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君
[摘要]課程評價要圍繞課程目標展開。高職行業英語課程應建立以職場英語交際應用能力為目標的評價體系。本文分析了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行業英語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思想和原則,介紹了該課程評價體系能力化的評價目標、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全程化的評價時間、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和多功能的評價結果五個特征。
[關鍵詞]能力本位;行業英語;高職;課程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73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5)09-0154-03
[本刊網址] http://www.hbxb.net
2008年教育部頒發《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提出高職英語課程“以職場交際為目標,以應用為目的,不僅要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用英語處理與未來職業相關業務的能力。”該要求提出高職英語教學設置基礎英語和行業英語兩個階段課程。基礎英語課程目的為幫助學生打好語言基礎,而行業英語則旨在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技能。
《教學要求》為行業英語在高職開辟了天地。針對高職行業英語課程開發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開。但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行業英語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和教學模式的創新上,而忽視了教學評價環節。高職行業英語課程評價仍沿用基礎英語評價體系:評估形式不合理、評估主體單一化、重視知識評估。
拉爾夫·泰勒,教育評價領域奠基人,把教育評價定義為:評價過程實質上是一個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際上達成教育目標的程度的過程。課程評價要圍繞課程目標展開。高職行業英語課程要改變以語言知識為中心,形成以職場英語交際應用能力為目標的評價體系,以能力為本位。
一、能力本位課程評價體系構建思想
(一)以人為本的整體評價觀
能力本位課程評價體系應基于以人為本的整體性評價觀,其以科學發展觀認定職業教育的學生能力,以人為本對學生能力進行整體評價。整體性評價觀的評價要素為與解決時間問題直接相關的學習過程,評價基礎為重視學生學習階段發展趨勢的生成論,評價目標取向關于體驗、經驗以及主意、策略等隱性知識。以人為本的整體性評價觀要求在認定學生能力高低進行模式選擇時要依據一定的理論、遵循一定的原則,這是評價的基礎,涉及評價準則的規范性。在實施操作方面,以人為本的整體性評價觀重視對學生能力高低認定的具體手段和使用方法,它是評價工具,涉及評價方案策略性問題,
(二)多元智能理論下的多元評價觀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個體同時擁有八種智能,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強項和弱項,個體之間的差異不在于智能的高低,而在于智能類型以及組合方式的不同。多元評價觀基于個體智能的整體性、動態性、差異性和實踐性,強調評價的整體化、個別化、自主化和多元化。評價內容界定重視自我塑造特色的創新與構建,是特色取向,追求個體內涵的差異性。評價方法要求針對學生個體智能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采用多元化的手段,全方位、多層次評價學生能力,同時促進學生相關智能的發展。
二、基于能力本位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
在構建高職行業英語課程評價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要求評價的理論模式要符合職業科學觀點。職業科學是職業教育
的母體科學,是教育的普遍規律與職業教育的特殊規律相結合的產物,是教育的一種類型。職業科學指出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職業實踐所需的行動能力,這是評價的邏輯起點。
(二)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是要求在進行課程評價時,評價范圍不僅要包括各個行業所需要
的技能與知識的專業能力,還應包括學生的學習能力、工作技巧、工作策略等的方法能力以及參與社會、批判社會和與社會環境和人交往的社會能力。全面性原則要求評價的思維模式集中于學生對職業工作過程完整性的生物性把握,替代學生對學科知識體系完整性的物理性存儲。
(三)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指課程評價應強調學生的能力發展的全過程,側重于觀察和衡量
學生學習全過程的能力表現。評價的觀察模式不僅僅關注學生能力的初始條件和最終狀態,而且更重視在起點與終點之間學生能力發展的漸進過程。
(四)互動性原則
互動性原則要求課程評價的運作模式不應只是教師單方的行動,而應該是雙邊的行動,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到評價中來;更應該是多邊的互動,行業企業主體是行業技能權威,更應該被邀請參與評價。互動性原則下的課程評價不再是教師自上而下的“權威式”評價,而增加學生、行業專家等諸多新元素之間的互動。
(五)真實性原則
真實性原則強調在真實工作生活情境下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評價。評估通過真
實的任務進行,重在考查學生在各種真實的情境中使用知識、技能的能力。真實性評估主張對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評估策略,以適應各種能力、各種學習風格以及各種文化背景的學生。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課程評價體系特征
教學評價是“在一定的價值觀指導下,依據確立的教育目標,通過一定的技
