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t Topics話題
手機流量自己會“跑”,你覺得是誰干的?


平時每個月流量最后都會有剩下的,自從移動流量不清零實施之后,手機還是那個手機,用的人也沒有變,但是流量流失卻越來越快。上個月剛過20號,1.5GB的流量就使用一空(當時還買了加油包)。早知如此,真心還不如不要實施什么流量不清零。

人們使用流量越來越多是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突發性與大流量“偷跑”事件目前還是個別特殊現象。為維護消費者權益,應加大對惡意APP制作者的查處和打擊力度。目前,不少“黑客”制作惡意APP,已形成有規模的黑色產業鏈。同時,各個Android應用商店與平臺管理依然存在漏洞,監管機制不健全。

消費者普遍覺得現在流量越跑越快還有幾方面的原因:一是隨著4G流量資費下降,用戶的資費敏感度減弱,常開數據服務,有Wi-Fi時也懶得切換的現象增多,導致使用流量明顯增加。二是隨著4G網絡覆蓋越來越好,更多的用戶更換了4G手機,原本因為頁面打開速度慢而隨時中止、跳轉的現象減少,用戶消耗流量有所增長。

除個別大流量“偷跑”事件外,其實流量非正常消耗已成智能手機通病,每天都有大量流量在不知情下流失。比如木馬病毒,只要用戶安裝了帶有某種病毒的手機應用,即使是滑動解鎖屏幕這個小小的動作,都會消耗一定流量—一次解鎖消耗0.76MB流量,一個手機用戶如果每天解鎖150次,就意味著一天額外消耗100MB流量。

流量跑得過快,主要是由于SP(服務提供者)的惡意越權。基本確定,流量跑得過快是受到SP制作的APP的影響,一般是針對Android系統做網絡定時器,檢測是否開了網絡,然后手機便開始跑流量。另外,現在手機的分辨率越來越高,在4G網絡環境下。除了較大的企業做的APP以外,其他很多APP在流量控制上都做得不是很好。

如果是極個別現象,還有可能是用戶“故意刁難”運營商,但是眾多用戶反映出現這個現象,就難免不讓人懷疑其中有貓膩。在流量計費方面,用戶處于絕對的弱勢,流量計算方法、如何流失、還剩多少、流量費用,個中詳情用戶一概不知,運營商也沒有公開,再加上運營商含糊的處理方法,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運營商“玩貓膩”的懷疑。

歸根到底,是流量數據準不準誰說了才算的問題。電信運營商的計費系統是否規范準確,既不是運營商們自說自話就可以保證的,也不是用戶的一句質疑就可以作為“呈堂證供”的,應該由具有法定監督權的部門來判定。如今手機用戶對運營商流量計量準確性的質疑其實是電信業多年“硬傷”的一次全面爆發。

其實除了個別操作失誤或者病毒侵害的案例被澄清了之外,運營商并沒有對“流量為什么跑快了”作出滿意回答,大部分時間都是以“系用戶自己操作問題”和“個別APP吸走了流量”來轉移話題。所以究其原因,不管問題出在誰的身上,但運營商的高冷不作正面應答,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自己和用戶之間矛盾的激化。
特別提醒:本期雜志P26頁《“流量偷跑”背后的邏輯》一文還有不一樣的觀點,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微信(iamitouch)參與討論。
在“流量當月不清零”的些許歡喜之后,一部分用戶表示自己的手機流量“跑”得更快了,更有甚者表示自己的流量在偷偷“跑掉”。那么你是否也有同樣的遭遇?來看看其他用戶的控訴或者業內人士對此的剖析。