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新科技革命正在推動廣泛而深刻的產業變革。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和奮斗,我國經濟發展走向了世界的第二位,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我們龐大的市場規模、完備的產業體系、多樣化的需求,與當前互聯網時代創新成本的下降和創新效率的提升相結合,為技術、產品和產業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又迎來了大眾創新創業的新時代,互聯網、大數據和開源軟硬件的發展,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將創意和發明轉化為現實產品,它降低了創新創業的門檻和成本。開放的社交網絡,使用戶成為產業生態中的重要角色,直接參與到產品構思、設計、制造、改進等環節,讓創客的奇思妙想直接與用戶和市場溝通。個性化需求的增長,可以使創業者創造高質量的縫隙產品,挖掘產業“長尾”中隱藏富饒的金礦。而風險投資、互聯網金融等各類投資融資方式,為創新創業提供全過程的金融服務,使人人都可以成為天使投資者。在經濟新常態下,大眾熱情投身于創新活動,政府和全社會都要積極的支持和推動。
第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在產品的研發創制和市場的過程當中,需要我們及時破除壁壘,推動全面創新。要高度重視商業模式的創新,不斷深化改革,營造更好的市場環境,推動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來促進科技創新與金融資本相結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應對新科技革命的要求,需要建立完善更加符合于科技創新的體制和機制。要進一步明確政府和市場分工,構建和統籌配置創新資源的新機制;要建設各類創新主體的系統互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的生態系統;要完善激勵創新的政策體系,保護科技創新的法律制度,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和全社會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這些年來,我國的技術交易市場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從本世紀初的1200多億,到去年全社會交易金額達到8677億,相信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可能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和市場的推廣。
第三,加強政策支持,推進大眾創新創業。
近些年來,大眾創新創業呈現出新特點,創業活動從內部組織到開放創新,互聯網、開源平臺降低了創業技術門檻和邊際成本。技術市場促進了技術成果與社會需求和資本的對接,帶動更多人選擇創業。創業群體從“小眾”走向“大眾”,出現了以大學畢業生、大企業的高管以及連續創業者、科技人員創業者和留學歸國創業者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創新創業成為一種價值導向、生活方式和時代氣息。 在創客空間,成千上萬的創客正在利用開源軟硬件和互聯網工具努力把各種創意轉化為現實的產品。
我國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具備了發展眾創空間的良好條件,目前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有1600多家,在孵企業8萬余家,就業人數達到17多萬人;大學科技園和大學生創業基地都已形成相當規模,中關村2014年新增的科技型企業就達到1.3萬家;全國創業投資機構達到1400多家,創業投資資本總量超過3500億元,各類科技支行174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突破了1500家,技術市場得到快速發展。
總之,當今時代,創新創業不再是少數人的專業,而是多數人的機會,要通過創新創業使更多的人來創造社會的價值,實現人生的夢想。創新創業是一個充滿風險、滿含艱辛的歷程,創業者既要直面困難、敢于擔當,也要遵循規律、勇于進取,要為他們創造更好的政策和環境。我們要著力破除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為實現中國夢的宏偉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