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寇投降前后,國民黨軍隊從大后方出來,進攻我人民武裝控制的廣東南路解放區,企圖消滅我人民抗日武裝,搶占勝利果實。為粉碎敵人的陰謀,我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一團,組織了夜襲遂溪飛機場的戰斗。這次戰斗,我軍以傷亡1名戰士的代價,全殲敵100余名,俘飛行、機務人員8名,繳獲二十毫米機關炮2門,重機槍3挺,飛機用機槍8挺,步槍130余支,子彈3萬余發,其它軍用物資一批。
在敵人重重包圍、掃蕩之下進行的這一奇襲,打亂了敵第四十六軍的部署,粉碎了敵人妄圖消滅我南路人民抗日武裝的陰謀;使敵跟蹤追擊我突圍部隊的一個師,不得不由廉江回師遂溪,從而保證了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主力第一團順利突圍西進,到達粵桂邊十萬大山地區。
一
日寇投降時,我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共5個團的兵力,集結于廣州灣(今湛江市)周圍地區,其第一團在遂溪縣中、西區,準備接受日軍投降事宜。這時,在抗戰中逃跑到廣西、貴州大后方的國民黨第四十六軍和第六十四軍等部,已開進我廣東南路解放區的邊緣,向我解放區發動進攻。我區軍民實行化整為零,分散隱蔽,保存力量、待機破敵的方針。敵人在遂溪縣的村村寨寨幾乎都駐了兵,大村多至一個營,小村少至一個班,把我抗日武裝擠到野外的山林樹叢里,或到甘蔗地里挖洞藏身,情況十分嚴重,人民抗日武裝有被各個殲滅的危險。
10月上旬,根據南路特委指示,我第一團奉命突圍西進十萬大山。因情況緊急,部隊分散隱蔽各地,團部決定分兩批突圍。團長黃景文率團部和第一營為第一批首先突圍,在遂溪縣中區隱蔽的以排、連為單位,邊集結邊行軍,第一夜即突破敵包圍圈,到達廉江縣新塘區。敵人以一個師及保安第五團追擊突圍部隊。10月11日,在廉江縣塘蓬山區,我與敵追擊部隊激戰一整天,敵傷亡50余人,我傷亡3人,乘天黑各自撤離。10月13日,我又在殷塘村一帶與敵鏖戰終日。10月15日,我部到達預定目的地——粵桂邊境的馬子嶂山區,隱蔽等待第二批突圍部隊到達匯合。這時,敵追擊部隊被我甩在廉江地區。
10月13日,團政委唐才猷同志集結了第一營第二連和第二、三營隱蔽于遂溪縣中區和西區一帶,準備突圍。此時,地方黨組織送來了情報及二連偵察證實:國民黨軍隊正在接收遂溪機場和風朗村的武器倉庫,該倉庫存放著一批武器彈藥;機場附近駐有敵軍一個師;倉庫只有一個連的兵力守備,且有我群眾在機場內當炊事員。我襲擊敵人的有利條件很多,如果襲擊成功,既可奪取武器彈藥裝備自己,又能調動敵人,打亂敵人“圍剿”追擊部署,我便能轉危為安。據此,下定決心,組織襲擊遂溪機場戰斗。
二
10月14日,唐才猷派5名偵察員化裝民夫混入機場進行偵察,和民夫們一起搬運武器至風朗村倉庫,查明了倉庫位置、武器彈藥、油料存放情況、敵軍住房位置。同時,還派原風朗村女青年黨員返回該村,查明了敵人夜間哨兵的位置及周圍敵情。
10月15日,于拂曉前周密組織戰斗,以團駁殼槍隊為基礎,和從連隊中選抽善于打襲擊的班干部、戰士,組成25人的突擊隊;第三營八連,和由地方黨組織可靠群眾、共約100余人為搬運隊,準備接運武器彈藥。
編組完畢,于15日上午,突擊隊化裝農民,從山內村一帶出發,下午到達機場西南兩公里的鳳凰村附近潛伏,并與偵察員取得聯系。偵察員匯報情況如下:機場及其周圍有敵軍一個團分駐5個村莊,風朗村為敵軍一個連,警衛倉庫及飛行員、機務人員;另有已繳械投降的日軍400人住在大稔山,距風朗村及飛機跑道700至800米;還有未繳械投降的日軍600余人住上沙泥坡,距大稔山約一公里半;風朗村周圍夜間有哨兵5名。
