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帆
白領小王因不慎滑倒致腰部不適去醫院就診,醫生檢查后沒有發現明顯疾病,但他通過網絡了解后堅持要求做腰椎CT檢查,結果報告提示腰椎間盤膨出,小王認為醫生誤診,要求醫生給予合理解釋。本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腰椎間盤突出”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理解存在誤區,應正確區分腰椎間盤突出與腰椎間盤突出癥。其實,腰椎間盤突出是一個影像學上的描述,而腰椎間盤突出癥則需要結合患者的癥狀、體征及影像學檢查結果才能做出診斷。下面將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常識作一些簡要介紹。
腰椎間盤突出癥一般是由于腰椎間盤退變使腰椎間盤纖維環部分或全部破裂,纖維環、髓核等形成突出物,向椎間盤后、外等方向突出,壓迫脊神經根或脊髓(馬尾神經),引起以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綜合征。最早于1934年由Mixterher和Barr提出。從國內外流行病分析來看,其發病率的人口比率和絕對數值均呈上升趨勢。據統計,腰突癥患者約占腰腿痛門診的15%~20%,其多發于20~50歲的青壯年,且男性多于女性。重體力勞動者、長期伏案工作者、長期工作或居住于潮濕及寒冷環境者發病率較高。
腰突癥的病因
近年來腰突癥的病因研究較多,包括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的椎間盤退變、遺傳因素、發育不良,以及慢性勞損的積累、急性暴力損傷等。常見的誘發因素主要有:腹壓增高,如劇烈咳嗽、便秘時用力排便等;突然負重,使腰部負荷增加,易引起髓核突出;職業因素,如長期開車、久坐者,易誘發椎間盤突出。一般認為腰椎間盤突出是在椎間盤退變、變性的基礎上,經過反復過度的不良機械負荷或創傷作用,引起纖維環破裂,繼而發生髓核突出。椎間盤突出繼發的免疫反應及炎癥刺激可能又加劇椎間盤突出的進展,形成惡性循環。
腰椎間盤突出癥常見的癥狀
腰部疼痛:多有數周或數月的腰痛史,或有反復腰痛發作史;程度輕重不一,嚴重者可影響翻身和坐立;休息后癥狀減輕,咳嗽、噴嚏或排便時可使疼痛加劇。
下肢放射痛及麻木感:疼痛常由臀部開始,逐漸放射至大腿后側、小腿外側,有的可發展到足背外側、足跟或足掌,影響站立和行走。
腰部活動障礙:腰部活動尤以后伸障礙為明顯。
脊柱側彎:部分患者可見不同程度的腰脊柱側彎。
腰突癥的治療及預防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主要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保守治療是腰突癥的首選治療,大部分初發的腰突癥患者經過保守治療可以緩解癥狀。傳統的保守治療主要包括絕對臥床休息,輔以牽引、推拿理療等治療。由于過久臥床可能導致腰背肌的萎縮,從而加重腰椎不穩,目前的觀念更傾向于急性期適當臥床休息,癥狀初步緩解后逐漸開始腰背肌鍛煉。腰背肌鍛煉主要包括快步走路、游泳等戶外運動,也可做平板支撐、燕飛等室內鍛煉來加強腰背肌。牽引治療目前主要采用骨盆牽引,可以增加椎間隙寬度,減少椎間盤內壓,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需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推拿理療則主要通過緩解腰背肌痙攣來達到減輕癥狀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須在正規的推拿科進行治療,不正規的暴力推拿按摩可能導致病情加重。
相對于保守治療,手術治療有其嚴格的適應證,手術指征包括:癥狀持續,保守治療超過3個月但無明顯緩解;出現馬尾神經癥狀;椎管造影、CT或MRI證實為全椎間盤突出;合并椎管狹窄、椎體滑脫等。根據不同的癥狀及影像學檢查結果,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式也不盡相同,但總體而言均可通過微創手術方法獲得滿意療效。
腰突癥的基本病因是腰椎間盤退變、腰部外傷和積累勞損。因此通過鍛煉,骨骼和腰背肌就會堅強有力,從而更好地保護腰椎。鍛煉的方式可因人而異,因地制宜,步行、游泳、平板支撐等都可達到良好的效果。預防腰突癥的發生還要注意保持正確的工作姿勢,尤其是因工作性質需要半彎腰的勞動者,可在工作時保持下腰部伸直,兩足分開與肩平行,從而減少彎腰的時間與幅度。彎腰搬重物時應先伸腰部,然后屈髖下蹲,再用力伸直髖、膝關節,挺腰將重物搬起。
腰突癥的鑒別診斷
很多疾病都以腰痛或腿痛為主要表現,因而容易與腰突癥混淆。比較常見的有,腰肌勞損和腰扭傷,均表現為腰部疼痛,前者病程較長,后者病程短,但是一般均有勞累、受傷史,且癥狀局限于腰部,不會產生腿部放射痛。其他以腰痛為主要表現的常見疾病還有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椎弓根峽部不連和脊椎滑脫癥、腰椎結核或腫瘤。梨狀肌綜合征會產生坐骨神經痛,與腰突癥癥狀類似,但是梨狀肌綜合征一般腰部癥狀不明顯,且梨狀肌處有明顯壓痛。影像學檢查也可以幫助鑒別兩者。總而言之,細致的查體是鑒別診斷的關鍵,影像學檢查是鑒別診斷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