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于70年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人類歷史上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這場戰爭的戰火燃及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共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0億人口被卷入其中。這場戰爭是以德、意、日為首的法西斯勢力給人類帶來的一場劫難,是世界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反動、文明與野蠻力量之間的一場大決斗。環顧這場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世界大戰,中國共產黨不僅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而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特殊的歷史貢獻。
一、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大力推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
20世紀30年代,亞歐兩大戰爭策源地先后形成,日本、德國法西斯勢力猖獗,先后在亞歐點燃世界大戰戰火。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具有為維護和平正義、拯救人類文明而戰的世界性意義。中國共產黨推動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僅為打敗日本法西斯奠定了基礎,也為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各派政治力量中最早開展反法西斯斗爭,領導推動局部抗戰,率先揭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面對日本對中國東北的野蠻侵略,中國共產黨立即發出抗日的號召。1932年4月1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對日宣戰,比國民黨政府對日宣戰早9年。
中國共產黨對關內其他地區的局部抗戰給予大力聲援和支持。發動民眾支援國民黨第十九路軍淞滬抗戰;與國民黨將領馮玉祥合作組織抗日同盟軍,掀起察哈爾抗日斗爭;組織中共代表團并發動各界慰問聲援綏遠抗日將士。
在整個局部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了東北的抗日斗爭,大力支持和聲援各地局部抗戰,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潮的掀起,以中華民族抗日先鋒隊的姿態展現在國人和世人面前。
(二)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博大的胸懷、寬廣的眼界觀察中國和世界,毅然舉起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旗幟。中國共產黨為挽救民族危亡,在積極倡導建立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同時,提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維護國際和平的主張。中國全國性抗戰爆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后,中國共產黨更加積極推動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1938年2月,為聲援在英國召開的世界援華制日大會,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反侵略大會。毛澤東發表演講指出:現在有三個反侵略的統一戰線,即中國的統一戰線,世界的統一戰線,日本人民的統一戰線;反侵略是今天世界政治的總方向。
(三)中國共產黨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進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為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作出重要貢獻。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不僅對中國抗戰發揮重要作用,也對推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入新的階段,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建立的進程也大大加快。中國共產黨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局指出:中國人民、中國僑胞及南洋各民族的中心任務,是建立太平洋各民族的廣泛的反法西斯日、德、意的民族統一戰線。為此,中共中央成立了由朱德任書記的海外工作委員會,研究如何組織國際反日統一戰線的戰略和策略,以及在軍事上爭取與英美同盟軍合作,抵抗日本侵略者。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蘇四國領銜的26個國家在華盛頓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至此,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和延伸,中國共產黨不但是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倡導者,而且是重要推動者。以局部推動全局,從中國著眼世界,以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和升華。
二、實行全面抗戰路線,積極投身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全國性抗戰爆發后,面對武裝到牙齒、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中國人民能否取得這場亙古未有的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也深刻影響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戰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和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各自獨立而又相互依存,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奇觀。中國共產黨一面艱難地堅持抗戰,一面大力配合、策應和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一)中國共產黨制定實行的廣泛發動群眾的全面抗戰路線,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根本保證,也豐富了世界軍事理論與實踐。在日本大舉侵華、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毅然擔負起挽救民族危亡的歷史重任。早在1935年12月,毛澤東就科學預見: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必須準備作持久戰。1938年5月,毛澤東集中全黨智慧,創造性地撰寫了指導抗戰的軍事理論文章《論持久戰》,將游擊戰提升到戰略高度,科學預測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闡明中國能夠也必須經過持久抗戰迎來最后的勝利。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戰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亞洲主戰場的有力支撐。全國性抗戰爆發后,根據國共兩黨的軍事戰略部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著重向敵后發展,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逐步開辟與正面戰場相對應,在戰略上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策應、獨立的廣大敵后戰場,形成與正面戰場夾擊日軍的戰略格局,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
在整個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戰績輝煌,共對敵作戰12.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同時,黨的自身力量也獲得空前壯大與發展,黨員發展到120多萬人,人民軍隊發展到132萬人,民兵發展到260萬人,19塊抗日根據地面積達100多萬平方公里,擁有人口1.25億。敵后抗日武裝共傷亡61萬多人。總之,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開辟的敵后戰場,堅持長期艱苦抗戰,不斷發展壯大,成為獨當一面的抗日戰場,同時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亞洲主戰場的中堅力量。
(三)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敵后抗戰和世界各國反法西斯戰爭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共同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縱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國抗戰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對日本侵略者的徹底覆滅起到決定性作用。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戰也得到世界愛好和平正義的國家、組織和人民的關注、同情和支持。白求恩、柯棣華、漢斯·希伯等外國醫護人員和記者深入中國敵后戰場,到最艱苦危險的環境中和中國軍民并肩戰斗,甚至獻出寶貴的生命。美國進步作家史沫特萊等外國記者,到八路軍和新四軍作戰地區采訪,寫出了大量介紹中國抗戰的通訊報道。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和世界各國的反法西斯戰場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世界各國反法西斯力量對中國敵后戰場的支持,增強了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勇氣,而中國敵后戰場對各國的支援也極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
三、逐步走向世界舞臺,為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抗日戰爭的歷程,也是中國共產黨從延安走向世界舞臺的過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積極參與國際活動,積極致力于大國地位的確立和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對戰后世界局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中國共產黨主動作為,努力打開外交局面,積極開展獨立自主的抗日外交。全國性抗戰伊始,洛川會議制定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就提出:實行抗日的外交政策,“在不喪失領土的主權的范圍內,和一切反對日本侵略主義的國家訂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軍事互助協定”。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發出黨內指示:“在外交上,同英美及其他國家一切反對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的人們聯合起來,反對共同的敵人。”另外,在大后方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人和工作人員還經常同外國駐華使節、援華機構人員和新聞記者會晤,廣交外國友人,積極開展抗日外交活動。
(二)中國共產黨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在國際舞臺上擴大自身以及作為中國一部分的解放區的政治影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前夕,中國參與發起創立聯合國并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1945年4月至6月,中共領導人董必武作為中國代表團的正式代表之一,出席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聯合國制憲會議。中國共產黨派代表參加聯合國制憲會議,是抗戰時期第一次參加國際政治舞臺的重大活動,第一次在國際舞臺上正式亮相,第一次把自己的方針政策和解放區取得的成就直接地傳播給世界,在廣大國際友好人士和華僑中間產生了積極廣泛的影響。
(三)中國共產黨積極致力于中國大國地位的確立和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大力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和戰后世界進步潮流。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以后,中國共產黨對于帶有普遍性的戰后國際問題和與中國相關的重大國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鮮明主張和要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前夕,中國共產黨參與聯合國的成立,一起推動制定聯合國憲章和其他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隨著聯合國憲章的正式出臺,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戰后國際新秩序也開始建立,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而以聯合國的成立為起點,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新機制開始形成,對戰后世界局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歷史雄辯地證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中華民族由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大復興確立了歷史轉折點,也成為人類和平正義事業的歷史轉折點;中國共產黨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有力推動者,也是人類和平正義事業的堅定捍衛者。
歷史昭示未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年來,中國和世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無論形勢如何變化,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保衛世界和平、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今天,面對新的時代潮流和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將繼續領導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并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為世界和平、發展、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據《人民日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