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沛東
(中共鶴慶縣委黨校,云南 鶴慶671500)
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2015年,農業農村工作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1]。新常態下的中國農村經濟出現新機遇,也面臨著新挑戰。結合鶴慶縣實際,要適應新常態,亟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過去粗放式經營轉向集約、高效、環保的生產方式。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本文就如何發展鶴慶縣現代農業作初淺思考。
鶴慶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西橫斷山脈南端、云嶺山脈以東,大理白族自治州北端,地跨東經100°01′~100°29′、北緯25°57′~26°42′。東有金沙江與永勝縣分津,南與賓川縣接界,西與劍川、洱源兩縣接壤,北與麗江市毗連。國土面積2395km2,其中山區、半山區和峽谷區面積占89.7%。縣城云鶴鎮居鶴慶壩中偏西,距省會昆明市476km,距州府大理市136km,距麗江市39km、麗江機場12km(麗江機場就在鶴慶縣境內)。本縣是農業大縣,但不是農業強縣,回顧本縣農業發展進程,深深感受到,多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本縣農業產業化有了較快發展。
(1)農業生產條件逐年改善。多年來,縣委、縣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業生產設施建設投入,從中低產田地改造、農業綜合開發、土地開發整理、農田水利、通村油路、機耕道路、農村能源等方面著手,每年投入幾億元的財政資金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本縣農業生產條件,提升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為全縣農業生產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糧食產量連續增長。縣委、縣政府始終把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確保糧食安全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實施高產創建、糧食間套種、測土配方施肥等科技增糧措施,提高糧食單產,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增長。2013年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17269畝,平均單產354kg,總產147765t,人均占有糧食530kg,實現了糧食總產十連增,基本保證了糧食自給、略有外銷。
(3)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初見成效。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本縣地處低緯度、高海拔地區、立體氣候特點突出的優勢,著力引導農民群眾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目前已建成優質煙葉基地4萬畝、豐產桑園3萬畝、無公害蔬菜3.7萬畝、干果80萬畝、水果5萬畝、花卉2600畝、魚類養殖7774畝、藥材8200畝、甘蔗4000多畝,生豬年出欄達52萬頭。2013年實現了高原特色農業總產值18億元,其中畜牧業產值已達9.3億元,煙葉、蠶桑、蔬菜產業銷售收入均突破億元,煙葉、蠶桑、花卉、藥材產業還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農民收入有較快增長。
鶴慶縣是農業大縣,但不是農業強縣,農業發展的各項指標排位還處于全省、全州后列,農業產業化的推進仍處在起步階段,與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1)該縣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但其中的主要農作物水稻種植面積日益減少,2013年僅為11.87萬畝,單產493kg,總產58558t,人均占有稻谷210kg,折合大米147kg,只能基本滿足全縣人民的吃糧供給,稍有大一點的自然災害,就會出現大米自給困難的問題,需要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
(2)農業產業基地小,種養殖品種多,但小、雜、亂,形不成規模,生產中專業化、集約化、規模化程度低,農副產品生產產業鏈較短,特色產業不特,缺乏市場競爭力。
(3)農業龍頭企業少且不強,目前,全縣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僅只1家、州級龍頭企業僅只2家,且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支撐作用不明顯,導致難以實現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化。
(4)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還普遍存在,特別是水、路制約突出,導致農業生產成本高,防御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
(5)農民群眾施用化肥、農藥、飼料隨意性太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很難保證,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做強農業,必須盡快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1]。”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召開和2015年中央1號文件的出臺,各級黨委政府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作出了新的部署,這對本縣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筆者認為應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強化支農措施,構筑發展現代農業的支撐體系。積極爭取上級投入,整合資金,改善生產條件。完善的農田基礎設施是發展農業的基礎,針對本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實際,緊緊抓住中央基建投資繼續向“三農”傾斜的機遇,根據產業布局,切實做好農田排灌、機耕道路、中低產田地改造、基本口糧田建設等項目設計,積極爭取中央、省、州農業部門的資金支持,認真組織實施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同時要加強資金的審計管理和項目建設質量監督管理,堵住漏洞,防止截留,確保經費按時到位。經費的到位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
(2)依靠科學技術支撐,穩定糧食生產。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問題關乎國運民生。2015年的中央1號文件指出,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將口糧生產能力落實到田間地頭、保障措施落實到具體項目。在全國糧食生產“十一連增”的大好形勢下,中央再度鳴響糧食安全的警鐘,這也給了我們一個警示。鶴慶縣也和全國一樣,糧食多年連續增產,但糧食播種面積相對固定甚至逐年減少,糧食生產方式粗放,自然災害頻發,農資價格居高不下,生產成本增加,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保障糧食持續增產壓力增大。因此,決不能放松糧食生產,一方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快中低產田地改造,依靠科技,提高單產,確保全縣糧食總產穩定在14.5萬t以上;另一方面面對新形勢發展的需要,要不斷注入新的技術力量,充實技術推廣隊伍,才能滿足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需要。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和隊伍是科學技術轉化為農業現實生產力的主要載體,也是提高農民素質的依靠。一是要建立和健全農業技術推廣網絡;二是要鞏固和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基礎設施建設,添置必要的儀器設備;三是要妥善解決農技人員的工資補助等后顧之憂,穩定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四是要落實各項政策法規,健全激勵機制,調動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五是要盡快轉變觀念,把農村信息化建設納入農業科技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及時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市場信息服務。
