03)。
2.3 兩組復發率比較 隨訪1年,對照組10例復發,復發率為25.0%,觀察組3例復發,復發率為7.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復發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0,P=0.03)。
2.4 不良反應 治療期間,對照組胃腸道反應4例,頭暈3例,皮疹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觀察組胃腸道反應3例,頭暈2例,皮疹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5,P=0.56)。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及生活壓力的劇增,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其反復發作的上腹部疼痛、反酸、噯氣等癥狀顯著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質量[6]。因此,迅速改善臨床癥狀,促進潰瘍愈合,減少復發,是該疾病的重要治療目標。
消化性潰瘍的致病因素多樣,但目前研究普遍認為胃酸分泌過多及Hp感染是其中的兩大重要致病因素[7]。高胃酸狀態是消化性潰瘍發生的直接病因,抑制高胃酸分泌能夠改善臨床癥狀,使潰瘍愈合[8]。Hp是一種微需氧桿菌,能夠分泌細胞毒素相關基因A及空泡毒素A 2種毒素,促進細胞異常增殖。另外,該細菌分泌的尿素酶能夠水解尿素而產生氨,升高胃上皮表面pH值,妨礙正常胃酸對胃泌素的反饋抑制作用,從而使胃泌素分泌增加,而促進胃酸分泌[9]。根除Hp感染后,不僅能夠促進消化性潰瘍癥狀的改善,還能夠改變其病程,達到遠期“治愈”減少復發。因此,抑制胃酸分泌及根除Hp感染是消化性潰瘍治療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目前,質子泵抑制劑聯合抗生素的三聯療法已經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質子泵抑制劑是抑制胃酸分泌一類強效藥物,主要通過抑制Na+-K+-ATP酶,即胃酸分泌的最終環節發揮作用[10]。其中雷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強,其在服藥第1天時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均明顯優于其他同類藥物。有研究結果顯示,該藥起效迅速,能夠迅速升高胃內的pH值,為抗生素迅速提高利于發揮作用的胃內環境[11]。單劑量口服10 mg后,就可以明顯提高夜間堿化波的酸堿值,并明顯延長其時間,在抑制夜間胃酸分泌中具有更好的作用[12]。用藥1 d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率高達60%~70%[13]。此外,雷貝拉唑可以直接作用于Hp,提高Hp根除率[14]。阿莫西林及克拉霉素是抗Hp治療中的常用抗生素,能夠有效發揮抗Hp作用,但其作用的發揮有賴于低胃酸狀態[15]。因此,抑制胃酸與抗Hp感染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過程。本研究中,與奧美拉唑三聯療法的對照組比較,雷貝拉唑三聯療法的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升高至95.0%,Hp根除率明顯增加至92.5%,隨訪1年,其潰瘍復發率顯著降低,且無明顯嚴重不良反應,結果表明雷貝拉唑三聯療法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療效可靠,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潰瘍愈合,有效根除Hp感染,并顯著減少潰瘍復發,明顯優于奧美拉唑三聯療法。
雷貝拉唑三聯療法在消化性潰瘍中能夠取得良好療效,可能與以下方面有關:(1)雷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作用迅速、強效、夜間抑制作用強、作用時間久,且療效穩定,從而能夠迅速提高胃內pH值,降低胃內酸度,有效迅速改善上腹不適、反酸等臨床癥狀;(2)Hp根除率方面,通過迅速有效地抑制胃酸,可以為抗Hp抗生素提供合適的胃內環境,而且對Hp具有直接抑制作用,從而能夠提高Hp根除率;(3)潰瘍復發方面,通過抑制胃酸使潰瘍愈合及根除Hp感染使潰瘍遠期治愈,從而能夠有效降低潰瘍復發率。
綜上所述,雷貝拉唑三聯療法是Hp陽性消化性潰瘍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案,具有較高的治療有效率及Hp根除率,且復發率低、不良反應輕微,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研究及推廣。
參考文獻
[1]陸忠紅,仇訓華,黃麗兒,等.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5):83-84.
[2]鄒菁華.蘭索拉唑治療消化性潰瘍療效分析[J].重慶醫學,2012,41(22):2296-2297.
[3]楊兆宇,李仕同.泮托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老年消化性潰瘍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9):4263-4264.
[4]熊瑛,陳嘉熠,吳麗虹,等.幽門螺桿菌感染與非甾體抗炎藥對消化性潰瘍發病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2,41(26):2744-2745.
[5]趙蘭靜,劉春興,安仙園,等.血清胃蛋白酶原和抗Hp IgG抗體對消化性潰瘍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2014,29(11):1124-1127.
[6]何衛,呂文家.老年消化性潰瘍的危險因素與預防策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418-419.
[7]劉娜,劉改芳.質子泵抑制劑對幽門螺桿菌根除的影響[J].中華消化雜志,2012,32(4):283-285.
[8]何娟.消化性潰瘍藥物治療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11):1990-1991.
[9]陳亞松,汪文淵,蔡曉林,等.四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療效觀察[J].安徽醫藥,2012,16(6):828-829.
[10]楊智慧.埃索美拉唑三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桿菌對消化性潰瘍的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7):3030-3031.
[11]肖海霞,胡永峰,劉玉蘭.雷貝拉唑聯合枸櫞酸鉍鉀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內科雜志,2012,29(7):478-481.
[12]羅金燕,牛春燕,王學勤,等.雷貝拉唑單劑量口服對夜間酸突破及夜間堿化波的影響[J].國外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2003,23(5):316-318.
[13]程鵬,王煥君.雷貝拉唑與奧美拉唑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療效比較(附40例分析)[J].青海醫藥雜志,2007,37(2):52-54.
[14]鄭海倫,胡詠梅,鮑峻峻,等.抗幽門螺桿菌藥物在大鼠胃內的分布和雷貝拉唑的影響[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4,49(7):941-946.
[15]綻永華,彭娜娜.大蒜素、阿莫西林、埃索美拉唑、呋喃唑酮四聯療法治療Hp陽性十二指腸潰瘍效果觀察[J].山東醫藥,2013,53(9):63-64.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1.043
B
1009-5519(2015)21-3311-03
2015-06-09)
宋芹(1978-),女,江蘇泗陽人,主治醫師,主要從事消化科常見病診療、消化內鏡下檢查、治療工作;E-mail:songqinq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