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雅力 (南京藝術學院 傳媒學院 210013)
淺談動畫電影中的“超越性”精神
丁雅力(南京藝術學院 傳媒學院210013)
一部好的作品如果只充斥著世俗文化缺乏超越精神的話,難以與受眾實現深層的審美互動和精神上的共鳴。當下國產動畫電影有“形”無“神”的根源在于,文化內涵的貧瘠,“超越性”精神的缺失。通過分析對比近年來國內外優秀動畫電影中的文化元素、價值取向等來對動畫電影中的“超越性”精神具象的表達進行闡述。
動畫電影;超越性;文化
“超越性”精神是一個歷史彌久、言之不盡的話題,論及傳統文化的表達和人類精神的領域。古今中外無數先賢崇尚超越之境,每一個時代的超越精神也擁有其具體的內涵。回顧過往,立足現實,展望現代人的精神空間,深感“超越性”精神的重要與迫切。
動畫,作為一個集藝術與娛樂為一體的文化產物,在新媒體的發展下承載著文化強國的使命。就在政府對動漫產業“一邊倒”的政策支持與國內觀眾萬般期待下,國產動畫電影開始走進影院打開我們的文化娛樂生活,然而能夠打動觀眾令我們印象深刻的作品卻寥寥無幾,在過多的商業票房追求中忽略了文化內涵,其根源在于“世俗性”過多,而“超越性”精神不足的文化氣息。
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世俗性”與“超越性”,所謂“世俗性”,則多以物質為基礎的生活、情感等具象的表達;所謂“超越性”,簡單概括為對于世俗經驗的感悟,多指向心靈、宇宙等另一實在的抽象,以一種信仰或者精神作為生活的目標。當下,超越精神的衰落似乎已經成為世俗文化下的主流趨勢,毫無疑問的是,一部好的作品如果只充斥著世俗文化缺乏超越精神的話,難以與受眾實現深層的審美互動和精神上的共鳴。
動畫電影中“超越性”精神,更多體現在審美價值上。康德說:“美感是一種自由感。”這里自由多指人的主觀思想上的精神自由,也可以說“超越性”精神稟賦自由的天性,動畫無論是在取材內容還是創作手法上也有著與生俱來的自由天性,在創作中尋找精神的自由,動畫的創作形式可以說比其他作品更易于表達這種自由。
動畫電影作為商業動畫,就其審美而言,需符合大眾文化的審美價值,幽默的劇情、絢麗的特效,世俗性的表達則不可避免的在大眾文化中展現出來,去吸引受眾的眼球提升票房。但文化產品并不同于物質產品,精神層面則需遠遠大于物質層面,在現有的大眾審美基礎上增添些精致的文化品位與超越精神,讓動畫充滿文化的氣息、藝術的個性,這才是動畫電影應該傳達的魅力所在。
立足于大眾文化的商業動畫電影作品,在以經濟效益與政績為目的產業發展背景下,鮮有具有超越精神的作品。09年起《喜洋洋》大電影系列以每年一部的制作速度不斷的刷新著國產動畫影院票房,以其為代表的國產動畫電影,開啟了一個低齡化的國產動畫電影時代,《賽爾號》《摩爾莊園》《熊出沒》等緊隨其后的向兒童市場進軍,國產動畫電影幾乎成為幼兒們的娛樂市場,毫無任何文化內涵與超越精神可言。隨著各界對于國產動畫的努力,近兩年來國產動畫電影有所好轉,列舉近兩年國內較有規模的國產動畫電影來看,《魁拔2》《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西湖傳奇》《神筆馬良》等,這些在電影院放映的大制作電影,情節的設定都有著一定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主題中包含著“偉大”“愛情”“戰爭”等相對能使觀眾產生共鳴的元素。相較于以往那些“低齡化”的影視作品,在超越性方面可以說有了較為大的提升,但是縱觀國外優秀動畫電影,就能發現一個問題,國內這些動畫電影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受眾能以接受觀感感受,也許會有些許的笑意、些許的激動,但是很難像《天空之城》《螢火蟲之墓》《機器人總動員》等影片,使其走入我們的內心,凈化我們的心靈,徹底的打動我們,讓我們記憶深刻。