10月15日20時30分,團政委唐才猷率第八連到達,了解情況后,即具體組織戰斗。突擊隊分為4個分隊:第一分隊,以團駁殼槍隊為主,12人組成,洪田任隊長,負責突擊敵警備駐地;第二分隊,4人組成,賴二為隊長,負責突擊飛行、機務人員駐地;第三分隊,5人組成,負責突擊敵倉庫;第四分隊,4人組成,負責消滅西門哨兵,迎接搬運隊進入倉庫,并指揮搬運武器彈藥。由左成同志率領第二連,位于遂城到風朗村公路距營門500米處,負責阻擊遂城方向來援之敵。搬運隊于風朗西門鐵絲網外待機,等到消滅哨兵、打開大門后按信號進入倉庫,搬運武器彈藥。現場指揮由二連指導員沈杰負責。由唐才猷、陳炳松同志組成的團指揮部位置于風朗村西門外河邊處。規定戰斗打響后一小時內撤離戰場。
三
10月15日23時,突擊隊出發。24時通過小河,登上彼岸,到達敵機場外圍鐵絲網跟前,剪網進入機場內,然后由大稔山、風朗村之間,插到遂城至風朗村的公路上。這樣從遂城方向來突擊敵東門,能出敵意外;同時有利于迅速突擊敵警備連的住處。
16日零時30分,摸掉了路口的哨兵,突擊隊繼續沿公路摸進。約1時左右到東門20米處,1名敵人托槍向前走來,我第一戰斗分隊潛伏于路側,準備當敵兵走近捕捉之,但敵兵進至距我5米處即折回,我只好跟蹤將其擊斃,隨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沖擊,突進營門,各戰斗分隊按分工突擊各個目標。第一分隊直逼警備連住處,把房門、窗戶都封鎖住了并向屋內投手榴彈,激戰10余分鐘,敵3次企圖沖出營房,均被消滅于門口。同時,第二分隊突擊了機務人員宿舍,俘敵8名。第三、四分隊打開了武器庫、油料庫和西門,迎接搬運隊進入搬運武器。這時,警備連殘敵仍堅守住房,1名突擊員從油料庫搬來一桶汽油,倒在破布棉絮上,點燃了敵住房,房內的手榴彈、子彈連續爆炸,敵人全部被消滅。16日凌晨2時戰斗結束。16日2時10分,團政委唐才猷下達了撤離的命令。暫時用不上的笨重武器,沉于風朗村西河潭深水處。部隊分兩路撤回,先后向南走約5公里,然后再向紅家山、塘村、洋口仔村前進,當天快亮時即迅速隱蔽于山林中。同時,派出偵察員,化裝成商人至遂城方向了解敵情。黃昏時,兵又分兩路:駁殼槍隊,向遂溪東南地區活動,佯作主力返回,引誘廉江追擊我突圍之敵第四十六軍的一個師轉回遂溪,以便于我突圍部隊順利到達馬子嶂地區匯合;團政委率主力向遂溪西區洋青方向,聯系第二、三營的其余部隊,組織第二批突圍,經廉江向廣西馬子嶂山區進發,與第一批突圍部隊匯合。果然不出所料,我之行動調動了敵人,敵四十六軍的一個師從廉江趕忙調回遂溪。我第二批突圍部隊順利地到達馬子嶂山區。
我軍能以小的代價換取這次大的勝利,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抓住敵人弱點,利用了矛盾。戰后查明,當時敵誤認為是尚未繳械的日軍搶占機場,故未敢貿然行動;日軍則認為是國民黨軍向其發動進攻,而固守村內陣地,不敢出動。二是,我軍長期在這一帶活動,情況熟悉,戰前我偵察員和地下黨員對敵情況又進行了詳細的偵察,做到情況明,決心大,又有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掩護。三是發揚了我軍的優勢,發揮了夜戰、近戰的優勢,動作勇猛、突然,攻其不備,戰而勝之。四是突擊方向選得準確。敵人的西門防守較嚴,我則選擇從東門突入,出敵意外,因此能一舉殲滅敵人。
(本文根據1981年6月洪田、沈杰、陳炳崧、唐才猷共同回憶,廖華整理。摘自中共湛江黨史辦1999年出版的鐵旅征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