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曈
[摘要]人力資本理論形成以來,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并從不同方面對人力資本理論進行了研究,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借鑒意義。對于我國來說,盡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命題已提出多年,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討人力資本視角下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路徑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投資;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 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41
[文章編號] 1671- 5918(2015)09-0086-03
[本刊網址] http://Www.hbxb.net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突飛猛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由于過去過于重視GDP、追求速度至上等理念的影響,我國經濟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如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經濟結構不完善、勞動者素質不高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成為了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勢在必行。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要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之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又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由此可以看出黨中央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視。
而在新形勢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應該是推動“人”的轉變,即從根本上推動經濟發展理念由“物本主義”向“人本主義”轉變,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切實提高勞動者智力、知識和健康水平,激發人力資本內在潛力,提升人力資本價值。
一、人力資本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及人力資本的概念與內涵
(一)人力資本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早在18世紀中葉,古典經濟學創始人之一的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傳世巨著《國富論》中就把人的能力看作一種資本,其在書中將“一個社會全體居民或成員所具有的有用的能力”視為四種固定資本之一。
19世紀以后,許多經濟學家都接受了斯密把人的能力看做一種資本的觀點,如薩伊、穆勒、費希爾、瓦爾拉斯、李斯特等人,另外,西尼爾等人甚至認為不只人的知識和能力屬于資本,人的健康同樣屬于資本。
總體來說,這一段時期的經濟學家盡管沒有正式提出人力資本理論,但是其經濟思想中已經具有了人力資本理論的萌芽,并提出了諸如非物質資本、精神資本、智力資本等相關概念,為之后人力資本理論的產生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基礎和思想來源。
然而,在斯密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對于物質資本的研究一直是主流經濟學研究的重點,而有關人力資本的研究成果,雖然也時有出現,但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歐洲各國及日本等受創嚴重的國家普遍開始恢復重建工作,而其發展速度之快受到了經濟學家的重視。從二戰以來的統計數據表明,國民收入的增長一直比物質資本投入的增長快得多。顯然,在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除物質資本外,還有另一種生產要素在起作用。進入20世紀50年代,經濟學研究又遭遇到了一些“經濟之謎”的挑戰。比如,20世紀50年代,一些經濟學家在研究美國經濟增長時發現了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那就是美國的產出增長率大大高于勞動和資本投入要素的增長率之和,形成所謂的增長的“余值”。這就是“現代經濟增長之謎”,諸如此類的“經濟之謎”還有很多,如“庫茲涅茨之謎”、“里昂梯夫之謎”等,許多經濟學家試圖在傳統理論框架內尋找這些“謎題”的答案,但都沒有成功。盡管如此,這些“經濟之謎”仍然為經濟學研究指出了方向,而經濟學家對于其答案的探求,也為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基礎,新理論的萌芽已經形成,打破傳統的壁壘只是時間問題。
一般來說,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被認為是現代人力資本理論的創始人。舒爾茨于1960年在美國經濟學年會上發表的題為《人力資本投資》的演講,在這次演講中,他系統地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及人力資本投資的內容,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舒爾茨認為,所謂人力資本,是相對于物質資本而存在的一種資本形態,表現為人所擁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和健康等。舒爾茨之后的經濟學家在研究人力資本的時候,大多都繼承了舒爾茨關于人力資本的這一經典定義,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和創新。由于舒爾茨對于人力資本研究的突出貢獻,其榮獲了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研究是著眼于宏觀角度,而另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貝克爾則是從微觀的角度闡述了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投資問題,其著作《人力資本:特別關于教育的理論與經驗分析》被視為現代人力資本理論最終形成的標志。
人力資本理論自形成以后,就引起了許多學者的興趣,特別是80年代以后,美國經濟學家羅默和盧卡斯分別把人力資本納入到“經濟增長模型”中,并把它視為重要的內生變量,確定了人力資本及其投資對于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對于各國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人力資本的概念與內涵
我國學者在研究人力資本理論時,大多沿用了舒爾茨關于人力資本的表現為人所擁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和健康等的一種資本形態的概念,主要是從人力資本的內部要素和基本特征等方面進行研究。同時,有學者認為,道德等精神因素也應被視為人力資本的內在要素,何菊蓮認為,人力資本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人力資本表現為經過一定的教育或培訓后形成的勞動者的知識和能力,而廣義的人力資本還包括生理能力、心理能力、精神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還有學者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人力資本理論,著名經濟學家劉福垣認為,人力資本是可變資本中能為勞動者帶來剩余價值的特殊部分,是在勞動力商品化后由人力資源所轉化,而人力資源則是蘊藏在人體內的勞動能力。endprint
綜上,可以對人力資本的概念及內涵得出一個粗略的結論,即人力資本是指與物質資本相對的一種資本形態,表現為勞動者所擁有的智力、知識、能力、經驗、健康等因素,同時還包含了勞動者的道德觀念、價值追求等精神因素。
二、人力資本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作用分析
(一)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改革開放后,我國對于經濟發展的認識有一個變化進步的過程。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我們過于追求GDP增長幅度、經濟增長速度等指標,導致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的問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繼而導致了我國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結構不完善、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等突出問題。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命題,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之后,我們黨對于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2007年,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上首次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命題。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盡管只有兩個字的改變,卻代表著我們黨對于發展規律的認識的深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從范圍上來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包含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僅著眼于經濟總量的增長,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除著眼于經濟總量的增長外,還注重經濟質量的提高和經濟結構的完善,以及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自然與人的和諧等。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內在地就包含了追求人的發展的理念,這就為我國進一步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提升人力資本價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人力資本對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作用分析
