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HB48圖/Hocc
Review銳評
“流量偷跑”背后的邏輯
文/ZHB48
圖/Hocc
自4G網絡開始在中國商用以來,各種吐槽流量消耗太快的段子頻繁出現在社交平臺上,而在運營上施行單月流量不清零的政策后,“流量偷跑”又開始成為話題關鍵詞。運營商“動手腳”偷跑流量的傳言是否可信,話題背后的實質又是什么?

9月29日,三大運營商終于對外發文,宣布于10月1日開始施行單月流量不清零的資費政策。然而還沒高興多久,在用戶還未體驗到第一次流量清零服務的10月下旬,“流量較(流量清零)之前消耗得更快”的傳言便開始在網絡上不脛而走,并引發熱議。
央廣網一篇名為《流量不清零后被指消耗快,網友:9天用完平時1月的量》的文章表示,多位網友出現了在流量不清零政策實施后流量消耗過快的情況,并在文中指出“運營商有責任自證清白”。報道一出,在社交平臺引起熱議,之后又傳出多起“流量偷跑”的新聞。
10月26日,一位名為“我是馬甲馬老師”的網友在微博吐槽稱,中國移動偷其流量。類似的新聞報道,直到11月仍在不斷涌現。有媒體報道,武漢用戶陳女士的手機號碼在11月11日晚10時26分至次日凌晨6時08分期間產生53.5GB上網流量。同樣在11月,還有報道稱有電信用戶反映其手機在充電未使用的3小時內產生23GB流量消耗。
而隨后,有關流量偷跑獲賠話費的新聞開始出現在公眾視野。有報道稱,家住重慶市渝北區的馬先生10月份的一天手機流量被“偷跑”了近1GB。投訴后,他獲賠80元話費。另一份報道稱,有網友向中國移動客服投訴自己當月的流量跑得太快之后,也最終獲得了100MB流量補償。
事后,“我是馬甲馬老師”和武漢陳女士的流量偷跑事件出現了反轉,前者是APP將其他卡的流量也統計到了中國移動的卡上。而后者則是因為手機開啟了熱點,并有人進行了下載操作。不過,爭議卻并未就此平息,也沒有打消很多網友對于流量偷跑和消耗過快的疑慮,有網友甚至認為當事人可能已經被運營商公關。
面對鋪天蓋地的偷跑流量的質疑,運營商也表示很無奈,很受傷。在央廣網曝出在流量不清零新政實施以來,流量消耗更快消息曝光之后,運營商也做出了回應。中國移動方面淡定表示,請小伙伴們放心玩耍,承諾“計費誤差,雙倍返還”。聯通則稱,計費系統有嚴格檢查校驗機制并有獨立第三方的監測,沒有惡意計費。
事實上,很多通信專家也紛紛現身說法。北京聯通信息化部負責計費的幾名技術專家日前就像媒體表示,運營商的計費系統,其實只是一個讀取并計算交換機數據的“計算器”,這些通信設備由華為和思科等第三方公司提供。而在計費系統的開發測試階段,也有完善的測試平臺和嚴格的流程,更會邀請第三方獨立機構進行檢測。簡言之,運營商在流量偷跑上“做手腳”,性價比太低。此外,每年會有政府主管部門以及第三方獨立機構來檢測整個計費過程。
通訊專家、飛象網CEO項立剛則指出,流量偷跑問題主要是由APP儲存、更新和備份等引起。然而,運營商的此番傲嬌解釋,以及各位通信專家的站臺,似乎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在流量偷跑新聞曝出后,微博大V“全民星探”還做了一個調查,結果近半數的網友都認為自己當月的流量用得比以前更多了,頗有些眾口鑠金的即視感。面對輿論的壓力,運營商開始選擇通過賠償的方式來息事寧人。誰曾想,這又激起了網友“沒偷跑流量為啥賠錢”的質疑。
網友的流量無故偷跑,運營商一臉委屈難解釋,此次的“流量偷跑門”事件,似乎還沒有贏家。不過,事件背后的邏輯,倒是值得說道說道。一直以來,在消費者面前運營商都處于較為強勢的地位,此前也曾曝光出有各種“霸王條款”。因此,大多數用戶已經對運營商形成了一個流氓的固有印象,心存一種莫名的不信任感。很多用戶在聽說運營商有偷跑流量的嫌疑,便在潛意識中將其當成事實,認定運營商確實干了這樣的勾當。
而另一方面,運營商的回應和澄清也的確欠缺說服力,危機公關并不算成功。運營商的回應僅表示大家可以放心使用,但是并沒有給出實際的例子進行證明。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公眾認可的第三方獨立監督機構的失位。盡管有獨立第三方機構進行檢測,但是至始至終這些機構也并沒有現身說法。對于運營商而言,當務之急是應該著手建立一套能夠讓公眾信服的監管措施。
對于用戶來說,偷跑流量的事兒的確是客觀存在。由于國內混亂的市場環境,很多無良開發者所開發的APP,的確有偷跑流量的惡習,之前一身流氓氣息的運營商為此沒有少背黑鍋。目前看來,運營商還不具備終結國內APP亂象的能力,但是也不妨試著推動相關的進展,一方面讓自己少背黑鍋,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公眾心目中建立一個更好的社會形象。
說到底,流量清零、流量跑太快這些爭議話題的背后本質,其實是因為現階段流量資費偏高的一種表面現象而已。
對于運營商而言,加緊在流量經營方面的探索和4G網絡建設,逐步降低流量資費才是長遠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