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本之所以被稱為“游戲本”,是因為它們都遵循著一套配置的下限標準,即必須搭載H系列高性能移動處理器(即CPU,如酷睿i5-10200H、銳龍5 4600H),同時還必須武裝GeForce GTX1650/RTX 2060或更高端的獨立顯卡(即GPU),具備可以在1080P+中高畫質下流暢運行主流3A大作的實力(圖1)。
游戲本專屬的CPU和GPU都是發熱大戶,配置越高發熱和功耗就越夸張(圖2),這就注定游戲本們必須搭配豪華的散熱模塊,用于鎮壓CPU和GPU全速運行時的“熱情”。一旦散熱效率跟不上,觸發降頻、重啟甚至死機問題,將嚴重影響玩家的游戲體驗。
問題來了,游戲本的厚度和散熱模塊的效率強相關。在長度和寬度不變時,機身越薄,內置的風扇也就越薄,風量驟降。同時,纖薄的機身也會壓縮散熱鰭片的厚度,導致鰭片的散熱面積縮水,同樣會影響散熱效率。因此,絕大多數主打纖薄的游戲本,都要以犧牲部分性能為代價。
以聯想Legion Slim 7i為例,這款15.6英寸的游戲本將厚度壓縮到17.9mm的代價就是采用了RTX2060 Max-Q獨顯。微星Stealth 15M號稱是全球最薄的15.6英寸游戲本(圖3),它的厚度更是只有15.95mm,背后的秘密則是在搭配Max-Q獨顯之余,還將處理器換成了最多只有4核心8線程的第11代酷睿平臺(15W TDP超低功耗版)。
那么,游戲本就無法更進一步,在纖薄的同時依舊保持高水準的性能輸出了嗎?
首先我們先做個“思想”實驗,假設一款游戲本采用了高端處理器和核顯的組合,但散熱設計卻很寒酸,長時間使用芯片會被燒壞嗎?
答案是不會。筆記本的處理器是很難被燒壞的,因為無論英特爾還是AMD,在CPU出廠時都會預設一個類似于臨界閾值的T-junction溫度(CPU裸芯片的最高容許溫度)。比如英特爾酷睿處理器默認的T-junct i on溫度就是100℃(圖4),當CPU的實時溫度超過了這個閾值就會強制降頻,如果瞬間超出太多(比如筆記本散熱風扇突然壞了),就會觸發斷電關機的保護機制。
因此,哪怕你把筆記本風扇的排線給拔掉了,或是風扇壞了,也只是剛開機很快就自動關機(或無法開機),CPU還是好好的。
但是,包括CPU在內的半導體器件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持續的高溫會導致電路的電遷移,長此以往很容易引起電路斷路、短路等各種故障,使計算發生錯誤。一般來說,溫度每提升20℃,電遷移的速率就會提高一倍。為了防止CPU長時間運行在較高的溫度上,OEM廠商在研發筆記本時,都會根據它具體的配置、散熱模塊的用料對BIOS進行微調,設定包括允許CPU(還包括GPU)調用的最大供電功率(功耗墻)以及觸發過熱降頻的溫度閾值(溫度墻,一般都會低于T-junction溫度,常見為85℃~95℃)。
當我們玩游戲或進行視頻編輯等高負載任務時,只要CPU的溫度超過了溫度墻就會觸發降頻機制,而這也就是玩游戲過程中突然卡頓的主要原因。但是,這種機制最大限度避免了芯片溫度觸及電遷移的紅線,對延長硬件壽命無疑是有益的。
前文我們提到了功耗墻和溫度墻,它們之間溫度墻更為重要。因為CPU或GPU能將功耗墻設到多高,關鍵就是它內置散熱模塊的用料。都是i7-10875H處理器,有些游戲本在60W實時功耗下溫度就會超過95℃,從而觸發溫度墻降頻而影響性能;有些產品在不到95℃時卻能以100W的功耗穩定輸出(圖5),此時顯然是后者可以運行在更高的全核睿頻加速頻率上,翻譯過來就是跑分更高、性能更強。
看到這里,估計很多朋友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么輕薄本可以做得特別薄,它們就不怕“撞墻”嗎?
