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甲取
人們將代替別人寫文章稱為“捉刀”,這成語因東漢末年的名士崔琰而起。說到崔琰,知名度并不算高,但如果翻開他的簡歷,看到“曹操給我捉過刀”的描述,就會有恍然大悟,原來是他。
崔琰出身于北方名門望族清河崔氏,他是個人高馬大的須眉酷哥,《三國志》載其“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在大臣中威望很高,就連曹操也敬畏他幾分。
曹操統一北方后,威名遠播,匈奴也派使者前來進貢。曹操自卑于“姿貌短小”,不足以揚我大國權臣的威風,就讓手下頭號型男崔琰假裝成自己的身份,以震懾匈奴使者。在接見匈奴使者時,崔琰大馬金刀地端坐在那接受拜賀,曹操卻抱著把鋼刀,站立在床頭扮作侍衛。等會見完畢,曹操想看看這戲演得如何,就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你覺得魏王形象怎么樣?”匈奴使者說:“魏王高大威猛、瀟灑帥氣,形象自然很好,但是,站立在床頭的捉刀人,氣勢逼人,那氣場一般人比不了,那才是真英雄啊!”“代人捉刀”的成語由此而來。
崔琰曾推薦楊訓為官,說他雖然才華不怎么樣,但優點在于“清貞守道”,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曹操當上魏王后,楊訓為表忠心,就上了一道歌功頌德的表章,大拍馬屁,極盡肉麻之能事。曹操是舒服了,但別人看了就雞皮疙瘩掉了一地,對楊訓表示鄙夷,捎帶著也埋汰起了舉薦他的崔琰,吐槽其眼光不行,竟然推薦了個馬屁精。
這可算是無妄之災了,崔琰受不了,就給楊訓寫了封公開信,信中有這樣的字樣,“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意思是,你的表章我看過了,事情辦得也不賴!只不過啊,這時代呢,總會有變化的時候罷了!崔琰的本意只是譏諷那些八卦的人,同時也勸慰楊訓,不要太在意那些流言蜚語。
可是,曹操卻理解出了另外的意思:“崔琰這是對我稱魏王不滿啊!這個‘耳字用得很有問題。就好比說,人們重男輕女,如果生了個女兒,有旁人問男娃女娃,都會答‘生女耳,不過生了個丫頭片子罷了,可見這個‘耳字不是什么好詞兒。‘時代變了之說,更是良心大大的壞了。”崔琰因這封信,被判處髡刑——一種剃光頭發的刑罰。曹操沒把他關進大牢,而是給他放了幾個月的大假,令其停職在家反省。
結果,有人打小報告說,崔琰雖然呆在家里不出門,但依然人氣很旺,家里整天客人絡繹不絕,門庭若市,而且他待客時,“虬須直視,若有所嗔”,這是心懷怨恨、不太服氣的節奏哇!曹操本就對崔琰有心結,這下更動了殺機,將崔琰關進監獄,隨后賜死。
其實,曹操早就對崔琰心懷不滿了。這還要從曹操選擇接班人的事情說起。當初,曹丕和曹植是接班人的重要人選,兩人明爭暗斗個沒完。曹操總拿不定主意,一方面覺得曹植文采出眾,才華蓋世,另一方面又覺得曹丕畢竟是哥哥,為了不激化他倆的矛盾,就低調征求幾位心腹重臣的意見。大家領會到領導意圖,都跟曹操私下溝通。崔琰卻公然明確表示堅決支持曹丕:“自古以來都是立長不立幼,加上曹丕聰明孝順,應該將他立為繼承人。我崔琰會用生命捍衛曹丕的繼承權。”
按理說,崔琰的做法也無可厚非,畢竟支持誰是他個人的自由。但問題在于,盡管崔琰是曹丕的老師,但同時也是曹植老婆的親大伯,現在卻高調支持曹丕,這態度未免暖昧。更讓曹操憤怒的是,自己原本就想暗中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見,崔琰卻那么明目張膽地表露意圖,簡直太不識好歹了。大概從那時起,曹操就存下干掉崔琰的心思。
曹操生性愛猜疑、疑心重,孔融、許攸等名士都被其殺死,而崔琰卻是最被世人痛惜的。
等到魏明帝在位時,崔琰的堂弟、司空崔林曾跟司空陳群等評論名人。崔林推崇崔琰為第一人。陳群卻說:“崔琰的才智連性命都無法保全,不配當第一人。”崔林據理力爭道:“大丈夫只看有沒有機會碰到明主罷了!都像你們這些人一樣茍且保命,就稱得上高貴了嗎?”易中天教授則這么評價:“崔琰之死,是當時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證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證明自己是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