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程 (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 157011)
關于曹禺《雷雨》中沖突的描寫研究
張大程 (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 157011)
對于曹禺的《雷雨》中的沖突描寫問題一直以來存在著一定的分歧,許多專家學者一直研究此問題并且至今還未作出定論。戲劇沖突的主要表現形式為人物之間的語言沖突,人物沖突性的話語是其具體表現,沖突性話語的分析對戲劇的批評和欣賞起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本文選取話劇《雷雨》中三個激烈沖突的片段,通過展開沖突性話語的方式把三場沖突總結成三種類型,與此同時指出沖突性話語的產生來源于言說空間的矛盾性,并且沖突性話語的結束方式也體現出話語權的受控性。
《雷雨》;戲劇;沖突描寫;研究
《雷雨》通過一個有濃厚封建色彩的反動資本家周樸園家庭內部種種人物之間的糾葛,和周、魯兩家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從血緣關系角度寫了一出悲劇,藝術地反映了反動資產階級的腐朽、糜爛生活,解構了戲劇的審美特征。
《雷雨》主題是“從性愛血緣關系角度寫了一出悲劇,客觀上反映出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某些側面,充滿不義和邪惡的舊家庭正是整個舊社會舊制度的縮影。” 《雷雨》雖有一條主線貫穿全劇,但是它的每一幕,情節的主線與副線總是縱橫交織,如同繞成的線團一樣,形成一個立體的團塊。比如曹禺的《雷雨》,幕一拉開,復雜的人物關系,尖銳的沖突,立刻就呈現在觀眾面前四鳳與魯貴、魯貴與大海、四鳳與繁漪、繁漪與周萍、繁漪與周沖、周樸園與繁漪、周樸園與周萍,參差交錯,四幕戲就是四個團塊,全劇用一根隱伏的主線,把四個團塊串聯、組合起來,展示了一幕深刻的人生悲劇。 劇中著重刻畫了三個人物形象周樸園是一個由封建地主轉化而成的資本家。他殘忍、冷酷、自私、貪婪而又虛偽。年輕時,他對侍萍始亂終棄。年老了,他似乎在深情地“懷念”已死的侍萍,他打聽侍萍的墳墓,并表示要為侍萍修墓,以表示自己對她的“紀念”。成為絕妙諷刺的是,與此同時,他還謊稱侍萍是“賢慧、規矩”的“小姐”,只跟他有點親戚關系。到了晚年,身邊的妻子繁漪很不馴服,兒子也對他敬而遠之,他時時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獨,因此懷念侍萍,借以彌補他靈魂的空虛,使精神得到自我解脫。其實,他的懷念是十分廉價的,也是十分自私的。因此,當他知道侍萍就是眼前的魯媽,立即聲色俱變,以至于最后兇相畢露,辭退四鳳和魯貴,開除魯大海,并聲稱,“以后魯家的人永遠不許再到周家來。”侍萍與周樸園的對話,從私生活領域揭露了周樸園的丑惡靈魂而魯大海與周樸園的沖突,則從階級斗爭的角度揭露了周樸園的反動階級本性。周樸園使用卑鄙的手段一方面血腥鎮壓工人,一方面收買工賊,分化瓦解工人隊伍,并開除了罷工工人代表魯大海,殘忍與狡猾集于一身,充分暴露了他的狠毒、殘忍,他是一個人格卑下,沒有任何仁義和道德可言的反動資本家。
魯大海剛生下來就被母親抱著投河,僥幸地跟著母親屈辱地活下來,又飽嘗了人間的痛苦。后來他到周家礦上當工人,由于具有較高的覺悟,成了罷工工人的代表。他看透了周樸園為了賺錢什么都干得出來的階級本性。當他知道周樸園這次又用金錢收買了工人敗類,平息了罷工斗爭后,無情地揭露了周樸園的種種罪惡,頑強地同打手們對打,痛罵周家的人是一群強盜。周樸園與魯大海的沖突,父子相見,卻成仇人。周樸園鎮壓、分化罷工,魯大海控訴周樸園罪惡的發家史,沖突緊張激烈,你憤我怒,互不相讓。其沖突實質是資本家與廣大工人的矛盾,反映了尖銳的階級斗爭。
