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楠 (黃淮學院音樂表演系 463000)
音樂表演專業舞蹈教學的“獨特性”與教學方法初探
——以黃淮學院音樂表演系為例
劉楠楠 (黃淮學院音樂表演系 463000)
地處中原地區的高等院校,由于地域差異,學生的音樂素質參差不齊,許多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在學校接受舞蹈教學時顯現出一些獨特性,是由不同群體、不同生活環境和不同思維方式下而形成的思維觀念。黃淮學院音樂表演的舞蹈教學為了適應學生在這些方面的問題,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彈、唱、跳的教學總目標,在實踐課堂中開拓了一些特別的教學方法,來解決舞蹈教學中存在的“獨特性”。
音樂表演專業;舞蹈教學;獨特性
黃淮學院音樂表演系地處中原地區,是一所國家教育部批準的應用型大學試點院校。其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音樂表演(演唱、演奏、舞蹈編導)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勝任企事業單位藝術指導工作,能在專業文藝表演團體、文化館站、中小學、企事業單位從事音樂表演、文藝活動編導、舞蹈編導與教學工作的創新型、應用型音樂專業人才。
培養彈、唱、跳綜合能力強的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就跳這項而言,舞蹈編導和舞蹈教學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而中原地區環境離文化中心較遠,文化發展滯后,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城市,舞蹈水平差距較大,舞蹈教學不能再像往常的口傳身教法,應該根據學生特點,開創獨特的方法。面對應用型試點院校的教學轉型大環境,舞蹈課教學因學生的群體、教學環境、思維方式和理念層面的變化而進行改變。本著與總校同屏共振共同發展,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主導思想,突出彈、唱、跳的技能訓練為主體,探索尋找到新的教學方法,培養出適應社會的應用型舞蹈人才。
1.生源水平不一
學生是高校的立教之本,學生水平的高低,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優劣。黃淮學院音樂表演系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或縣里的普通高中,她們具有共同特點是:上大學前基本上為受過舞蹈訓練,肢體協調性較不好,表現力差,動作模仿力較弱,對舞蹈編排和即興表演一無所知,基本處在舞蹈學習的零基礎階段。
眾所周知,舞蹈是一門殘酷而優美的藝術門類,舞蹈美是需要條件的,這個條件源于舞蹈表演者本身。CCTV電視舞蹈大賽專家評委潘志濤先生,曾經就演員條件“三長一小一個高”來回答觀眾問題,三長指的是脖子長、手長、腿長,一小一個高指的是頭小和腳背高,這也正是專業院校選擇學生的硬性條件,不可否認,這是由舞蹈審美的特點決定的。所以,為保證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習舞蹈的學生應該經過嚴格地篩選。然而,中原地區生源普遍素質不高的現實情況,導致了學生的專業素質較低,形成了舞蹈教學中的“教學內容高于教學對象”的獨特性特征,也為舞蹈教學帶來了新的研究課題。
2.缺少適合的教學內容
地處中原地帶的黃淮學院,是一所年輕的高校,處在轉型期,音樂表演系作為一個院系,與學校保持著同屏共振,舞蹈教學也不例外。我系為了使舞蹈教學更加適應培養應用型學生的目標,我們不停研究其他高校的教學方法,堅持不懈的走自己的應用型培養道路,向教學要變化,向課堂要效果。
據研究發現,傳統的高校舞蹈教材要么是針對舞蹈普及方向,以強身健體為目的而設計,主要是通過芭蕾舞的基礎訓練,使學生從身體的柔韌性、協調性和優美性上得到提高;還有些是針對舞蹈專業方向,以培養舞蹈演員、舞蹈教師和舞蹈編導這樣的技能型人才設置,主要是通過基本功和技術技巧訓練,使身體的軟開度、爆發力和靈敏度上達到較高水平,在此基礎上,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和編導理論,塑造出新一代的舞蹈演員,舞蹈教員和舞蹈編導。
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只能在實踐中摸索前行,教研室在借鑒專業院校教材的基礎上,以肢體協調性和舞蹈的美感為基礎,有選擇性的選擇組合做為教學內容。這樣一來,降低了學習難度,學生信心足了,更愿意在舞蹈課堂展示自己。
面對特殊的學生,應該有相應的教學手段。改良傳統的口傳身教,對提高學生的舞蹈水平起著重要的作用。
1.將情感融入舞蹈組合表演
舞蹈不單單是動作,它是有生命的,是在感情的驅動下進行表演的藝術方式。情感是舞蹈的靈魂,但在往往教師在舞蹈訓練中,注重技能技巧的訓練,忽視了情感,使得90%的音樂不愿意學習舞蹈。
在教學中,我用主題形象明確的動作,配以相適合的音樂,參考各班學生程度、動作難度、節奏速度等元素,進行組合編排。在學生一開始進行動作學習時,不強調動作的規范,要求動作與音樂相符,帶著情感,通過眼神,將動作表達得更情緒化。
在教學內容編排上,我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只要她們喜歡,我都會將素材編入組合,如爵士舞、街舞等節奏強烈的元素,由于組合編排難易適中,又是學生感興趣的,適當降低了學習難度,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藝術表現力。
2.通過項目化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項目化教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劇目排練,在課堂中通過排練,學生的舞蹈表現力得到提高,培養了自信心,增強了自信,為了跳好舞蹈,學生開始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舞蹈練習。
在教學中我常常遇到這種情況,不論如何啟發和演示,學生也盡力按要求去表現,可是感覺還是達不到要求,事倍功半,但換一種方法,讓學生通過思考想象,把舞蹈動作進行二度創作,往往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感情投入了,表情到位,一下就找到了舞蹈感覺。因此,項目化教學的開展,不同舞蹈劇目的排練,給學生提供了表演的機會,表演者對舞蹈的思考,使舞蹈從外在表演轉換為內化表演,達到了質的飛越。
3.隨著音樂即興起舞
即興表演是指無準備狀態下,利用可用的物質作為輔助道具,隨著音樂起舞。正因為即興表演可以解放表演者的思路,激發表演者的創造力,鍛煉應變能力,所以這樣的訓練能很快的提高學生的創作水平。
對于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學得少、沒素材,想得到、跳不到,成為即興表演的最大障礙。往往在說的過程中,我能理解學生想要達到的效果,但是因為學生自身的肢體表現力達不到,藝術效果大打折扣。
通常,我會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盡量選擇自己可以完成的動作來創作,因為簡單也可以有創意,簡單也是一種美。
在這個即興表演環節中,我要求學生把編排的重點放在塑造人物形象中,在注重動作于動作之間的聯系上,強調與創作技巧的協調配合,并訓練學生一聽到音樂就展開想象,畫面、故事、情緒都可以。
手法只是手段,實施的最終效果需要老師的責任心和愛心來慢慢引導。地方高校的應用型舞蹈教育研究是一門新的課題,需要從事教師本著刻苦專研的精神,在教學實踐中開展積極探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實踐土壤的孕育下。將綻放出更加美麗的花朵。
[1]蒙妍.“體驗—探究”教學模式在高師舞蹈開放式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梧州學院學報,2010(2).
[2]姬英濤.高師音樂教育舞蹈專業課程改革[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