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
網絡的飛速發展,給檢察機關帶來了新一輪挑戰。加強網絡宣傳工作是檢察機關強化法律監督、維護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檢察機關和新聞發言人應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全面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一、面對挑戰積極應對
一是“跨界危機多”,應當增強跨部門的協調;二是危機轉換頻率快,形式多樣,重視第一落點;三是突發事件重復性強,引發關注同行業連鎖危機;四是網絡成為突發事件的源頭,深度跟蹤成為常態;五是輿論引導工作出現負面新聞,使網民的關注焦點向寬泛的幅面和縱向的深度發展;六是媒體在危機中角色作用十分復雜,應當正面理解媒體;七是檢察機關負面新聞的出現,相關人員極有可能被網民進行人肉搜索;八是事件的曝光與新聞跟蹤報道同步運行;九是新聞報道是通過事實揭露真相的,而網絡信息及視頻截圖的真偽需要理性判斷,切記不要盲目跟帖;十是檢察機關負面輿情的網上發酵,將有意無意地引發對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公信力降低和執法辦案的公信度的質疑。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檢察機關的新聞發言人應采取措施,積極應對。
一是精心策劃。主動發布信息,準確解讀事件,積極回應關切,引導輿論變化;二是充分組織信息。媒體關注的焦點,文字材料的準備,相關口徑的統一,視聽資料的展播,當事人及實物的再現;三是對策的實施。研究重點,找到與媒體打交道的切入點;哪些信息可以發布,哪些信息不能發布,確定發布邊界;判斷媒體感興趣的話題,如核心信息、重要事實、典型事實、整體內容不矛盾。三是回答記者提問的八個要點。第一,充分準備,統一口徑。第二,棘手問題,應對得當,如請示相關領導、進一步專題研究、巧妙回答發問、前后不出紕漏。第三,借力發力,傳播核心信息。第四,提防陷阱,智慧規避,杜絕錯誤。第五,面對突然襲擊,應對得法,有理有據,如電話采訪、突然造訪、攔截采訪、預約外的問題(新聞要求有問必答)。第六,對網絡上和坊間謠言或不利信息積極應對。正面回應,輿論引導,切記不得含糊其辭。第七,回答問題的技巧:講公眾能聽懂的話、概括問題具體回答、具體問題概括回答,如食品安全問題、藥品安全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主要涉及的是民生,按官方統計數據概括回答為合格率為95%,污染問題正在督促整改。第八,橋接與阻斷,就是不按記者提問的思路走,說閑話而不說錯話。第九,檢察機關的新聞發言人對各類媒體的態度是示弱不示強。第十,檢察機關的新聞發言人在新聞發布的現場或回答問題,慎用幽默;如果適用要有對媒體不會發生歧義的效果,如72小時后對遇難的人搶救復活而使用“這是人間的奇跡”等類似語言是十分不恰當的。
二、把握機遇樹立形象
一是全面傳播檢察機關正面信息。根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精神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務公開的要求,檢察信息通常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檢察案件信息。網上公開生效的法律文書,依申請公開案件程序性信息。主動公開具有指導性、警示性、教育性的典型案例,職務犯罪案件查封、扣押、凍結涉案財物處理結果,以及對久押不決、超期羈押問題和違法或不當減刑、假釋、暫于監外執行的監督糾正情況。第二,檢察政務信息。主動公開檢察機關的任務、職權職責、組織設置、工作流程等與檢察職能相關的內容,檢察工作報告、專項工作報告,檢察工作重大工作部署、重大創新舉措、重大專項活動等內容,檢察改革進展情況,與檢察機關司法辦案有關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及其他規范性文件,違反規定程序過問案件情況和檢察機關接受監督的情況,檢察機關統計數據及綜合分析、年度部門預算、決算。第三,檢察隊伍信息。主動公開檢察機關領導班子成員任免情況,檢察機關委員會委員、檢察員等法律職務任免情況,領導班子成員分工情況,機構和人員編制情況,檢察機關人員統一招錄和重要表彰獎勵情況,檢察機關有關隊伍管理的紀律規定,檢察機關人員違法違紀的處理情況和結果。二是樹立法律監督公正正義的檢察機關形象。第一,通過依法查辦職務犯罪案件,凈化法治環境,提升檢察機關在社會公眾中的知曉率、滿意率、公信度;第二,由于行政機關不作為、濫作為,導致國家利益、公共利益、不特定多數公民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涉案當事人或第三人因證據索取困難而無法起訴主張權利的,或者因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環境安全導致的不特定多數公民人身、財產損害的,而涉案人員不愿意起訴等原因,檢察機關可以依法采取支持起訴、督促起訴的方式,直至以公益訴訟人的身份“代位起訴”。
(作者系兵團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