魯侍萍是一個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她善良、正直,備受欺辱和壓迫,但又始終保持了自己的剛毅、頑強。她嘗盡了人間的酸辛。年輕時在周家當女傭,被周樸園引誘,生了兩個兒子。第二個兒子剛生下三天,周家就把她趕出家門,逼得她抱著奄奄一息的嬰兒投河自盡。被人救起后,一直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為了孩子,她嫁過兩次人,但“遇人都很不如意”。三十年的悲慘遭遇、痛苦經歷把她磨煉得堅強勇敢,對殘酷的現實有了清醒的認識,充滿了痛恨。
戲劇是通過借用有限的舞臺時間以及空間藝術表演形式來將生活中種種的社會現象傳遞給受眾。與此同時,人物關系的巧合可以引發出許多的矛盾沖突使生活也變得“戲劇化”。曹禺先生將劇中的各種人物關系巧妙地融入到了該作品的矛盾沖突中去,通過塑造出不同的人物的內在性格讓其與周圍的任務展開內心的斗爭。在曹禺先生的作品中,沒有任何一個人物處于矛盾沖突之外,也沒有任何一個人物在矛盾沖突中不起作用。與此同時,作品中的人物所采取的行動以及該行動所產生的作用,都與他們個人的身份、地位和心理變化緊緊的聯系在一起。由此可見,每一步劇情的發展,都是從人物的性格中,都是從性格的相互沖突中,自然而然地、合情合理地產生出來的。作品結尾出現的高潮,也存在著不可抗拒人物邏輯的必然性。
從作品的本質上看,復雜巧合的人物關系是劇作家對作為社會實踐的人的審美反映的成果。劇作家只有通過對各種各樣的人物性格的描寫、刻畫,才能對社會生活作出審美的反映。離開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既無法實現對社會生活的審美反映,當然也就無實現社會生活的反作用。其次人物關系亦處于主導地位。環境,是圍繞著人物的外部條件的總和,沒有人物,環境就失去了主體,也就無所謂環境。而且,就環境本身的構成而言,其主要內容亦是指圍繞著特定的人物關系。矛盾沖突中展開的故事情節,是劇本中所描寫的人物關系和人物行動所構成的有機的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只有尖銳、緊張的矛盾沖突關系,才能在有限的時間
和空間內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因此沒有人物之間彼此的矛盾關系,也就談不上故事情節。可見,塑造性格鮮明生動而又具深刻內涵的人物,是《雷雨》體現戲劇審美的中心環節。
曹禺先生諳熟藝術辯證法,善于把人物置于不協調的環境中,人與環境產生差異、矛盾乃至對立,使人物與環境形成全方位的交流態勢,以此揭示人物深涵的內蘊。《雷雨》是一個巨大的審美場,作品中的人物與環境、人物與人物、情與景之間所構成的是復雜多重的審美對應關系。其中周樸園與魯大海的沖突,周樸園與侍萍之間是一種身份地位和生活環境的異質對應與情和愛的動態耦合的審美同構關系。對其分析解構,既有助于把握劇中人物與人物、人物與環境對照的審美心理效應,又有助于認識《雷雨》這個巨大審美場的審美意蘊和審美價值,更有利于理解《雷雨》所揭示的以周府由盛到衰象征封建社會必然衰敗這一深刻的主題思想。
總之,集中、尖銳地通過復雜巧合的人物關系反映社會生活的矛盾沖突,是戲劇藝術最基本的審美特征。《雷雨》正是通過一系列動態的矛盾沖突來展示情節、表現人物的。
[1]古里葉夫.《導演學基礎》[AI].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1.
[2]約翰·霍華德·勞遜.《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7.8.
[3]威廉·阿契爾.《劇作法》「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4.
[4]辛憲錫.曹禺的戲劇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5]秦俊香.電視劇的戲劇沖突藝術.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
張大程,男,1983年10月,籍貫: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2012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