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常維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曠蕩恩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這首《登科后》的詩的格調不能算高,但金榜題名后的欣喜與得意躍然紙上。這里,一個“疾”字,不僅勾畫出作者那種躊躇滿志、心花怒放的心態和神采,也描繪出春天的動感和腳步。
有旅行家測試過春天步行的速度,它是以每天十五英里由南向北挺進的。雖然未必準確,但“春天的腳步”看來并不是空話,它有方向、有速度且可以尾隨追逐。
當年,當“摸著石頭過河”被當作改革開放試行腳步的時候,那腳步走得有些發沉,但走著,走著,就變得強勁有力,越走越輕捷矯健。于是,在奔走的雙腳下,就有了“萬草千花一晌開”的心曠神怡,有了“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揚眉吐氣,更有了“春天的故事”的歡欣鼓舞。
今天,當春雷再次滾過大地,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已不僅是“佳氣山川秀,和風政令行”的春景,更有充滿希望和光明的遠景;涌動在人們心頭的,不僅有留在心頭的曾經拼搏奮斗的自豪感,更有涌起心頭的向新的目標開拓奮進的責任感;人們行進的腳步,不再是走一步看一步蹣跚而行,而是躍馬揚鞭、驅策疾馳!
不言而喻,春天的腳步是在與冰雪斗爭后踏響的。冰雪頑固做派,以勢壓人,春天的腳步借用“細無聲”一法,踩住不放,讓其崩潰,迫其溶化。節令上的春天雖有“春足”的幫忙按時而至,但人們心理上、工作上的春天,卻不是坐等可以到來的。“春風不度玉門關”。開關迎接春風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看吧,長街之上,到處是步履匆匆的行人,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踏實敬業,精益求精,盡量多地為社會做貢獻,爭得最早、最俏的春色。
春天的腳步又是不可阻擋的。除了小花小草、小溪小河為其鳴鑼開道外,連魯迅先生的“于無聲處聽驚雷”,毛澤東的“青山著意化為橋”,都在輿論上為其借勢造勢。它為啥獲此殊榮?因為它是春天的信使,擔負著 “只把春來報”的使命。我們要借這個信使腳步之志、之姿,去奮發向上,奮勇前進。因為今天的世界,是競爭十分激烈的世界。這種競爭,是以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如果我們不能加快發展,“疾”速前進,我們就會受制于人,就“球籍”堪虞。
春天的腳步更是新生活的起點。從起點出發,不論道路平坦,還是歷經坎坷,只要堅忍不拔,就能迎來“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的美景。黨的四中全會吹響了我們新生活的進軍號角,深化改革如百舸爭流,依法治國如千帆競發,稍有懈怠,就可能坐失良機,稍有停頓,就可能落伍。我們要有聞雞起舞、惜時如金的緊迫感,要有急起直追、不甘落后的榮譽感,要有艱苦奮斗、勇于拼搏的實干作風,還要有鍥而不舍、堅忍不拔的頑強精神。而在這中間,最重要的又是要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搶抓機遇,以蹄疾步穩的節奏推進工作,把主動權緊緊掌握在自己手中。
回首來路,腳步驅動了多少豪杰;展望天下,腳步美麗了多少人生。腳步不是虛無縹緲的云霧,腳步不是遙不可及的彩虹。腳步實實在在,腳步可觸可感;在每個人行走的雙腳下,在邁出的每一寸步幅間,在每時每刻脈搏的跳動里,在起起伏伏深深的呼吸中。
腳步向前,猶如推開春天的大門:藍天如洗,太陽鮮紅;暖風拂面,松柏泛青;弦歌悅耳,雜花繁盛。一條條大道在眼前鋪展,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大道上,總是浩蕩著向上、向前、向未來的腳步,回響著更快、更穩、更自信的足音。腳步中的續寫的“春天的故事”為祖國山河增加一道新的風景線,足音中的正在實現的中國夢讓世界多一份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