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林珍+季良靖
[摘要]創新型人才培養是我國面臨的緊迫任務,必須樹立傳統整體性思維方式,運用整體性思維方式來認識和指導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按照人才培養規律,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傳統整體性思維方式;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09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5)09-0018-03
[本刊網址] http://www.hbxb.net
任何一種教育都是民族性的教育,需要社會和教育系統相互的配合和支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是如此。運用傳統整體性思維方式來認識和指導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有利于我們在正確認知教育系統各子系統以及教育系統與社會系統關系的基礎上,促使我們按照人才培養規律,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一、傳統整體思維方式的價值蘊涵
思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思維方式是導致不同民族文化及其類型在顯象層面呈現出極大差異性的根本因素,“也許可以這樣說,在一個民族的發展過程中,那些長久地、穩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維習慣、思維方法、對待事物的審視趨向和公認的觀點,就叫做該民族的思維方式”。古代哲學和農業生產方式從根本上推動了傳統思維方式的形成。整體性思維是傳統思維方式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歷經兩千多年的歷史沉積,轉化成了牢固的民族心理和行為模式,注重整體直觀、崇尚天人和諧、注重想象頓悟等,它以特有的力量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顯示出內在的巨大價值。
(一)傳統整體性思維方式的基本觀點
整體是一個近代名詞,在古代稱之為“一體”或“統體”。傳統整體性思維方式從整體性出發,以“天人合一”為思維立場,把人類在內的天地萬物作為一個處于無窮變化中和發展著的有機整體來思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感應的。想了解部分,先了解整體。這是一種比較全面、樸素的辯證思維,初步具備了現代思維方式綜合性的雛形。“道”、“五行相生相克”等觀念則把整體看作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這又和現代思維方式中的動態性是相吻合的。整體性思維方式促使人們去探求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對立統一關系,發現了許多具有重要意義的客觀規律。傳統整體性思維方式一脈相承地貫穿于整個思想史。中國的思想家們運用整體觀念來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諧”,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不僅把人與自然看成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且還看到整體處在永恒的變化、發展中。太極和陰陽五行思維的成熟標志著有機整體思維模式的最終形成。在整體思維方式的影響下,歷法、農業理論、中醫理論和實踐以及社會管理系統等理論體系陸續創立,具備了自我發展的能力,加速了自主自足民族精神的形成。
(二)傳統整體性思維方式衍生的和諧性和開放性
古代思維以世界的整體性為前提,重視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并以陰陽對立、有無相先、物極必反的運動觀點和整體角度來思考一切,傾向于把人與宇宙萬物看作孕育生化、相互聯系的和諧整體。這種從整體上反映世界,從宏觀上認識和把握世界的思維定勢極大地增強了古人思想的深刻、全面和哲理性,滲透于傳統科學文化各領域,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我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由此衍生了整體性思維方式所特有的和諧性和開放性,注重直覺頓悟。
1.整體性思維方式保證了思維的和諧性。正如諾貝爾獎得主普里高津(I.Prigogine)所言:“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是著重于研究整體性和自發的研究協調與協和。”這種從總體上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注重陰陽平衡,有機和諧,能夠全面認識世界,進一步推動了人類的生態平衡,促進了社會的協調穩定。
2.整體性思維方式保證了思維的開放性。采用整體性思維,多視角、全方位看問題,使我們的思維面向世界,面向全局,能使我們對世界及國內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情況、新問題有更多的了解,從而免于封閉、保守,使我們具有開放意識,融本國創新型人才培養于世界大潮之中。
3.整體性思維方式注重直覺領悟。道家哲學中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可道,非常道”,易學所謂“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中國思維方式尤其注重直覺頓悟,強調直覺的成分——靈感在科學思維中的重要性。邏輯嚴密性和直覺及幻想在科學以及其他人類活動中的作用之間的差別已經引起了當代學者的極大興趣,一些學者已經把目光轉向了中國傳統的整體論思維方式,這是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的一種思維方式。
二、運用傳統整體性思維方式,培養創新型人才
在整體性思維的宏觀視野下,穩步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實現整個教育系統、政府和社會系統協同發展,構建完整、協調的人才培養體系,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一)推動教育體制改革,構建高等教育良好的外部環境
