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東方主戰場。在這場長達14年的抗戰中,中國軍民以堅韌的意志和巨大的犧牲,把日本陸軍主力和部分海空軍力量牢牢地牽制在東方戰場之上,粉碎了日本法西斯占領中國進而稱霸全球的圖謀,破滅了德意日軸心國集團瓜分世界的迷夢,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一、中國抗日戰爭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在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世界反法西斯戰場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實現其獨占中國,建立大東亞帝國的“大陸政策”的第一步,是日本實現與德意軸心國集團瓜分世界的“海洋政策”的第一步,而決不是中日兩國間發生的地區性軍事沖突。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中國抗日戰爭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九一八”事變后,國際局勢發生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采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翌年意大利也加入這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的軸心國聯盟,標志世界法西斯國家侵略聯盟正式建立。1937年,野心膨脹的日本法西斯,蓄意挑起“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七七”事變的爆發,使世界關注的焦點轉向東方,中國抗日戰爭作為東方主戰場,其勝敗直接影響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進程。因此,“七七”事變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由局部向全面發展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重要標志。
二、中國持久抗戰遏制了日本“北進”、“南進”計劃,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瓜分全球、稱霸世界的侵略圖謀
中國戰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處于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不僅是要滅亡中國,更是要以整個中國為后方基地,進而與德意法西斯瓜分世界。
日本的“北進”、“南進”計劃,既是日本法西斯的既定戰略企圖,也是軸心國聯盟制定的戰略協同計劃。一方面,中國抗日戰爭牢牢牽制和阻礙了日軍的“北進”步伐。1941年12月初,日本陸軍51個師中有35個師用于侵華戰爭,占日本陸軍總兵力的69%。正是由于日本陸軍的大量主力被中國抗日戰爭消耗和牽制著,才迫使其再次放棄“北進”與德國合擊蘇聯的計劃。
另一方面,日本所謂的“南進”策略和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計劃,同樣也因其深陷中國戰場而一再推遲。1940年春夏,德國法西斯進攻西歐,法國敗降、英軍被趕出歐洲大陸后,希特勒竭力唆使日本南進,希望其從東方打垮英、法等勢力,在戰略上相互策應。但由于此時中日戰爭處于膠著態勢,日本在中國戰場用兵已捉襟見肘,不可能分兵南進,無法實現德國的要求。直至1943年11月,美軍在太平洋戰場開始戰略反攻時,日本仍有64%的陸軍合計43個師另24個獨立混成旅,以及45%的航空兵合計75個飛行中隊,被牢牢牽制在中國戰場。
中國抗日戰爭徹底擊碎了日本法西斯獨霸中國、與德意法西斯瓜分世界的迷夢,中國戰場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三、中國戰場是亞太地區盟軍的重要戰略支點和后方基地,為最終戰勝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大貢獻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一場國際性的戰爭,建立廣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戰勝德日意法西斯的重要保證。中國不但在世界東方率先建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還主動加強與美、英、蘇等同盟國的戰略協調,促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并與同盟國并肩戰斗,為最后取得戰爭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既是對日作戰的空軍基地,又是最后進攻日本本土的戰略基地。因此,中國不僅為美軍提供機場,同時允許美軍在八路軍晉綏、太行等地以及新四軍第5師區域內設立電臺,向美軍提供日軍情報及氣象資料。此外,中國還為蘇聯、美國、英國等盟國提供了大量的戰略物資,包括數量巨大的礦產品和畜牧農產品等,有力地支援了盟國的反法西斯戰爭。
在規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戰爭長達14年,是蘇聯、美國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3.5倍,是英國反法西斯戰爭時間的2.5倍。特別是從“九一八”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獨立堅持抗擊日本侵略軍,是東方唯一的反法西斯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仍然是東方主戰場,始終抗擊和牽制著100萬左右的日本陸軍主力和五分之二的日本海空軍力量。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重大貢獻,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贏得了崇高的民族聲譽。
(據《人民日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