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健坤
[摘要]中外合作辦學中最為突出的矛盾之一是學生的英語底子差,學不好,不想學,但又不得不學。怎樣才能讓學生心歸課堂,心屬課堂。心不在焉的學生不是課堂中的真實存在,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從思想上、意識上參與課堂,更沒有在課堂上有過甚至想過要有所作為。所以存在是其他一切的先決條件。在英語教學活動中,讓教的主體教師從“生本”立場出發,使學的主體學生突破“本身”的存在,進而形神俱在,在課堂中通過自我參與,自我選擇來實現自我,讓課堂不僅是學生的“容身之地”,更是“生長之地”。
[關鍵詞]本身;生本;存在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71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5)09-0150-02
[本刊網址] http://www.hbxb.net
一、中外合作辦學下的英語課堂之困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英語教學師資是越發強大的,可是教學質量依舊蹣跚,高效課堂難以為繼;依然不能擺脫傳統大學英語教學的桎梏。老師們經常這樣評價課堂中的學生:人未了卻心不在焉。且但凡有這種情況的學生,其成績多半不盡人意。心不在焉與學生成績是因果律嗎?課堂中的學生為什么會心不在焉。人未了,心不在,教師無奈,學生痛苦,課堂失真,學校莫名,老師忙于點到,學生疲于應到,何其累也!
為點到而點到,只關注身體,不在乎靈魂,學生被迫在課堂中渾渾噩噩的“混”,教師在課堂中兢兢業業的關注出勤率。這就是身本的課堂,只關注軀干在否的課堂,缺乏活力與靈魂的課堂。
二、中外合作辦學下的英語課堂反思
課堂中,心不在焉的學生是沒有存在感和歸屬感的學生,或者可以這樣理解,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們根本沒有“存在”于課堂。海德格爾認為:“人的存在方式首先是有所作為?!蹦撤N意義上說,心不在焉的學生不是課堂中的真實存在,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從思想上、意識上參與課堂,更沒有在課堂上有過甚至想過要有所作為,更枉論要實現自我了。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與中外合作辦學的不適切性主要表現在如下:
第一,填鴨式教學。大聲疾呼并未喚來這類教學的回心轉意,它們依舊深深扎根于某些老師的心底,頑強的生長著。第二,過于依賴教科書,教學形式單調。更有甚者,無書不成堂,豈不聞“盡信書不如無書?”。加之信息時代,知識高頻的更新換代致使許多專家學者都應接不暇,死守教科書無疑是人為的給學生畫地成牢。這一點國外早已意識到了唯書是從的局限性,許多高校不再指定專有的教科書,代之以廣泛的閱讀參考材料,讓學生有盡可能多的機會接觸海量信息,然后進行課堂討論,這種做法還可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可惜的是國內絕大多數老師、學校都不是這樣做的。第三,教師是權力的擁護者,學生只是服從。缺乏民主平等的教學,教出的學生可能會記但欠缺靈活使用?第四,缺乏信任,教師對學生不相信。不相信學生的能力,沒有看到學生的潛力,教師總是在背后“指指點點”,學生難免就總是躡手躡腳。這在語言教學中是大忌。殊不知教師給學生的影響,教師給學生的信心,將伴隨其一生。第五,學生一直處于恐懼狀態,學習之于他們,已了無樂趣,無外是無休止的應付和敷衍罷了,恐懼是厭惡和抵觸滋生的溫床。第六,學生不能參與選擇教學目標,課程和教學方法,教學目標制定后,學生往往是最后一個知道的,學生缺乏參與。第七,教學中只有智力,而無完整的人,學生的好奇心、興趣被扼殺了。
在教學目標上,只重知識、技能,忽略了人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認知能力的培養完全掩蓋了情意的作用;教學方式方法上過于依賴教材、教案等,單調乏味;師生關系上學生一味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參與意識極度弱化;教學內容上以傳授已知為主,注重記憶性知識,忽略了知識的生成性;……針對以上問題,結合中外合作辦學實際,筆者認為,要讓學生成為課堂中形神俱在的“存在”,使課堂不僅是學生的“容身之地”,更是“生長之地”。存在是其他一切的先決條件,“生活好比是駕駛馬車,有的人在打瞌睡,任馬拉他,有的則駕馭著任意馳騁。只是后一種人才是存在著的人,前一種人并不存在”生活如是,課堂不也如是嗎?