推動教育體制改革,調整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合理定位,推動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營造和諧的外環境,是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出路。一是實現高等教育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合理定位各類高等教育,能有效推動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重點;要穩定規模本科教育,以培養基礎性、學術型人才為輔,以培養多規格、多樣化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主;要研究生教育要嚴格控制規模,重質限量,以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為重點。二是完善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布局。從國家宏觀布局上,在充分調研基礎上,推動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布局的進一步完善,推動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自主權的進一步落實,增量優化新興學科,存量調整現有學科,重點支持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設置有利于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相關學科專業。三是構建協同育人機制。要深化教師培養模式改革,健全教師教育體系,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培養新機制,同時,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建立“權責明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長效機制。要構建多領域協同育人機制,加強與有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的聯合,探索部部、校校、校企、校地以及國際合作的協同育人機制,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深入實施“卓越計劃”。四是健全完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評估制度要健全,評價主體不可單一,加快推動院校自我評估、合格評估、審核評估、專業認證及評估和國際評估教學評估制度體系的建立;評估指標體系要分門別類,審核評估不分等級、重在引導,考察評估要重點明確,要具體量化;制定標準和規定動作,要求高校本身要建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定時向社會公布本科教學質量年度報告。
(二)推進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創新,構建高等教育和諧的內部環境
1.實現教育理念的更新。
一是實現高校領導觀念的轉變。在學校管理體制中,學校領導者以其決策、指揮職權而居于制高點,決定著一定時空中的辦學方向,是學校的靈魂。同時,高校校長、黨委書記相當一部分是學者、專家,甚至有部分“學而優則仕”,從學者到領導崗位的一步式跨越,帶來的不僅是教育理論的缺乏,也往往導致行政管理能力的不足,甚至是發展方向把握上的片面和短視。這也得證于很多高校的興衰史。因而,推動高校領導教育思想的轉變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二是實現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體,以其言傳身教來教化學生、培養人才,對學生的影響直接而深遠。因此,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是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礎。
2.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支撐之一在于教育教學改革。要大力加強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機制等方面的改革創新。具體來說,要改革教學內容,建立能全面反映專業理論和實踐最新進展、創新型人才發展需要的動態的、長效的機制;要以互動式教育方法為主,采用參與式、討論式、交互式的教學方法;要建立有利于推進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自主選學、彈性學制的長效機制,建立開放、彈性的學籍管理制度,允許學生學業完成時間彈性制,放寬放活學習年限;要扭轉當前科研評價模式,強調科研對人才培養的貢獻度,構建科研反哺教學的長效機制;要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確定高層次、優秀教師本科生最低授課率,確立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作為教授聘任的前提條件,讓每一位本科學生都能分享最優秀教師的智慧盛宴,確保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學;明確規定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基礎應用率以及制定相關制度辦法,保證教師在豐富教學手段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3.健全科研保障機制。
進一步深化大學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從人財物三方面人手,健全完善分配激勵機制,引領教師積極進行科研創新,加速科研成果的推陳出新;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弘揚“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自由精神,強化大學學術自由氛圍;健全完善科研評估制度,進一步明確細化成果與人才培養、成果與專利、成果與轉化率的關系;科技管理部門加強引導科技創新的服務工作,推進產學研合作,組織、加強學校與社會,特別是與企業的廣泛合作,推動產學雙方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將科研的學術性與實用性、追求學術目標與學校創收結合起來,加快大學教育專業結構調整。
(三)運用整體性思維,進行個體創新活動
樹立整體性思維方式對于創新型個體而言也大有裨益。整體性思維方式強調整體性、開放性和動態性,這就要求創新型人才對于知識要有一個整體性的觀點,不僅要鉆研本專業領域還應盡量涉獵其他領域,扎實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與廣博的科學知識,缺一不可。厚積薄發,以淵博的知識為盾,才有可能對事物進行科學的判斷、全面的綜合,才有可能激發靈感,迸發出創新火花。而單一結構的知識往往會產生一種見木不見林的片面性,容易導致思維偏執、僵化。綜合造就創新。很多領域的重大發現,大多基于綜合相鄰、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上。也可以說,每一項創新活動的完成,既離不開其它領域專家的合作,也離不開眾多學科研究成果的綜合運用。這從當今的諾貝爾得獎者中也可見一斑,絕大多數諾貝爾得獎者既是專才也是通才。因此,要成為創新型人才,就要樹立整體性思維方式,從整體性出發,以開放的姿態對不同的學術觀點、學術派別做到兼容并包,以興趣和動機為先導,主動投入到自己喜愛的領域中,廣采博攬,網羅眾家,不斷進行知識儲蓄,完善、提升自己,構建一個集完整性和全面性于一體的動態知識結構系統,通過多學科知識及方法論的綜合運用,于知識的沖突、碰撞、頓悟中,剝離現象,剖析問題本質,進行個體的創新活動。
參考文獻:
[l]曲波.創新型大學建設問題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9.
[2]杜玉波.高等教育要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N].中國教育報,201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