中國人從古至今受著傳統儒家思想的熏陶,很多創作者無形中壓制了受眾的價值觀、道德觀和人生觀,在非此即彼的極端思想中,用平鋪直敘的枯燥方式來塑造劇本與英雄人物形象,為求塑造的故事與英雄形象能讓大眾喜愛接納,于是會將劇情總是完美化,不用思考也會猜到結局,人物設定的智勇雙全,完全忽略了人物本身的精神世界,使得人物形象空洞乏味,不能引起受眾者的共鳴。幾乎絕大數的國產動畫電影中總是有著正義與邪惡兩個勢力,正義的形象通過角色的設定就能看出是正義,邪惡就永遠是邪惡的形象,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只是會有些曲折的小插曲,主題都是如此的穩妥也無比的平庸。
分析對比近年來國內外優秀的動畫電影,我們不難發現國產動畫電影確實在價值內涵上有所欠缺。例如,在國產電影《神筆馬良》中,馬良充滿著正能量,帶著他的小伙伴以絕對的正義戰勝了邪惡的將軍,但是他帶給觀眾什么?也許是讓我們保護家園,勇于對抗惡勢力,但在現實社會中它展現出的價值觀念幾乎對我們的精神世界沒有任何影響與感觸。在美國動畫《冰雪奇緣》中,擁有著具有毀滅性魔法的公主,原本內心自卑膽怯,遠離社會獨自居住,最終認識了自己的價值,重新找回自信融入社會,雖然故事里也有著與正義對立面的王子,但是隨著劇情的推進我們才發現原來王子是虛偽的,人性是復雜的。再如日本動畫《起風了》描述了一場二戰時期純凈而熾熱的愛情故事,故事中沒有誰對誰錯,只是身處一個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個人追求與大環境的社會價值產生沖突時,該如何抉擇。這些動畫電影把超越精神具象化了,讓我們不斷的反思,欲罷不能的沉浸在這樣的劇情中回味無窮,也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道德觀、世界觀。
“超越性”精神的缺失,是中國動畫有“形”無“神”的主要原因,也是整個動畫市場文化內涵貧乏的某種根源。在對強化“超越性”精神進行思考時,我們先對國產動畫電影進行一個總結,發現一個通病就是在不斷的強調“民族性”的元素,從《寶蓮燈》到現在的《神筆馬良》,很多故事都是以展現中國博大的文學文化,當然這些題材的選材非常可取,中國的文學典故的博大精深也是我們作為動畫選材來說比其他國家具有的優勢,但是這些取材往往對于創作者會造成一種錯誤的創作傾向,就是在創作時忽略了去挖掘作為人的精神情感的的共通之處,而刻意的去表達民族文化表層涵義,這也是為什么《花木蘭》與《功夫熊貓》在美國人手中制作出來依然如此大受歡迎,因為他們抓住了作為人類共有的精神內容。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對于提升動畫電影“超越性”精神的途徑,我們可以拋開所謂的“民族性”元素,不要一味的迎求故事是不是來自于中國,里面的元素是否中國元素,而是去探尋本民族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圍繞著這個精神去構思,讓這種精神能夠通過故事具象的表達出來傳達給觀眾,從而打動觀眾的心。若是我們抓住了人類所共通的人文精神,即便是取材于西方的小說或是日本的歷史典故,我們依然可以加入我們本民族所認知的一套哲學觀念,價值觀念,從而創作出屬于我們自己的具有“超越性”精神的作品。
[1]李朝陽.中國動畫的民族性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10.
[2]趙婧,劉紹勇.動畫中情感的表達[J].藝術天地,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