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峰
周末的早晨,應朋友李先生之邀,去他家拜訪。
到了李先生家,李先生的妻子恰好要外出買菜,結果沒有找到零錢。李先生的妻子就喊她兒子:“小棟,你不是存了一些零花錢嘛,借媽媽用用?!?/p>
小棟就抱出儲錢盒,打開,拿出一把零錢,數好,交給媽媽。媽媽收下零錢,并沒有立即去買菜,而是拿出一張紙,寫了一張“借條”,簽上自己的名字念給兒子聽:今借小棟現金陸拾捌元整,借用期限一天。借款人:媽媽。
小棟收了“借條”,鄭重地放進自己的儲錢盒里。
從兒子那兒拿些零錢用用,還得寫“借條”,這娘兒倆的這一出讓我很是吃驚。
李先生見我吃驚的樣子,微笑著解釋:“我們跟孩子借零錢,都是要打借條的?!?/p>
“有點多余吧?”我說。
“不但不多余,而且很有必要,因為這種方式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崩钕壬^續解釋。
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我聽著都新鮮,一臉茫然。李先生就跟我說起他們培養孩子契約精神的起因。李先生說,有一次讀書,偶然讀到一則小故事,很有感觸,于是下決心開始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故事是這樣的——
美國第18屆總統的墓旁有一座小孩子的墓。一個小孩憑什么埋在總統陵墓旁邊?源于一份契約。
小男孩先前不幸墜崖身亡,父親在自家地里修建墳墓要永遠守護孩子。后來家境不佳,父親需要轉賣自家土地。在轉賣土地的時候,他與買家簽訂了一份契約:孩子墓地要永遠保留。買家同意了。后來這塊土地幾經流轉,原先的契約一直“有效”,孩子的墓一直完好無損地屹立在原處,最后這片地被征做總統墓地,契約仍舊有效,孩子的墓地依然存在。一紙約定,永遠生效,契約精神打消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地位,以此為基礎派生出的誠信、善良、熱情、和諧的人際關系讓人感動,給人溫暖……
李先生讀過上面的“契約故事”,深受啟發,萌生了培養孩子“契約精神”的家教動力。
聽了李先生的家教“起源”,我也深有感觸。是呀,大人與孩子相處,最為缺少的或許就是“契約精神”的傳承。
具有“契約精神”的孩子會有什么表現呢?
我正與李先生聊天,他兒子跑到跟前,說:“爸爸,我想玩會兒游戲。”
李先生爽快地答應:“好呀,玩會兒吧!”
孩子玩電腦游戲去了。我小聲跟李先生說:“你竟然敢答應孩子玩電腦游戲,要是上了癮可了不得?!?/p>
李先生哈哈一笑,說:“沒事,我和兒子有約定的,玩電腦的時間不能超過半小時?!?/p>
“半小時,一晃眼就過去了,他玩得不過癮,到時候你讓他關機他都不會理你?!蔽姨嵝牙钕壬?。
其實,我的提醒源于我對自家兒子的“管理經驗”——我兒子也玩電腦游戲,根本沒有時間觀念,玩得很久了,你喊個十遍八遍讓他關機也沒用,次次都得動用武力,強制關機才能把兒子從電腦桌上拽下來。為了制止兒子超時玩電腦游戲,我不知與兒子沖突過多少次!
李先生卻輕松地說:“不會的,我家兒子玩電腦游戲的時間都是‘依約而行’,到時關機,從不用強制。”
孩子會這么自覺守約?我心里充滿懷疑,且看事態如何發展。
半小時一晃就過了。果然,小棟雖然玩游戲玩得正投入,但人家并不迷戀,而是立馬關機不玩了。
我的感覺簡直可以用“震驚”兩個字來形容。李先生不無自豪地跟我說:“怎么樣,這就是契約精神的作用。你也得注意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誠信自然有,美德自然來?!?/p>
是呀,我與兒子的交流過程,嚴重缺乏“契約精神”,因此兒子的表現“不誠”也“不信”。
其實仔細想想,兒子缺乏“契約精神”完全是我的錯——
春暖花開了,兒子對我有個請求:周末,和他一起去山間看桃花。
我答應了兒子的請求。既然答應了,就應該算是達成了“一起出去玩耍”的口頭契約了吧。
可是,我根本沒有把這個口頭契約當回事。這不,周末一大早,李先生邀我到家里坐坐,我就奔李先生家來了,把跟兒子“一起出去玩”的口頭契約給撕毀了!
李先生重視對孩子進行“契約精神”的培養,而我卻對兒子時常“失約”。兩相對比,我感覺愧疚,于是我向李先生解釋:“恐怕我要回家陪兒子了,因為你在邀請我之前,我是答應兒子跟他一起去山間看桃花的……”
李先生一聽,支持我立即回家履行約定,陪兒子一起去山間看桃花。李先生的意思是:大人的“契約精神”是孩子“契約精神”的不竭源泉……
我說聲“對不起”,告辭李先生,飛奔回家。
那天,牽著兒子的手,行走在山間的桃花林,我下定決心:自此之后,我要做個“守約”的老爸,用我的“契約精神”啟迪兒子的契約意識,讓他成為擁有“契約精神”的人……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