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章



在廣東地市級博物館所藏書畫中,佛山市博物館無論從質量還是數量上,均可稱上乘。而在廣東僅有的藏有宋畫的公庫中,佛山市博物館名列其中(另兩家分別為廣東省博物館和廣州藝術博物院)。筆者在廣東工作的廿余年間,多次赴該館賞畫學習。今欣聞其有梓行畫集之舉,且索文于余,遂找出多次讀畫記錄,重溫風雅,匆匆草成此文,以紀其所藏畫跡之一斑。
宋代繪畫,因其年代久遠,多不易得;而公庫所藏,大多集中于兩岸故宮中,一般省級博物館中,偶有所藏,已屬鳳毛麟角,基于此,作為僻居嶺海之中小型博物館能有宋畫收藏,也就尤顯特別了。因此,佛山博物館所藏宋代馬麟繪畫的意義也就非同尋常。此畫雖為小品之屬,但其風格與他作均為一路,且經書畫鑒定家啟功、謝稚柳、徐邦達、蘇庚春、劉九庵等鑒定,又經清代廣東鑒藏家潘正煒等遞藏,流傳有序,因而極為難得。宋代以降,明代繪畫也是佛山市博物館藏品中的一個重項。在花鳥畫史上并稱“青藤白陽”的陳道復,傳世作品以花鳥居多,山水較為少見,該館所藏其山水小品為我們認識其多方面的藝術成就提供了依據;文徵明侄子文伯仁(1502年-1575年)的《秋山釣艇圖》扇面、反映了承繼吳派余緒的后吳派時期文氏傳人的藝術風貌。
此外,晚明張宏的《三兔圖》扇面、徐弘澤(1551年-1627年)的山水扇面、凌必正的花卉小品、劉克平的花卉扇面和凌文斗的山水等或得吳派遺韻,或承繼院體畫風,雖非大家之作,但其雅致而意境深遠的畫風體現出這一時期的整體風格。
清代早期的繪畫中,“清初四僧”之一朱耷的《枯樹寒鴉圖》;浙江人馮景夏(1663年-1741年)的云山松竹圖用色淡雅,意境深遠,受董其昌影響較深,頗具文人墨趣;龔晴皋是一個在畫史上被低估了的山水畫家,所寫水墨山水,均大氣磅礴,揮灑自如,很有解衣般礴之慨,館藏之水墨山水代表其基本畫風,是繼徐渭、八大之后在水墨畫方面獨擅勝場的重要畫家。
清代中后期,揚州畫派邊壽民的蘆雁圖彰顯出作者隨意而灑脫之個性,陸俊的幽閣觀泉圖則屬常見的寄情之作、平生只畫蘭花的蘭癡趙九鼎所畫蘭花水墨寫意,師承趙孟煩、鄭板橋諸家,玉柄裊風,婀娜多姿,很有飄逸出塵之態;程士械的山水畫筆老練,筆力勁健,荒寒中不乏清趣;桐廬喻沖(翀)雖然生平事跡史載闕如,但所繪佛道人物,白描功底極深,人物衣紋非尋常寫手所及;汪圻(1776年-1840年)專以仕女畫見長,所繪仕女工整秀逸,布局嚴謹,在嘉道畫壇,別開人物畫之生面;長洲顧鶴為圭崖先生所寫造像,人物面部已有曾鯨和西洋畫元素,襯景為當時流行的松竹壽石等,折射出當時具有文人雅趣的寫真肖像畫風尚;張沅的三多圖和張之萬的萬壑泉聲則古韻盎然,是其時代風格的側影;而費丹旭(1801年-1850年)的《仕女圖》則代表了這一時期人物畫的最高水準。
海上畫派是晚清時期活躍于華東地區的重要繪畫流派,與活躍于華北地區的京津畫派、活躍于華南地區的嶺南畫派三足鼎立。在其代表畫家中,任伯年的花鳥與人物代表了前海派的重要成就,其《竹樹雄雞圖》將海派繪畫中雅俗交融、色彩艷麗等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另一海派畫家朱偁與居廉遙相呼應,他和居廉的花鳥畫正好代表了晚清時期兩個畫壇重鎮的不同風貌;錢慧安的人物畫則與任伯年相異,其色調略顯淺灰,人物變型,對后來的人物畫影響較大。
吳昌碩是繼任伯年之后的另一海派大家,其《紅梅圖》老辣蒼勁,極具金石味。吳昌碩是一個詩書畫印兼擅的全才,常以書法入畫,所畫雅俗共賞,此圖便是這種風格的代表。
進入民國時期,吳石仙、林紓和金城分別來自海上、福建和京城。他們的山水畫既有傳統一路如林紓和金城,也有在傳統中有所革新一路,如吳石仙。3人的作品正可看出大變革時代山水畫壇的不同風貌。
在廣東各地博物館中,收藏具有地域特色的書畫成為一大特色,佛山市博物館也不例外。與很多地市級博物館不同的是,該館所藏廣東畫家的作品無論從時代的跨度,還是作品的質和量方面,均可稱翹楚。
所藏最早的廣東畫家作品,可追溯到明代孔伯明的王維詩意小品。孔伯明是一個在廣東畫史上值得研究的早期名家,其傳世作品極少,其身份及作品的特色一直未在學術界達成共識。此山水人物扇面雖然也和孔氏的其他作品一樣撲朔迷離,但無疑為我們深入研究孔氏及其藝術提供了難得的參照體系。
明末清初是廣東繪畫發展的一個高峰。這一時期,名家云集,個性突出,其傳世的作品也開始較明代為多。館藏張穆的山水小鹿,鄺日晉、高儼和深度的山水斗方等,均深得吳門畫派的遺韻,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山水畫的藝術取向,而伍瑞隆與楊昌文合作的牡丹蘭石、吳韋的竹石小品等,則表現出一種野逸、蕭散之氣,代表了非正統畫派的風格。
清代早期,長期活躍于佛山地區的山水畫家汪后來(1674年-1752年)的畫風,受“新安畫派”影響尤深,打破明代以來山水畫被吳門畫風一統天下的局面,反映出清代以后嶺南畫壇轉益多師的藝術現象,該館所藏其山水畫冷峻飄逸,頗得弘仁、查士標之神韻。
清代嶺南籍畫家作品是佛山市博物館收藏的重點,顯示其鮮明的地域特色。就這批嶺南畫家而言,從籍貫上看,大多以佛山為中心、兼及周邊地區,集中于順德、南海、東莞、新會、廣州等地;就作品題材而言,山水最多,人物和花鳥其次;就時代而言,多為清代中期至晚清,尤以晚清以來作品居多;以作品所在廣東畫史上的地位而言,不乏嶺南畫壇的大家,如黎簡、謝蘭生、蔣蓮等,都是在廣東美術史上可圈可點的重要畫家,有的還是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名家(如蘇仁山、蘇六朋、居廉等)。現將此批作品以時間為序略述如次:
區瑞的人物畫有著揚州畫派黃嗔的影子、郭適以畫水墨牡丹聞名,其牡丹蝶石圖中牡丹為設色,在其傳世作品中極為罕見,反映出不同的藝術風貌。
黎簡與謝蘭生并稱“黎謝”,是清代廣東山水畫的兩座重鎮。黎簡的兩幅山水畫,既有受到倪云林影響而淡逸靈動的風格,也有受石濤浸淫而秀潤蒼勁之風;謝蘭生的李白詩意圖筆法高古,于董其昌南派山水用力甚深;其弟謝觀生風格與乃兄接近,用筆更為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