三、中外合作辦學下的英語課堂重構
(一)讓英語課堂成為學生自為和自由之所
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要求學生對英語的學習應該是自為和自由的,而非自在的。自在是什么?用莎特的話說:“自在是,自在是自身,自在是白所其是?!睂W生在課堂中被教著,被管著。被教與被管就是指學生在課堂中是教師要做什么,怎么做的一個對象,是處于自在的狀態的,學生對于在課堂中要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好全無意識和想法。而我們的需要的是學生從課堂中的自在狀態走向自為和自由?!白詾槭侵副灰庾R活動所意向的存在。他們是按意識所規定的目的傾向而如此這般的存在著?!睂τ谡n堂中自為的學生,學習復歸學生本身,他們不再單向的被教,被管。他們是被自己的學習意識支配者的學生,并且根據自我意識隨心而動的學習者,快樂的學習者,自由的學習者。
(二)讓學生用情感把握英語學習
情感是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生活中,我們除了可以認識事物外,我們還能愛它、怕他、恨他。學習活動不僅是認知過程,還是情意過程。怎樣才能使學生愛上學習呢,關鍵在教師。
1.亦師亦友的角色定位。“請不要站在我的面前,我不會跟隨您;也不要站在我的后面;我不愿領導您;請站在我旁邊,讓我們做朋友”存在主義大師卡繆如是說。老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朋友式的關系。老師要做到這點,只需一個字:“真”。真誠、真實、真心、真摯?!懊總€人的心靈都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須通過他這種形式而不通過其他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花費的苦心取得成效”我們知道促進這種學習,關鍵不在于教師的技能,不在于它的課程計劃,關鍵在于教師和學生的某些態度和品質。真誠的理解學生,真實的關愛學生,真心的對待學生,真摯的移情于學生。教學就是一種情意活動。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已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與教師一起進行創造性勞動的教學活動主體。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自身情感活動與認識活動相互作用的過程。endprint
2.中心的自覺轉移。傳統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如此的教學,學生自然處于邊緣位置,一切都圍繞教師轉,學生是被動的,永遠處于教師的指導下的學習。所以,要讓學生愛上學習,需要實現中心的轉移。學生要從邊緣地帶走向中心,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①教師要以真誠、關懷和理解的態度對待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并為學生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②學習的決策是師生共同參與完成的,學生單獨或協同制定學習方案,并對其后果分擔責任;③學習的著眼點放在促進學習過程的發展上,學習內容退居第二位;④課程安排是無結構的,主要從事自由討論;⑤教師是一個非強制的知識資源,在學生問到時提供有價值的幫助,并鼓勵學生也把個人的知識和經驗納入這種資源中,形成“滾雪球效應”;⑥自律是學習目的達到的必備條件,學生必須把自律看做是自己的責任;⑦學習評估主要有學生來完成;⑧促使學生以一種更快的速度更加深刻的進行,并滲透到學生廣泛的生活和行為中去?!?/p>
3.讓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完全的人,而非完人。
朱熹說:“圣賢千言,無非教人做人?!比姘l展的人是在認知心理方面,自我、個性等非認知方面和生理機能方面都同時盡可能發展的人,而盡可能的發展,不一定是充分發展。充分發展只是理想的狀態,一種期待。人的發展潛能是無限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創造條件讓學生的這些方面都盡可能得到充分發展,使這個發展過程持續下去。某方面的發展不是全面發展。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完全的人,而完全的人絕不是完人。完人只是我們理想的狀態。所以最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成為完全的人。人的成長源于個體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格形成發展、擴充成熟的驅力。馬斯洛認為人對于自我發揮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種使它的潛力得以實現的傾向。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他就必須成為什么,他必須忠于自己的本性。這就是完全的人。隨心而生,隨性而長,不因外力強加而扭曲,不為世俗嘲弄而媚俗,讓“我”成長為“真我”,而非生活在“他”的陰影中的“虛我”。
參考文獻:
[l]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北京:三聯書店,1986.
[2]羅杰斯.學習的自由[M].北京:三聯書店,1986.
[3] Kierkkegaard.Works of Love[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61.
[4] Rogers,C.R.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M].Columbus:Charles,1983.
[5]卡繆.西西弗的神話[M].北京:三聯書店,1987.
[6]盧梭.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7] Rogers C.A client-centered/approach to therapy.[M]Boston, MA:Houghton Mifflin.19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