答案很簡單,輕薄本的處理器都是15W TDP的低功耗版,主頻設定本就相對保守。以某搭載銳龍5 4600U處理器的輕薄本為例,它只需3 5 W左右的功耗就能持續運行在接近全核4.0GHz的頻率,而4.0GHz已經是銳龍5 4600U的頻率上限了,將功耗拉到爆它的性能也不會再有提升了。換句話說,在不考慮獨顯的情況下,輕薄本的散熱模塊只需可以壓制3 5W功耗的發熱就能讓CPU接近滿血輸出了(圖7),但游戲本的C PU在10 0W 下也談不上滿血,顯然后者需要對散熱模塊的用料和規模提出更高的要求。
當游戲本的厚度逐漸達到輕薄本的水準后(低于20mm),又該如何優化散熱設計?
CFan曾不止一次介紹過,筆記本散熱模塊是由風扇、熱管和鰭片“三劍客”組成,想提升散熱效率,只需增加三劍客的規模即可,比如尺寸更大扇葉更多的風扇、直徑更粗數量更多的熱管以及更長更密更薄的鰭片,并增加散熱出風口的數量。但是,當游戲本的身材被壓縮到20mm以后,將進一步束縛三劍客的手腳,這就需要在細節方面加以改良了。
比如,筆記本風扇的工作電壓多以5 V或9V為主,當工作電壓提升到12V后,自然可以產生更大的風量。結合更大的外徑以及改良的扇葉(包括數量和鷹翼外形等),還能降低全速運行時的噪音問題。此外,部分游戲本的風扇內部還預留了特殊的防塵通道,可匯集并將粉塵導出機殼,避免堆積在鰭片上(圖8)。
以ROG為代表的高端游戲本,將用于芯片表面的普通硅脂換成了Thermal Grizzly液態金屬散熱膏(圖9),在理想狀態下最多可讓CPU溫度降低10℃。當然,采用液態金屬散熱膏的同時還必須搭配特殊內部護柵,避免液態金屬隨著時間溢出的問題。對于其他品牌的游戲本,我們也能通過自行更換更高品質的硅脂提升導熱效率
在散熱模塊規模一定時,進風量就是影響散熱效率的核心指標了。為了提高進風量,很多游戲本都會在底蓋對應熱管和風扇的區域進行大量的開孔,同時增加后側腳墊的厚度,讓底蓋開孔與桌面之間保持更大的距離以提升空氣流通。當然,我們也能用書本將筆記本后部墊高,或是購買內置風扇的散熱底座(圖10),這些都是可以增加進風量的設計和操作。
問題又來了,腳墊太厚會讓游戲本看著很蠢并增加整體厚度,而可以墊高機身的書本和散熱底座也不是隨時都能找到的。如果想讓游戲本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能具備一流的散熱能力,確保硬件的滿血輸出,還是需要增強其自身的空氣流通能力。
2017年,ROG就在冰刃系列游戲本身上引入了“主動式空氣力學系統”(A AS),其原理是在機身底部設有兩層底蓋擋板,隨著屏幕開合角度的增加,獨特的轉軸和齒輪會支撐起最底層的擋板,讓兩層擋板之間出現較大的縫隙(圖11),官方表示這種設計最大能夠提升32%的進氣量,在一定程度上還可減少灰塵的入侵,也不容易從底部進水,算是一舉多得。如今,無論是ROG冰刃4(15.6英寸)還是ROG冰刃4 Plus(17.3英寸)都保留了這一經典設計,后者在18.9mm機身內就可應對酷睿i7-10 875H和RT X 2070 SUPER或RT X 2080SUPER Max-Q獨顯的熱量疊加。
2020年上市的榮耀獵人V700也帶來了類似的設計,官方將其稱為“升降式風谷”,原理是在底蓋上增加了散熱板,該散熱板與殼體轉動連接,隨著屏幕的開合可以形成最多8.5mm的進氣立體風谷(圖12),官方稱這種設計可使進氣量提升40%,在關機合蓋的狀態下,散熱板收回,持續保持了不足20mm的銳薄機身。
榮耀獵人V700和ROG冰刃4的升降式底蓋設計最為相似,拆機流程也別無二致:先拆下可升降的下層擋板(圖13),再拆下底蓋就能看到內部主板,并對內存硬盤進行升級,以及除塵清灰重涂硅脂的操作了(圖14)。ROG冰刃4 Pl us則比較特殊,在拆下下層擋板后,需要從C面著手拆機,主板和散熱模塊都正對著屏幕方向,拆機和后期維護的難度很高(圖15)。
總的來說,升降式后蓋設計是游戲本輕薄化后的一種散熱優化方案,從ROG冰刃和榮耀獵人V700的實際表現來看,它們都可以帶來理想的性能輸出環境。隨著游戲本輕薄化進行的加速,我們期待未來會有更多新品通過升降式后蓋或是一體化的VC均熱板設計,實現輕薄與性能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