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7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智庫也應“走出去”近年來,中國對海外投資迅速增長。但中國企業“走出去”并非一帆風順。今年較早前,希臘政府威脅暫停中國出資的比雷埃夫斯港私有化,斯里蘭卡新政府決定重估中國支持的一個項目……這些都讓北京意識到投資海外的潛在政治風險。
這些事例在中國媒體掀起沖擊波,也表明對于“一帶一路”國家的風險缺乏系統性研究。中國的智庫可以擔當起這種角色,前提是他們必須也“走出去”。
對中國海外投資的風險分析,需要有對外國環境的經驗性知識、信息和數據。北京認識到這點,去年發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的號召就是明證,目的是讓智庫為國家提供智力支持。大批新智庫正在中國應運而生,促成智庫發展的“大躍進”。
但這些智庫的研究質量遠不足以滿足現實需要。他們正著力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風險評估,但許多分析都是在國內的閉門造車,流于膚淺和盲目。
為提高分析研究的質量和可信度,中國智庫必須“走出去”,實地了解當地環境。這樣做,不僅能夠分析“一帶一路”項目的潛在風險,還有中國海外經濟活動的影響力和政治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北京外交投資的成敗。
中國智庫需“走出去”的另一原因,是更好地向外部世界傳播北京的政策。一些項目再度凸顯,中國智庫無法消除外部玩家的顧慮。那些項目需要不同國家的貢獻與合作,但中國智庫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向國內公眾解釋官方路線。結果是,盡管中國國內討論熱烈,項目另一端的歐洲國家卻對“一帶一路”的含義和本質仍未搞清楚。
最后,“走出去”也是中國智庫改良自身、實現建設“新型智庫”目標的機會。“走出去”不等于訪問外國同行,而要像中國企業一樣在海外確立分支。目前中國智庫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行政和管理效率低下。“走出去”能令其與國際伙伴直接合作和競爭,迫使其改革,最終提高自身水平和競爭力。▲
(作者嚴少華,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