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金玲(遼寧理工學院體育系 遼寧 錦州 121000)
結合獨立院校體育系學生特點,從運動生理學教學實際出發進行該課程的模塊教學法研究,是對運動生理學教學的一種新的嘗試。從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龍源期刊網三大檢索機構用“運動生理學”和“模塊教學法”兩個關鍵詞同時搜索,沒有檢索出相關文章。而對于獨立學院運動生理學的教學方法的研究也是寥若晨星。
根據健身教練工作需要,精簡教學內容。目前體育院校通用教材2012年版的《運動生理學》分基礎篇和應用篇兩部分,其中基礎篇十章,應用篇十三章,577頁,如果全部講授,則只能是粗略講解、不能深入,學生也就不能理解和掌握到與健身工作實際聯系緊密的內容。因此,結合體育系學生培養目標大多數從事健身相關工作的特點,精簡運動生理學授課內容為第一章至第十五章,其中第一、六、七、八、十章只講授部分與健身運動相關的知識點,第三、四、五結合運動中實際應用有選擇的講授,重點講授的章節只有基礎篇的第二章骨骼肌機能、第六章物質與能量代謝、第十一章運動技能、第十二章有氧無氧運動能力、第十三章身體素質、第十四章運動性疲勞和第十五章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變化規律。重點章節的講解以案例引入,通過分析健身中實際的例子講解相關章節的知識點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學生有了興趣,學起來就輕松了許多。
總結教材十五個章節的教學內容,將工作中應用多的知識點串成線、形成面、構成塊。在四個教學模塊中,運用興趣引入法、問題引導法、課前任務法、案例分析法、小組提問、課上討論、實踐實驗等方法,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加強對知識點的實際應用。
健身教練面對的會員中,無論其最初目的是增進健康、增加肌肉、減少脂肪、塑型美體、改良姿態等等,都與肌肉的鍛煉密切相關。人體結構成年之后,骨骼的可塑性甚微,若想達到上述目的,相關部位肌肉力量的增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該模塊對于體育專業學生來說,實踐應用性特別強。該模塊將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骨骼肌機能、第十三章身體素質的章節內容進行融合,結合健身人群對增加肌肉體積、肌肉力量的需求,綜合講解健身鍛煉提高肌力和體積的原理及方法,以期達到學生學以致用的效果。
體育專業學生理論課的聽課率整體偏低,這和高中期間的訓練及學習環境有關。為了取得優異的高考體育成績,體育生專注于訓練而忽視了課堂學習,使得很多體育生進入大學后不習慣坐在教室,更不用提聽課。此模塊在授課中,從健身鍛煉與肌肉增加相關的常見問題出發,由宏觀的肌肉過渡到微觀的肌細胞,再結合運動項目的實例和學生高中訓練的親身經歷講述,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聽課的效率自然也就增加了。
將第三章血液、第四章循環機能、第五章呼吸機能的內容進行整理,綜合理解健身鍛煉對血液、心臟、血管、肺臟、組織細胞的影響,并結合人體健康及心血管疾病從健康、健身兩個方面使學生掌握心肺機能對人體的重要性,進而將此重要性在健身指導的過程中應用出來。
人體細胞的生存離不開氧氣。血液循環保證體內氧氣、二氧化碳、營養物質、代謝產物及體液調節物質的運輸,維持組織細胞的新陳代謝和內環境穩定,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而心臟的活動對維持機體血液循環過程起著最關鍵作用。這里的肺并不單純指的是肺臟,而是機體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也就是呼吸。
凡是參加過鍛煉的人,都知道心臟和呼吸的重要性。從人的運動體驗來講,運動強度增加即刻感受明顯的是心率的提升和呼吸頻率的增加,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爬樓梯,在五六層的時候會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的現象,而這種感受幾乎每個學生都體驗過。正是因為這樣的生活基礎,在講授此模塊時,結合日常生活體驗,布置課前任務。由現象去探索本質,由表象去挖掘機理。而且將兩個章節作為一個模塊去講解,學生更容易將氧氣在肌細胞的運輸、消耗、排出原理認知和消化,提高知識理解程度。