盡管我們黨對于發展規律的認識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是長期以來所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問題依然存在,“物本主義”的發展理念仍占主流。因此,為切實貫徹科學發展觀,保證我國經濟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重視人力資本的作用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題中應有之意。
1.人力資本對我國經濟效益提高的作用
我國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是要素驅動型經濟發展,而投資也過多地偏向物質資本投資,忽略了人力資本投資。這造成了我國經濟投入產出率不高,資源浪費問題嚴重,經濟效益較低。而據測算,在當今發達經濟體系中,物質資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產出增長為1-3美元;而人力資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產出便增長3-10美元。這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在于:知識正在成為主要的生產要素;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正在成為主導生產力。因此,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增加勞動者知識儲備,對于提高經濟效益有重要作用。
2.人力資本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量引入外資,加之良好的政策導向,我國第二產業發展迅速,但卻沒能拉動第一、第三產業共同發展。第一產業生產手段陳舊,生產效率低。第三產業對(;DP的貢獻率仍舊不高,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3年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僅為46.8%,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70%以上的水平。而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不僅能夠保證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也可以改善第一產業的生產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同時,還能夠提高對于第三產業的需求,改變社會需求結構,進而達到優化我國經濟結構的作用。
3.人力資本對我國創新能力提高的作用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在國際上,我國長期被認為是“世界工廠”。然而,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差,產權優勢不明顯,重要技術甚至是核心技術大多需要從國外進口,因此我們不能算是制造業強國,這就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而國家創新能力、企業創新能力的最關鍵因素是人,作為人力資本載體的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將直接作用于國家和企業創新能力的提高,對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4.人力資本對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作用
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也是最嚴重的問題。在我國過去幾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付出的代價是自然界的滿目瘡痍,也自然而然迎未了恩格斯口中的“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最直觀的感受當屬近幾年北方地區嚴重的霧霾天氣,嚴重地影響了霧霾地區人們的身體健康。而要想解決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則必須轉變現有的發展模式,包括國家、企業甚至個人的發展模式,使其更加科學和完善,這對于勞動者的知識智力水平和道德水平,以及價值追求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應是滿足這種要求的最好選擇。
三、人力資本視角下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路徑分析
面對如今我國經濟發展的新任務、新形勢、新挑戰,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人力資本投資應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最重要的拉動力。因此,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人力資本視角下的路徑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一)轉變發展理念,調整政府職能
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最根本的應是理念的轉變。常修澤教授在他的一篇論文中,模仿《共產黨宣言》寫了這么一句話,“一個幽靈,一個增長中心主義的幽靈,仍在中國大地游蕩”。這句話說的真是恰如其分,盡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命題已經被提出很長時間,但是在具體工作中,“物本主義”的發展思想仍占主流,在很多領域,“人本主義”并沒有被落到實處,這也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癥結”所在,只有打通這一“癥結”,才能夠保證經濟發展的“健康”。這其中,最重要的應是政府理念的轉變,具體而言,應轉變政府職能,“放權”于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應改變官員政績考核制度,取消只考慮GDP的單一形式,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應繼續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提升政府公信力。endprint
(二)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優化投資結構
提升我國人力資本價值,最關鍵的就是加大人力資本投資,過去我國投資結構不合理,過度依賴物質資本的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這種“拔苗助長”型的發展模式逐步顯露出了它的弊端,因此,在如今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的關鍵時期,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優化投資結構,把人民群眾中蘊藏的巨大潛力激發出來,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當務之急。
加大人力資本投資,首先就要在教育上下功夫,要加大教育投資力度,下大力氣轉變教育不公平現象,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鞏固義務教育成果,提高職業教育水平,保證高等教育質量,強化人才激勵制度,防止“智力外流”;建立并完善職業培訓網絡,完善企業職工的“干中學”體制。其次,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個人財產申報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不僅是對公民人身權、財產權的保障,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三)改革分配制度,提高消費需求
內需不足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問題,內需不足主要表現為我國消費率低,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的最終消費率僅為49.8%,而同時期,美國的消費率則超過了80%。當然,內需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居民儲蓄率低、社會保障不完善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公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欲望,但其最重要的原因仍然是收入分配不均衡。
因此,分配結構的調整和分配關系的改變是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切人點,也是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舉措。在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中,要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完善工會職能,切實保障勞動者權利;完善產權制度,以此來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分配公平;注重再分配的公平問題,改善地域、城鄉不平等的問題,讓每一個人民群眾都真切地享受到發展所帶來的成果。
結束語
新時期新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挑戰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只有改變傳統的發展理念,重視經濟發展中人的作用,激發人民群眾中的巨大潛力,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夠取得重大勝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良好的經濟基礎。
參考文獻:
[l]周新芳.人力資本理論文獻綜述[J].現代經濟信息,2008(2):59-61.
[2]王旭輝,王婧.人力資本理論友展脈絡探析[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05-109.
[3]江濤.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思想及其啟示[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6):84-87.
[4]何菊蓮.人力資本價值提升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及其實現機制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2012.
[5]劉福垣.重新認識人力資本的科學內涵[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2(2):5-8.
[6]王明杰,鄭一山.西方人力資本理論研究綜述[J].中國行政管理,2006(8):92-95.
[7]常修澤.論以人的發展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宏觀經濟管理,2010(6):8-ll.
[8]韓樹杰.以人力資本投資推動發展方式轉變[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0(12):70-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