(3)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找準切入點是發展現代農業成敗的關鍵,哪個產業適合發展,哪個不適合發展,要結合實際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和生產習慣,選準產業、找準模式,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把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做大做強,不能盲目套別人的模式。發展現代農業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隨意發展,今年發展這個,明年又發展另一個。它是一項復雜性、長期性的任務。前幾年,鶴慶縣扶持發展過好幾個產業,最終都沒有成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今年發展這個,明年又發展另一個,到頭來一個也上不了規模、一個也發展不起來,而且還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建立一個長效的發展機制,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本縣垂直氣候特點突出、空氣質量優良、土壤肥沃無污染、水利條件良好,具有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基礎。對此,應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的扶持,培育一批連接農民的營銷、加工企業和經紀人,帶動特色產業發展。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管理服務體系,引導農民加快土地流轉,打造一批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種養殖大戶、精品農業莊園,促進特色農業規模化生產。積極幫助農業龍頭企業、種養殖業大戶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和知名、著名、馳名商標,加強對農產品的宣傳、包裝、策劃,打造鶴慶特色農產品品牌,發揮品牌效應,促進特色農業發展提質增效。在產業布局上,熱區重點引導發展蔬菜、水果,并逐步發展水電站庫區漁業,山半區重點引導發展烤煙、干果、牛羊,壩區重點引導發展蠶桑、生豬、玫瑰、蔬菜、奶牛、淡水漁業,高寒山區重點引導發展藥材、馬鈴薯產業。力爭盡快培育5個以上帶動作用強的農業龍頭企業、3個以上精品農業莊園,打造生豬、煙葉、蠶桑、蔬菜、水果、玫瑰、藥材等超億元農業特色產業。
(4)嚴格控制農藥化肥施用,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2014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大力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2]。對此,積極發展農村各類教育,加強農民文化知識、使用技術和經營管理培訓,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為發展現代農業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具體地講,要積極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綠肥種植、農家積肥,推廣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切實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加強農藥殘留監測和整治,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突出抓好“農業標準化生產、市場準入和產地準出、三品一標認證、農業投入品監管”四項工作,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為方向,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5)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針對當前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農村勞動力緊缺的實際,繼續開展高產創建,加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和農民技術培訓力度。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育種創新體系,強化種子全程可追溯管理,推廣一批高產、優質、抗逆、適應機械化生產的農作物新品種。加快推進大田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主攻機耕、機耙、機插、機防、機收等薄弱環節,實現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的集成配套,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6)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生產經營。繼續實施好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糧食作物保險保費補貼等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發展種養殖業積極性。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的基礎上,加強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建設,放活土地經營權。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吸引縣內外社會資本投資發展現代農業。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大力發展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競爭充分的社會化服務,推行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模式,推行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引導規范運行,支持專業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堅決查處和糾正涉農領域侵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和加重農民負擔行為,切實保障農民權益不受侵害。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EB/OL].2015-02-01.http://www.southmoney.com/gupiao/glg/201411/223426.html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EB/OL].2014-01-19.http://www.farmer.com.cn/xwpd/btxw/201401/t20140119_933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