術和方法,對所實施的各種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科學判定的過程。”高職行業英語課程評價應該在以人為本的整體評價觀和多元智能的多元評價觀的指導下,依據職業科學的能力目標,調動多方參與,在適合的時間、運用恰當的方法,對學生行業英語能力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
(一)能力化的評價目標
評價目標即解決評什么的問題。評價目標要圍繞課程目標展開。行業英語課程以職場交際為目標,以應用為目的,其課程評價目標則應圍繞語言應用能力展開。在以人為本的整體評價觀和多元智能的多元評價觀的指導下,依據科學性、全面性原則,行業英語課程評價目標可以細化為語言專業能力的認定、方法能力的認定和社會能力的認定。知識能力方面主要評定學生英語的語音、詞匯、語法與語篇的具體知識掌握程度,這是對語言能力的基礎評定。方法能力方面主要涉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學生在相關行業、企業工作時運用英語的技巧、策略能力的評定,這是語言應用能力認定的核心部分,如《導游英語》課程評價時考核學生運用英語來解決帶入境團時出現的突發狀況的技巧與策略。社會能力認定方面則是考核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與外界事物和他人交往時,所需要的能力如職場禮儀、相關職業道德與社會公德等。英語是一門工具,當在評定行業英語社會能力時不要僅僅只關注學生遣詞造句的正確性,更應關注其適當性,以及他們使用語言時的語氣、語調是否正確,說英語時運用的肢體語言是否恰當等等。社會能力的評定是語言能力考核的難點也是關鍵點。endprint
(二)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評價主體是解決誰來評的問題。依據互動性原則,學生、行業專家和社會部門都應參與到高職行業英語課程評價中來,與教師一道組成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學生是英語學習過程的主體。學生對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技能,以及自我塑造的構建和個體內涵的挖掘最有發言權。同時,他們通過與同伴語言交流與合作學習中,對同伴各方面的語言能力擁有最親近細致的觀察。因此,學生的自評與互評是行業英語學習中最權威的評價。現代職教理念下,高職行業英語教師不僅是單純的語言知識技能傳授者,而且成為相關行業知識傳授者和學生生涯規劃師,同時是學生學習資源的一部分。教師雖然不再是評價的“獨裁者”,但仍是評價主體的核心部分。行業專家對于行業英語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評定擁有最職業的評判權,他們是評價主體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而社會部門如教育行政部門對行業英語學習者參與的社會英語等級考試的評價是唯一的。行業英語課程評價最終的評價結果應該按照一定的權重綜合考慮四個主體給予學生的評價組成。
(三)全程化的評價時間
評價時間即解決何時評的問題。評價的時間維度涉及到評價實施的時間節點、時間安排、頻度和時間長短。依據發展性原則,高職行業英語課程評價的時間節點要覆蓋到學習的全過程。教學過程中,課前、課中和課后都應該進行相應的評價。同時,相對完整的教學階段(如學期)結束后也應該進行評價。學習的每個階段的學習狀況都納入到評價范圍之中。時間安排可以是隨機安排和專門安排互補。時間頻度則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來靈活調整。時間的長短則根據所選擇的評價方式來變化。評價時間的各個維度應該在課程標準制定時就有詳細的規劃。學生對此擁有知曉權。
(四)多樣化的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即解決怎么評的問題。行業英語評價需要收集諸多隱性知識信息,而且還要關注學生個體智能差異。行業英語課程評價方法必須摒棄語言知識測定的試卷考核一刀切的形式,而應該運用多種評價手段,多角度收集學生相關能力信息,給予學生中肯的評價。依據真實性原則,行業英語課程評價可以采用:1.真實項目法,如《導游英語》評價時真實考核學生用英語帶團的能力,《酒店英語》評價時考核學生幫助外籍客人人住酒店的能力;2.角色扮演法,即考核時讓學生扮演相關行業的崗位角色,來考核其運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會展英語》中讓學生扮演招展商運用英語進行招展招商;3.合作任務法,即考核時讓學生分工合作完成特定的任務,如《旅游英語》中讓學生合作調查旅游景區英文告示牌的寫法等;4.課題研究法,即讓學生對課程中某個問題進行研究探索,以論文作業形式考評;5.特長表演法,即給學生提供平臺展示各自英語特長,如英語歌曲、朗誦、話劇表演等,同時把其表現納入形成性評價范圍。
高職行業英語課程評價可以根據評價目標采用多種方法靈活組合。組合時要注意以下三個結合:1.實踐與理論結合,即有以考核語言應用能力的操作考核,又有語言基礎認知水平的知識考試;2.動與靜結合,即要有以測試語言知識的深度的筆試,又要有測試語言知識的廣度和應用為目的的口試;3.教育結構考試與就業就夠考試結合,即英語的等級考試結合各個行業就業資格證考試。
(五)多功能的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是解決誰來用的問題。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行業英語課程評價結果具備以下功能:1.學生可以根據評價結果了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增加信心,同時發現自己的不足與差距,及時采取措施給予改進和提高;2.教師可以根據評價結果找到學生學習中共同存在的問題以及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今后的課程標準的修訂做好準備;3.相關行業、企業可以參考評價結果錄用合適的人才。
基于能力本位的評價體系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解決了當今高職行業英語課程評價中諸多問題,這是高職行業英語課程評價的大勢所趨。但在具體實施時,該評價體系對教師各方面的素質與能力提出了挑戰,亟待高職行業英語教師不斷學習,提升素質,適應時代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王少非.課堂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5]田芳.基于技能培養的高職專業課程考試評價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