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平
在公司,我持續灌輸著一種觀念:沒有人不希望公司好,每個人都是善意的。所以,我不懲罰員工因過失犯下的錯誤。
曾經有位員工,工作時,在工具箱上放置了一個重物,工具箱被壓出凹陷,他使勁撬動企圖修復,最后導致價值三千余元的工具箱徹底報廢。
事情發生后,部門主管認為,工具箱凹陷本應請供應商來修復,小伙子自己撬壞了,應該賠償。
小伙子滿肚子委屈,說自己本是一片好意,以為撬一撬就能復原呢。
針對這種情況,人事部通過大家對事件的還原,并沒有找到其故意損壞的證據,由此判定員工不需要賠償。
當然,僅憑善的愿望是不夠的。公司勞動合同中寫明:公司只要找不到您故意傷害的證據,您都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但您必須寫明過失的原因,在一個星期內制定出未來如何避免和防范發生類似事件的相應規范。
制度從來都是因為存在問題才需要制定,那由誰制定制度最合適呢?當然是犯了錯誤的那個人,所以,制度本來就是應該自下而上的。
(摘自《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