此模塊的內容比較混雜,多個章節多個知識點的大融合。匯總第六章物質與能量代謝、第七章腎臟功能、第八章內分泌功能、第九章感覺機能、第十章神經系統機能、第十二章有氧無氧工作能力、第十三章身體素質的章節知識點,講解普通大眾最關心的減肥問題。
十個女生會有十個關心自己的脂肪,十個男生會有十個關心自己的皮脂,唯一不同的是增減問題。減肥網站、雜志、電視節目層出不窮,微博微信經常有減脂成功的例子被大量轉發,這些現象說明減肥已經是一個社會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在沒有學習專業理論知識之前已經有了自己的減肥認知,甚至有些學生已經選擇了一些所謂的妙招去減脂。用學生的問題引入,用模塊中相關章節的內容去佐證,研究性的學習,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把第十四章運動性疲勞、第十五章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變化規律的知識整合,結合會員在健身運動過程中的變化,分析各階段的表現及應對措施,并模擬健身環境以對話的方式兩人配合進行講解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本模塊是常規運動生理學授課的一個章節的內容,把它單獨作為一個模塊,是為了使學生們認識到,運動中感知機體變化的重要性。人體在運動過程中,由于受到運動環境和運動負荷的刺激,身體的器官、系統會發生一系列生理、生化的規律性變化。但限于實驗條件,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對相關生理生化指標進行測試,在健身教練工作中,也沒有權力和條件對會員進行生理生化指標測試,如何把握機體的變化,成為廣大教練普遍關注的問題。同時,由于此模塊中一些生理學專用詞匯聽起來別扭、說起來拗口,學生很難在短時間掌握。為了提高學生認知,深刻理解運動中機體的變化,在此模塊教學中采用的是親身實踐的方法。帶領學生到田徑場進行持續20分鐘以上的鍛煉,期間無間歇。運動結束后由學生描述運動感受。之后回到課堂,講授生理機理。待全部內容講解完畢,再進行一次實踐,運動形式和運動負荷與上次相同,讓學生在理解機理的情況下,再感受機體變化。通過學生的表現能夠看出,兩次實踐,對其理論的掌握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運動生理學課程的考核為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過程評價主要考慮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課堂實踐的積極程度、作業完成情況等;期末考試采取閉卷考試形式,課程總評成績按下述比例計算:總評成績=平時成績(40%)+期末考試(60%)。平時成績包括課堂表現、課堂實踐、平時作業、小考等多種形式。
體育系2014-2015第二學期采用模塊教學法,2013-2014第二學期采用按章節教學的方式,成績見下表:

表1 體育系運動生理學成績
由表中可以看出,實驗班和對照班相比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同,但平均分相差5分多。排除可能出現的學苗差異,模塊教學法在提升學生的運動生理學成績方面確實有效果。除此之外,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學到的知識點聚合、實踐分析、語言表達、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等各種能力有明顯提升。授課過程中及課程結束后,有部分同學到健身俱樂部鍛煉身體或從事教練工作,普遍反映所學知識和能力對其鍛煉和工作有明顯幫助。
傳統的運動生理學教學內容多、學習負擔重、灌輸式教學 ,使得學生學習積極性低,學習效果差。改變后的模塊教學法,將知識點相串聯,再結合學生在健身中遇到的問題或感興趣的問題,從學生的角度講授知識,能夠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該方法仍處于研究和實驗階段,實施細節還需要進一步實踐、研究、完善。
[1]梁金華.淺析模塊教學法在高職教育市場調查與預測課程中的運用[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0,1.
[2]張麗麗,徐曉東等.以就業為導向探索高專臨床醫學專業模塊教學法[J].中華全科醫學,2012,2.
[3]唐光旭,吳本連.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運動生理學教學改革探索[J].衡水學院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